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的三环村,地处苏皖两省三县交界处,素有安徽北大门之称。而在这个村庄的西部,有一条充满沧桑的明清古驿道,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官路。
而在这条古驿道上,矗立着一座三孔桥,奇怪的是,桥的中心石墩上,竟然长着一棵参天枫杨古树。
枫杨古树在桥墩上生长,树根则在石板缝中迁回辗转,布满桥中缝隙。古树与三孔桥相依共生,形成了“桥驮树、树驮桥”的奇特景观,成为安徽一绝。
01
“树驮桥”已有近300年历史,曾遭飞机轰炸桥身完好无损,坦克曾驶过桥依然安然无恙
三环桥,这是桥头碑文上记载的名字。但在三环村,当地百姓更愿意称它为“树驮桥”,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是当时南、北二京的主要通道。
古时,三环村常常面临洪水困扰。每逢汛期,西部皇藏山的洪水顺着淝河东下,导致交通阻隔,村民出行极度不便。于是,清廷在公元1736年,也即乾隆元年,决定修建这座古桥,并委派兵部侍郎杨三公督修。
“树驮桥”横跨在淝河之上,呈现南北走向。桥上铺满了青石板,每一块石头都似乎在述说着它的过往。
石桥的整体宽度约为3米多,而长度则达到了15米。由于年代的久远,石板上已经爬满了青苔,石缝中也长出了小草。
这座桥共有三个拱洞,中间的拱洞稍大一些,全部由石块垒砌而成。最南边的石拱里,隐约可以看到一条树干横着延伸,它像一棵梁,承受着桥上的载荷,也支撑着古桥的历史。
古桥的设计非常精妙。桥拱前的迎水面设有分水墙,它的作用是挡住上游来水,减轻洪水对桥的冲力。这也是“树驮桥”能够屹立三百年而不倒的原因之一。
桥身十分坚固。据说在战争年代,“树驮桥”虽然多次遭到飞机的轰炸,但桥身却完好无损。甚至在解放后,有坦克从石桥上驶过,桥也依然安然无恙。
02
一株枫杨树从桥身石缝中长出,友人离别,亲朋会折下枝条相赠
在这座历经沧桑的石桥上,有一个与桥自身几乎同样古老的生命存在——那是一株已经240多岁的枫杨树。当石桥在岁月的沉淀中静静矗立时,这株枫杨树从桥身东侧的石缝中慢慢长了出来。
它的树干斜倚,宛如蛟龙探水,而茂盛的枝条则如同华盖擎天,为石桥增添了几分生机与诗意。每一个经过此地的行人,都会被这古老而生命力强大的树所吸引。
根据《宿县林业志》的记载,当地人称这株枫杨树为“鬼柳”。它高约13米,直径约80厘米,两个人都无法完全环抱。
除了自然的魅力,这株“鬼柳”还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前,离别友人,亲朋相送到此桥头时,会折下“鬼柳”的枝条相赠。
因为“柳”与“留”谐音,而“鬼”与“归”也谐音,这一传统寓意着挽留与期盼归来。
03
主根穿过桥墩直扎河底,一根向西穿过桥身,一根在桥身上来回盘旋,一根在桥孔中间穿梭
最有趣的是这株枫杨的树根。这些树根并不是简单地扎根于土壤之中,而是与石桥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共生关系。它的根系由四个碗口粗细的主根组成,每一根都有它自己的故事。
一条主根从坚硬的桥石中间穿行,经过无数次的迁回辗转,甚至将石块撑裂,穿过桥墩直达河底,在河底又向四面延伸。
另一条主根则向西穿过桥身,横穿到石桥对面,伸到西部的桥墩后,然后分叉南北张开,攀助桥孔,深入桥墩两边的泥土里。
还有一条主根在桥身上来回盘旋,大部分根须钻入桥墩的石缝中。那些无法钻入的根须则裸露在外,组成了一个网状结构,紧紧地保护着桥面,仿佛在告诉世人,它是这座桥的守护者。
最后一条主根在桥孔中间上下左右穿梭,像绳索一样捆住桥的两端,仿佛在拼尽全力,守护这座伴随它多年的石桥。它像是在说:“只要我在,这座桥就不会倒下。”
04
西望根系托着桥面,形成了“树驮桥”;东看青石板将整个树身包围,又像是“桥驮树”
从三环桥的西面望去,硕大的枫杨用自己的密密麻麻的根系,紧紧包围着石桥,仿佛是大自然的一种拥抱。桥身内,根系已经盘根错结,它们托着桥面,减轻桥拱的压力,使得古桥能够在风雨中稳稳地站立。
在石拱的中间,还隐约可见一条树干横着延伸。这根树根如同一棵树梁,静静地躺在那里,承载着上部桥身。任由人们、车辆和牲畜在其上行走,它始终稳如泰山。这正是它用自己的生命回报着桥,形成了人们口中的“树驮桥”。
而从东面看,青石板将整个树身包围,仿佛是桥在呵护着树。在桥的庇护下,拱上的树身得以成长,硬是在一堆石头中凌空挺拔而出,从西南向东北延伸。这样看来,又像是“桥驮树”。
这棵枫杨树与石桥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支撑与依托——树靠桥吸收营养,桥靠树支撑着。它们之间的关系,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共生关系。
如果老树一旦倒塌,古桥肯定也会松动跨掉;假若古桥要有一丝闪失坍塌了,老树也一定会因根基动摇而死掉。它们之间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
事实上,枫杨树与石桥已经成为了一个生命共同体。树亦非树,桥亦非桥,它们之间的关系已经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地。这是一种荣辱与共、相依为命的关系,是一种超越物种、超越时间的深厚情感。
05
这棵枫杨树并非原生于此,它的种子实际上来源于萧县皇藏峪
这棵树的来历,充满了自然之魅力与神奇色彩。
据专家分析,这棵枫杨树并非原生于此。它的种子,实际上起源于几十里外的老淝河发源地——萧县皇藏峪。
皇藏峪,作为枫杨树的故乡,其种子又是如何漂泊至此,并与三环桥结缘呢?
时光回溯到200多年前的一个夏天。那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席卷了皇藏峪。一粒枫杨树的种子,被山洪裹挟,顺流而下。
经过漫长的旅程,曲曲折折,它被冲进了三环桥的石缝里。这粒种子,就这样意外地在桥上找到了新的家园。
种子在石缝中扎根,开始吸取石桥与河流给予的养分。桥石,似乎被这颗鲜活的小生命所打动,为它让开了一道缝隙,使其得以受到阳光和雨露的滋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棵小树苗在石桥上生长,越长越大,其根系也越扎越深。最终,它由一棵小幼苗长成了如今参天的大树。
然而,关于这棵树的来历,当地村民还有一个更为神奇的传说。
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曾倒骑毛驴走上三环桥。那时,烈日当空,张果老苦于无处遮阳。于是,他将赶驴用的小木棍插进了石缝,并吹了一口仙气。这根小木棍瞬间变成了一棵大树,为张果老提供了清凉的遮荫。
不论是科学的解释,还是富有神话色彩的传说,都展现了这棵枫杨树与三环桥之间深厚的渊源。
06
夏天一到,石桥上的枫杨树,便成了最热闹的聚集地,男女老少都跑到树下乘凉
夏天的烈日下,石桥上这株古老的枫杨树,便成了最热闹的聚集地。无论是男人、女人,还是老人、小孩,只要有空闲,都会跑到枫杨树的树荫下寻求一丝清凉。
尤其是到了晚饭后,太阳不再那么炙热,枫杨树下的人群愈发密集。三五成群,大家聚在一起,享受这难得的悠闲时光。
女人们,虽然天气炎热,但穿着仍然保守,衣服扣子扣得严严实实。她们的手总是忙个不停,大多数都在做着刺绣活儿。每一针每一线,都透露着她们的细腻与美丽。
男人们则显得随性许多。大多数都穿着短袖裤衩和白背心,光着脊梁,或蹲或躺,嘴里叼着旱烟卷儿,手里摇着扇子。他们似乎更懂得如何享受这夏日的悠闲,与好友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不亦乐乎。
年长的则喜欢坐在小板凳上,手里握着一根长长的烟袋,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他们谈古论今,说起那些往事,眼神中充满了回味。小孩们则围坐在一旁,听得入神,仿佛在他们的脑海中,那些历史与传说正在重演。
当一阵微风吹过,枫杨树的叶片轻轻摇曳,带来了清凉凉的感觉。这一刻,所有人都沉浸在这份宁静与和谐之中,仿佛外界的喧嚣与他们都无关。
还有一些人,喜欢在这树下编帽辫。他们挽起一条裤腿,麦秆子一根根地编着,帽辫拉得很长。那些帽辫,仿佛就像他们生命中走过的那些日子,充满了曲折与回忆。
更热的时候,一些男人晚上选择在枫杨树下过夜。他们铺个凉席,带个枕头,盖条单子,就这样在星空下,伴随着虫鸣与微风,睡个通宵。
07
结语
这桥,这树,更像是一对共同经历风雨、共同守护家园的一对恋人:
彼此爱着、偎着、疼着、守着;相互拥抱着、缠绵着、支撑着、温暖着……
始终不离不弃,生死相依,以顽强的生命力共同迎接风风雨雨,承担着各种重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