1976年,对于全国人民而言,是一个异常悲痛的年份。

这一年中发生了许多大事,其中最令人震惊和难过的,就是开国之初的七大领导人,有三位都在同年相继病逝,他们是: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与毛主席。

三人都是出生入死的战友,一同熬过了艰苦作战的革命岁月,虽不同年生,但却在同一年离世,各自生命中的最后时刻,处处体现了彼此牵挂的深厚情谊。


三位领导人的历史轨迹和相互关系

1、周恩来与毛泽东:文韬武略的“双剑合璧”

1926年3月,蒋介石发动了针对共产党员的“清党”行动,在这段反革命阴谋运动的风雨飘摇岁月里,毛周两人的第一次相识就此拉开序幕。

那时,两人各自经历迥异,周恩来曾在欧洲留学,如今回国参加了两年的政治工作;而毛泽东一直在国内从事革命活动,没喝过“洋墨水”,比较接地气。


但他们的理想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解放中国,实现共产主义。

1931年,毛泽东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这一年,周恩来也从上海来到苏区工作,两人在共产革命的道路上正式结为同志。

周恩来温润儒雅,善于外交谈判;毛泽东则勇猛果决,擅长军事指挥。

两人宛如一文一武,成为中国革命的“双剑合璧”。


2、朱德与周恩来:跨越半个世纪的德国之缘

1928年,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军同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军在井冈山会合,“朱毛大军”由此诞生。

朱德与毛泽东的合作,让他真正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并在之后的革命生涯中一直追随毛的领导。

然而,朱德与周恩来的交情,比他与毛泽东的相识更早,两人的第一面,竟然发生在遥远的德国。


那时,周恩来与朱德都在柏林留学,朱德36岁,周恩来只有24岁,是他的晚辈。

但周恩来已展现出超常的见识与气质,给朱德留下深刻印象,朱德也很欣赏周的远见卓识。

两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周恩来毕业回国后,力荐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随后的岁月里,朱德视周如兄长一般关心照顾,而周也十分敬重朱的武将风范。

抗日战争期间,朱德曾率军深入敌后,为确保他的安全,毛泽东发出急令,要密切关注朱德下落;这段时间里,周恩来也是寝食难安,整天提心吊胆。

所幸,朱德成功突围归来,这才让毛周二人放下了心头大石。


1976年的主要事件与三位领导人的生命末期

1976年,一系列重大事件接连发生,同时三位开国领袖的健康出现了问题。

1、周总理的病逝:猝不及防,让毛主席崩溃痛哭

1972年,周总理体检后被确诊患上了膀胱癌。

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癌症基本意味着生命的凋零。

但为了工作,周总理向医生隐瞒了病情,坚持正常工作,没有对外表露出丝毫疲态。

可这点小心思怎能瞒得过伟人的眼睛?毛主席看出了好总理的憔悴,多方打听得知其患病的消息,于是立刻托人给周恩来发去慰问,语重心长地嘱咐道:“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安心疗养,其他工作可以暂时交给别人处理,一定要听医生的话,不要操之过急,也不要发愁国家大事,你的身体才是根本,要尽快治好病情!”


看完信件,总理眼中浮起一层泪雾。

他低声对身边的秘书说:“主席对我如此关怀,我当以万分感激之情回报,请你转告主席,恩来一定会全力配合医生治疗,我还要再为主席分忧十年!”

然而癌细胞扩散的速度快于所有人的想象,很快,周总理开始出现大量血尿的症状,让医生们万分担忧。

此时他在工作岗位上已经是力不从心,经常卧床静养。

得知情况的毛主席再次转达嘱咐,这次是以“命令”的口吻,强制要求周总理必须正式休假半个月,所有的工作一律不准碰,以全力治疗为要。


这一次,周总理不得不接受现实,被迫开始享受自己难得的修养时光。

两个星期刚过,身体状况略有好转的周总理便开始继续工作,为了表达感激,他亲自给毛主席写了一封回信:

“感谢主席及医生的精心照料,这段时间我的病情有所好转,勿念……”

信中总理详细述说自己这段时间的心路历程,表达了想尽快回到工作岗位,继续为党和国家效力的愿望。


主席读后不禁热泪盈眶,第二天,他便传话给医生:“周总理的初步康复固然可喜可贺,但是病情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仍需继续全力医治,严格按时诊断和用药,务必保证他的身体状况能够根本好转!”

1974年,周总理的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但为了迎接马来西亚总理访华,他挺着病体,亲自操办接待工作。

5月29日,送别宴会结束后,他坚持要到毛泽东住处探望。

推开门,只见毛主席正坐在书桌前,手持文件细细研读,两人四目相对,无言良久。


周总理缓步走到毛面前,用双手紧紧握住他的手,泪水盈眶。

“主席,您务必要保重,如果我坚持不住了,国家和人民,就全靠您了……”

毛主席也不禁红了眼眶,用力回握住周的手,点了点头。

这一握手,竟成为两人最后的告别。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在北京去世,终年78岁。

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让病床上的毛泽东几乎崩溃,他痛哭失声,久久无法平静,连话都说不清楚。

为缅怀这位功勋卓著的总理,伟人坚持为其举行国葬。


现场气氛哀戚肃穆,数十万名市民自发前来送别,其场面之盛大,前所未有。

然而就在这个时刻,一些“有心之人”却试图在追悼会上诋毁周总理,歪曲他的功过,引发争议。

这惹怒了毛主席,他立刻在中央发布声明,警告任何人不得借周总理的逝世之际制造混乱,必须遵守党中央的部署,确保追悼仪式顺利举行。

“谁要是敢诋毁周总理,就是与全党全国人民作对!一经发现,立即从严处理,决不姑息!”

在毛主席的坚决维护下,追悼会最终在庄严肃穆中顺利完成,伟人也以此向天下表明,毛周之间牢不可破的革命友谊,就是生死也不能阻断!


2、朱老总的离世:让毛泽东感叹不再有知己

周总理的突然离世,对老总的打击尤为沉重。

他与总理的友谊,始于年轻时在德国的留学生活,两人关系亲密无间,现在失去了这位挚友,老总一时间难以接受。

得知噩耗的那天,朱老总整个人如遭雷击,他面色惨白,手足无措,眼泪止不住地流淌,身体也每况愈下。

1976年6月,他被紧急送进医院治疗,当时,90岁高龄的他已经奄奄一息,随时可能撒手人寰。


医院发来的关于朱德的病危通知刚刚出来,就立刻被传到伟人那边,主席的耳朵听着他人颤抖地念着一字一句,眼中的光芒一寸寸地黯淡着。

“又一位好同志要离我而去了……”他低声叹道。

7月6日,朱老总在医生全力抢救下还是不幸离世,这一噩耗如晴天霹雳,让毛泽东悲痛欲绝。

“‘朱毛’‘朱毛’,不能分离啊……我的知音、我的战友,你也要抛下我了吗?”

毛泽东痛哭失声,半晌难以平复,他意识到,自己也“差不多该去”了。


3、毛主席的临终遗言:対国家大事关注到最后一息

与朱老总、周总理相继辞世不同,毛主席生前遭遇了一连串的变故打击,他走之前,其实比谁都要悲痛。

1976年初,周总理去世的噩耗令他伤心欲绝。

7月,唐山发生毁灭性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8月,吉林省降下罕见的陨石雨。

这些异象,都让伟人感到自己余生无多。


“天上掉下大石头,就是要死人的征兆啊……”毛主席叹息道。

一连串的变故打击,已经83岁高龄的主席再也支撑不住了。

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经常陷入持续的昏迷状态。

9月4日,病危的毛主席突然清醒过来,低声问左右:“日本三木武夫的大选结果如何?”

得知三木武夫成功连任后,他微微点头,又重新昏睡过去,这是他作为国家领导人对外事务保持关注的最后一次询问。


9月8日,83岁高龄的毛主席再也支撑不住病魔的侵蚀,次日凌晨,在医生的努力抢救下,他仍与世长辞。

临终前,伟人想到的不是告别,而是询问日本首相三木武夫的大选情况,可见他对国家大事保持关注到了生命最后一刻。

遗憾的是,他并未留下任何遗书遗言,也未能与至亲道别。

毛主席的辞世,也让全国人民意识到,第一个轰轰烈烈的革命历史时期已经落幕,后人必须接过前人的旗帜,继续向前迈进。

举报/反馈

风波历史

17万获赞 1.1万粉丝
喜欢历史,希望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