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游记》第七回题目: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二、《西游记》第七回梗概

齐天大圣孙悟空被天兵押去斩妖台下,绑在降妖柱上,刀枪剑斧不能伤其分毫。太上老君将悟空置入八卦炼丹炉中烧炼,八卦炉的巽宫位有风有烟却无火,孙悟空躲在那里没有被烧死,却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四十九天后,太上老君开炉,悟空跳出,大闹天宫,要求玉帝让出天宫给他居住。玉帝请如来佛祖降妖,孙悟空的筋斗云跳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如来五指化为五行山,将悟空轻轻压住,又发一慈悲,命土地神及五方揭谛看护,用铁丸铜汁饲喂,等待取经人的到来。

三、文化常识解读

(一)三昧火、文武火

《西游记》原文:

太上老君即奏道:“那猴吃了蟠桃,饮了御酒,又盗了仙丹,我那五壶丹,有生有熟,被他都吃在肚里,运用三昧火,煅成一块,所以浑作金钢之躯,急不能伤。不若与老道领去,放在八卦炉中,以文武火煅炼。炼出我的丹来,他身自为灰烬矣。”

解析:

1.三昧(mèi)火:即三昧真火。

三昧是佛教术语,意为“定”。

真火是道教术语,是相对于凡火而言的。道教内丹学认为,凡火是有形有限的后天之火,真火是无形无限的先天之火。

三昧真火是佛教术语与道教术语的融合,是指人体在正定中所生成的无形无限的能量,是修炼所得的纯阳之气。

此处运用“三昧火”的是孙悟空,是指孙悟空用体内的纯阳之气将仙丹融入自己的身体,形成了金钢之躯。有仙丹护体,孙悟空便成了不死之身。太上老君深谙此理,所以建议把孙悟空放在丹炉中炼化,把仙丹从悟空体内提取出来,没有仙丹护体,悟空便会被烧为灰烬。

2.文武火:是三昧真火的文火与武火两种火势的合称。

在道教认为,人体内有三种火,一为目光之火;二为意念之火;三为气动之火,合称三昧真火。催动三昧真火靠的是意念,意念轻松,似有似无,叫做文火;意念加重,注视不离,叫做武火。所以,此处的文武火,是太上老君的三昧真火的两种不同的火势。太上老君之所以要用三昧真火的文武两种火势炼化孙悟空,就是为了更好地从孙悟空体内提取他的仙丹。

3.六丁神火:

在《西游记》原著第十七回及五十二回中,孙悟空都曾自述,自己是“送在老君炉里炼,六丁神火慢煎熬”,“六丁神火炉中炼,炼得浑身硬似钢”。

这里的六丁神火,本质依然是三昧真火,是太上老君还借助了六丁神将的三昧真火来锻造孙悟空。孙悟空是纯阳之体,六丁神将为六位阴神,借助六丁神将的三昧真火炼化孙悟空,正是取阴阳相克之意。再者,道士常借六丁六甲十二位神将之力镇压妖魔,所以炼化孙悟空时,六丁六甲也在场助阵。

总而言之,三昧真火不仅有文火及武火两种火势,还有内用和外用两种功能。孙悟空、太上老君、六丁神将都会用三昧真火,只是用法不同。孙悟空用以在体内消化仙丹,是内用;太上老君和六丁神将用以炼化孙悟空,是外用。

因而说,八卦炉中的三昧真火、文武火、六丁神火,其实一也。也正因为如此,孙悟空推倒八卦炉,掉到下界的几块砖化成了火焰山,红孩儿借助火焰山的三昧真火神力,也修成了运用三昧真火的技能。

(二)八卦炉、巽宫

《西游记》原文:

那老君到兜率宫,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将火扇起煅炼。原来那炉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他即将身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煼红了,弄作个老害病眼,故唤作“火眼金睛”。

解析:

1.八卦炉:是神话传说中的道教法器。八卦可代表天地万物,以八卦的原理铸成的八卦炉,则可以汇集天地万物的力量。在《西游记》,太上老君用它来炼制仙丹及神器,也是运用八卦炉可集天地万物之灵气的功能。

《封神演义》中的十绝阵之红砂阵也用到了八卦炉:“红砂一撮道无穷,八卦炉中玄妙功。包罗万象为一处,方知截教有鸿蒙。”可见八卦炉威力之盛。

2.巽(xùn)宫:是九宫之一。九宫是古代中国天文学家借用八卦名称将天宫以井字划分成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九个等份。《西游记》中八卦炉的九宫,是将八卦炉的空间九等分。

八卦皆有其代表的物象,其中巽代表风,有分则无火,所以,孙悟空躲在巽宫,没有被炼化。

(三)心猿意马

《西游记》原文: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解析:成语心猿意马的原义为,心就像猿猴和野马一般,难以控制。形容心意不定,心思不专,心念变化无常。是一个中性偏贬义之词。

心猿意马出自《周易参同契》,简称《参同契》,是一本融合《周易》易理、黄老道家思想、炉火炼丹思想的道家著作,将一部将三者的道理参合为一著作,是道教最早有系统论述炼丹的书籍。

《参同契》主张,修仙之人,必须心无杂念,自然无为,动静平衡,阴阳调和。如果心思像猿猴一样不停跳跃,像野马一样肆意奔腾,便会神气散乱,无法修心养性。因而,心猿意马常用以比喻心意不定,不能自持。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本体为猿猴,又曾官封弼马温,正是取心猿意马之寓意,以孙悟空来喻心。

从佛学思想来看,若能发现自心之妙用,便是见性,即照见佛性,见性即可成佛,寿与天齐,所以用以喻心的孙悟空,还有齐天大圣的名号。

如此来看,孙悟空的两个名号,代表着心的两种状态,“弼马温”代表着心猿意马,心念不定,难以自持;“齐天大圣”代表着心所本具的无穷力量,若能善于运用,则无事不成。

在《西游记》第七回中,多次提到修心的问题。

例如,分析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原因时说,“只为心高图罔极,不分上下乱规箴”。

再如,作者还以佛教中的珍宝摩尼珠喻心:“圆陀陀,光灼灼,亘古常存人怎学?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光明一颗摩尼珠,剑戟刀枪伤不着。也能善,也能恶,眼前善恶凭他作。善时成佛与成仙,恶处披毛并带角。无穷变化闹天宫,雷将神兵不可捉。”心之善恶,是由自己决定的,因而,命运也是由自己决定的。

又如,当如来问孙悟空为何要大闹天宫时,孙悟空说:“因在凡间嫌地窄,立心端要住瑶天。灵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正是他心中的欲望,促使他犯下弥天大罪,被如来压在了五行山下。

正如作者诗评:“欺天罔上思高位,凌圣偷丹乱大伦。恶贯满盈今有报,不知何日得翻身。”正所谓福祸无门,惟人自召。悟空的灾祸,是自心欲望招致。

在第七回末,如来说,待他灾愆满日,自有人救他。

#西游记原著#
举报/反馈

馨茗文史漫谈

6239获赞 595粉丝
经典诵读 名著导读 文史漫谈 文艺评论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