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教坊的职能及其表演内容来看可谓是包罗万象,大到宴会小到娱乐助兴都有教坊的身影,其表演内容包括歌舞、歌舞戏、散乐、百戏等等。
就人员配备来看,教坊内部人员构成也是相当复杂,有乐户也有民间艺人,甚至有奴婢充当教坊乐人,同时还有宦官参与机构的日常管理。
教坊主要负责宫廷中的宴会及皇族日常的娱乐活动,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坊是服务于宫廷的乐艺机构,大到宴会、郊庙大祭,小到皇帝日常娱乐,教坊乐工乐伎都要献艺表演。
“乃会,先奏坐部伎,次奏立部伎,次奏蹀马,次奏《散乐》而毕矣。”唐代的大小宴会表演都有一定的顺序,由此可见教坊是在太常坐立部伎之后出场。
歌舞艺术极具发展的唐代,宴会上表演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其中也不乏百戏。玄宗经常在勤政楼大辅朝臣,“百戏竞作,人物填咽”。唐代朝廷宴会之中教坊乐人的表演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表演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肃宗时收复两京,郊庙祭祀时也用教坊乐。其次,就教坊的主要表演内容来看。玄宗时教坊与太常分立,太常主管雅乐,那么与雅乐相对应的俗乐便由教坊掌管。
不过实际上教坊掌管的乐艺种类很多,燕乐、清乐、散乐也在教坊的表演内容之内。其中散乐包括的内容更是丰富,唐代的九部乐和十部乐也属散乐,任先生认为散乐包括了百戏、戏剧和杂技,也可以将杂技纳入百戏之中,简化为百戏和戏剧。
实际上除去雅乐,剩余的乐艺教坊都有涉猎,技艺繁多。简言之,可以将教坊的表演内容概括为歌舞与散乐两大类。最后,教坊还具备随驾及赏赐的职能。
关于随驾,虽东京洛阳也置左右教坊,皇帝移驾东京时,会随行带去一些教坊乐人,同时出京巡视,教坊乐人也会随行以表演乐艺供皇帝娱乐。关于赏赐的职能,皇帝会不时赏赐皇亲国戚或是功臣教坊曲。这是一种荣耀的象征,得到赏赐的官员或是皇亲也是无上的荣光。
教坊的表演内容主要包括歌舞和散乐两大部分。与各代乐艺机构类似的是,歌舞也是其主要的表演范畴,由于教坊主要掌管的是俗乐,因此教坊所表演的歌舞也仅局限于俗乐部分。
同时散乐百戏也是教坊的主要表演内容,可以说是教坊的一大特色,教坊乐人们演绎下的散乐百戏被贵族乃至百姓所喜爱,从而成为时下流行的元素之一。
1.歌舞
曲子可以单独演奏或吟唱,舞蹈却是要配乐起舞,其中相当数量的曲目是配以舞蹈来表现的,这便是歌舞。唐代的舞蹈分为软舞和健舞两类。
“软舞”顾名思义,节奏较慢,乐曲相对舒缓,舞蹈动作缓慢且柔美;“健舞”同软舞相反,节奏较快,乐曲风格明快,舞蹈动作矫捷、刚劲有力。
软舞与健舞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不是绝对的,有些舞蹈也是介于软舞与健舞之间,并随着舞蹈的节奏转变。唐朝最著名的歌舞莫过于《破阵乐》了,其地位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国歌。
2.散乐
散乐分为百戏和戏剧。百戏相当于现在的杂技,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只是突出表演者的技艺之奇之精,及表演内容的趣味性甚至惊险性。歌舞一部分只是配乐而舞,仅仅只是舞蹈动作,但随着中国古代乐艺的发展,歌舞也有了剧情还配以说白,那便成了歌舞戏,在唐代戏剧的雏形已经产生。
(1)百戏
百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代已有绳伎,到了隋唐,更是将前代的技艺囊括进来,种类繁多、技艺精湛。玄宗于勤政楼设宴,教坊乐伎王大娘表演竿伎,举百尺竿,一小儿持绛节穿梭其中,歌舞不停。除此之外,唐代的百戏还有《瞋面戏》、《踏球戏》、《缓戏》等等。
(2)歌舞戏
唐代歌舞戏盛行,是在歌舞和百戏的基础上增添了故事情节及台词对话,已经兼具了戏剧的一些因素,可以说于此中国戏剧的雏形已经产生。
比较著名的歌舞戏有:《大面》、《拨头》、《踏摇娘》、《窟儡子》。但是唐代的歌舞戏不仅仅只有这四部,比较著名的还有《苏莫遮》、《弄婆罗门》、《弄孔子》、《凤归云》、《苏郎中》、《旱税》、《樊哙排君难》等,种类繁多,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并且在宫廷及民间广为流传。
教坊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人,有宦官、有乐户、有民间艺人,甚至还有奴婢,他们在教坊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责,身怀不同的技艺。教坊乐人的来源主要还是乐户,但在唐代开放风气的影响之下,教坊也并没有严苛的规定,只要技艺高超,民间艺人也有入籍教坊的可能。
同当代一样,教坊乐人也会退休,在年老之后出宫谋个活计。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教坊的乐人们也受到牵连,或丧失性命,或流入民间,或被俘后苟且偷安。
1.人员设置
宗设立教坊后,以中官出任教坊使,并设置教坊判官、音声博士、第一曹博士、第二曹博士等职位,剩下的便是教坊中的乐工和乐伎了。
(1)教坊使
唐代宦官掌管机构并不是十分罕见的,玄宗特别重视宦官并委以重任。最著名的莫过于高力士了,玄宗对他可是宠爱有加,十分信任。除此之外玄宗还命杨思勖持节讨伐,黎敬仁、林招隐奉使宣传,尹凤祥主管书院,同时像是“殿头供奉、监军、入蕃、教坊、功德主当”都委任以中官。
第一任教坊使便是左校尉将军范安及。教坊使的主要职责是处理教坊内的日常事务及人事问题。宪宗时出现了“教坊忽称密旨,取良家士女及衣冠别第伎人”的事情,但实际上并非皇帝的旨意,自此,教坊使已经开始膨胀了。
到了唐晚期,统治者更是纵容教坊使。唐代中后期宦官乱政现象严重,宦官们左右着皇帝的废立,权利相当之大,教坊使过度骄横的原因也可想而知了。
(2)内人
“妓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因为常常在皇帝面前表演,也被称作前头人。内人们居住在教坊之内,不仅有俸禄而且每月二日及十六日家人可以探望他们,生日时家人也可前来一同庆祝。
这种待遇想必也只有内人能够配的上了,因为她们是精英中的精英。内人人数不多,但是个个貌美、技艺精湛。当大型歌舞宜春院人数不足时,便要用云韶院的宫人补齐,但是舞蹈队伍首尾的位置必须由内人充当。
众所周知,最前端也就是领舞是整个队伍的门面,领舞给予舞者们以指引和示范,队伍的末尾对舞蹈进度和节奏的掌控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往往观众们关注的也是首尾的舞者,他们则是由宜春院中最为优秀的内人担任。
与内人相对应的除了云韶院的宫人外,还有捣弹家。捣弹家是容貌较为出色的平民女子,她们没有什么特长,被选中后会教她们琵琶等乐器,技艺相当粗劣。
每次皇帝钦点歌舞,内人只需要练习一天便可上场表演,而捣弹家却要练习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由此也可看出内人们扎实的基本功和熟练的技艺,这也是其他乐伎所不能比拟的。
(3)教坊优伶
教坊优伶个个身怀绝技,庞三娘、颜大娘善歌舞,永新、任大姑子、二姑子、三姑子、四姑子善歌,吕元真善杂技,范大娘子善竿伎,张少娘能弄踏摇娘,即使教坊中的小孩有一些绝活。
2.教坊乐人的来源及去向
就教坊乐人的来源看既有世袭的乐户,也有经选拔入籍教坊的艺人,来源渠道多样。同时教坊乐人并不是一生都在教坊之中,终究会有离开的那一天,有的乐人较为幸运,出宫后能够安逸的生活,但有些却并不如意,甚至不能善终。
(1)来源
第一,乐户。乐户制度自古便有,其主要成分是官户或是官奴婢,官户的地位相对高一些,官奴婢则较为低贱,主要是罪人之子充任。一旦入籍乐户,便要世代世袭。
第二,民间艺人。选取民间艺人进入教坊的事情是很常见的,皇帝出巡发掘优秀的艺人便会带入宫中,朝廷官员为了讨好圣上会进献乐人,同时邻国来访也会进献胡伎,这些乐人大多来自民间,有一定的技艺并为伯乐发现从而选入宫中。
教坊乐人的来源主要便是乐户和民间艺人,其占主流的还是乐户。虽然看似单调,但民间艺人的融入便使得教坊变的多元化,民间艺人籍于教坊的有男有女而且不仅仅是善于歌舞,也或是善于杂技或是戏剧,各有所长,这也就在某种程度上为教坊增添了不少新的元素。
(2)去向
并不是所有的乐人都能够一辈子呆在教坊之中,古代同当今社会一样存在被辞退和年老退休这两种常规的情况。加之古代变幻莫测的时局,还存在一种情况,那便是因为政局的动荡或是战乱,使得他们被迫流入民间。
第一,朝廷主动遣散乐人。这是为了节省开支、裁减冗员,这种情况主要是出现于安史之乱以后,皇帝为了励精图治、稳定政局、谋求发展,会裁减部分乐工乐伎,同时被遣散的还有教坊中为表演所饲养的犬只、猴子、鸟类等动物。朝廷裁减乐人的情况不是很常见,但是一旦裁员便是相当大的规模。
第二,退休。人总是敌不过时间的流逝,尤其是对教坊的女性乐伎来说,随着年老色衰,不能在宫中表演歌舞,只好出宫寻个活计。
第三,因战乱流入民间。唐代安史之乱不仅为国家、为社会、为百姓带来了重大的打击,教坊的乐人也是经历了灭顶之灾。
以前宫中安逸的生活已不在,如今只能追忆过往,凄苦的生活。加上战火四起,四处奔波,对他们来讲可以说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