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开始把文字写在土块、石壁上,后来写在龟甲、牛骨上,再到写在青铜器、帛、牍简上,最后发展到写在纸张上。

下面是中国古人写字主要使用的载体

1、椠(qiàn)

三汉尺长(69.3cm,1汉尺=23.1cm)木板。《释名·释书契》说:“椠,板之长三尺者也。”《论衡·量知》说:“断木为椠,析之为板,力加刮削,乃成奏牍。

2、版

相比短和窄的长方形木板,两面刨光以供书写。

3、方

正方形的

4、牍(dú)

相比短和窄的木片,简称“”。

5、简(或者“牒”)

狭长又薄的小竹片或木条,称为“简”。南方多竹简,北方多木简。

刚劈成的很湿,无法写字,要用火烤干脱水后记录在上面的文字可以保存上千年。烤制过程称为“汗青”,也称“杀青”、“汗简”。后来,人们把汗青特指史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背。”

罄竹难书:用尽南山的竹子做竹简,都写不完他的罪行,用来强调某些人所犯的罪恶之多。

6、函

牍和简捆扎在一起叫做

7、策(或者“册”)

较长的文章或书使用多个,须按顺序编号、排齐,然后用绳子、丝线或牛皮条编串起来,叫做“”或者“”。

8、觚(gū)

用木头削成多面的棱形, 可多至七、 八个面。一般比较长,可以长至80多cm,容字较多,常用来抄写《急就篇》、《苍颉篇》等字书(见字典),也可用作记事、打草稿或练字。

9、帛(bó)

在一汉尺见方丝织品上书写,比如“”(白绢)。

汉代纺织品原料主要是丝和麻。帛是丝织品总称,包括:素(洁白平纹丝织品)、纨、缣(比素更结实的平纹丝织品)、纱(质地轻柔、稀疏带孔的丝织品)、縠(表面起皱的丝织品)、绮(质地轻薄织品,无孔,斜织法)、罗、绫、绢(未漂染,泛黄色的帛)、锦(多种彩色花纹的丝织物,相当今之高档花绸)

帛书是将文字写在丝制品上,这种记录方式太过昂贵,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

10、笺(jiān)

原指供题诗作画用的精美小竹片,类似简。

11、纸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发明了质地细腻的“蔡侯纸”,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唐朝时期,为了刻印佛经,创造了雕版印刷术北宋的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元代的王祯创制了木活字印刷术。

五代制纸业仍继续向前发展,歙州制造的澄心堂纸,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认为是最好的纸;此纸"滑如春水,细密如蚕茧,坚韧胜蜀笺,明快比剡楮"

明代,造纸业才又兴旺发达起来,主要名品是宣纸,竹纸,宣德纸,松江潭笺。

清代宣纸制造工艺进一步改进,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纸。各地造纸大都就地取材,使用各种原料,制造的纸张名目繁多,在纸的加工技术方面,如施胶,加矾,染色,涂蜡,砑光,洒金,印花等工艺,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举报/反馈

六合钧

1829获赞 329粉丝
文史爱好者,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