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李绅,一个盛唐大诗人的名字,因两首《悯农诗》编入语文课本,广为后人熟知。然而当我们翻开历史,看到他一生的经历时,内心不免升起一丝唏嘘——一个出生贫苦却最终沦为腐朽酷吏的文人,他的人生轨迹实在令人扼腕。


早年创作悯农诗 体察民间疾苦

公元740年,一个男婴在乌程县诞生,取名李绅。那时正值盛唐之世,长安建成、繁华热闹,而乌程县处江南偏远之地,生活犹如另一个世界。李绅的父亲原是乌程县一位末级官吏,想借此机会改变门第。可惜好景不长,李绅才5岁,父亲便因病去世,全家顿时一贫如洗。

李绅的母亲节衣缩食,只求儿子不辍学。李绅虽然饱受风餐露宿之苦,但仍然倔强地跟随母亲学习诗书。12岁那年,李绅跟着母亲去田间劳作,一位年迈的农夫指着田里枯黄的庄稼叹道:“我们辛辛苦苦耕种,收成时却只剩下一粒种子。老天爷不公平,让我们农夫永远无法果腹。”


李绅注视着农夫皱纹密布的脸庞和干枯的双手,心中充满悲悯。他突然醒悟,自己与这些处境凄苦的农民并无不同。李绅成长的乌程县远离政治中心,百姓大都务农为生。每逢秋收,村民都要交上公粮。而税赋过重,再加上洪水、蝗灾频繁,许多人都在勉强维生的边缘挣扎。

这个年迈农夫,就代表了广大农民的命运。他们日夜辛劳,却无法改变贫困的命运。李绅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和这些农夫其实处境相似,都生活在仕途以外,并要忍受官员的盘剥压迫。那时,李绅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不再做这等苦命的农夫。


15岁那年,李绅创作了两首抒发农民疾苦的诗——《悯农二首》,这两首诗简简单单地描绘了农夫的辛勤劳作和生活的困苦,却道出了广大农民的心声,深深打动了人心。李绅将自己幼时目睹母亲劳作时的景象化作诗歌,述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惨,以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疾苦,表达了同情和关怀之情。

一时间,“悯农诗人”的美名传遍乡里。李绅也因此一鸣惊人,得到了当地士人的关注和赏识。这成为李绅走上仕途的契机。在那个重视诗书的时代,李绅的诗歌凸显了他的才华和抱负,也让他获得了文化资本。


为改变命运 出门求学应举

20岁,李绅离开家乡,开始了漫长的游学生涯。他背井离乡,漂泊各地,见识了社会的不公与黑暗,使他的悯农之心愈加坚定。当时,科举已成为仕进之梯,李绅明白,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通过科举入仕。于是他选择出外求学,希望获取必要的知识与人脉资源。

李绅先后游历了许多学府,如洛阳、襄阳、成都等地。他阅读古籍,学习经史,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韩愈、柳宗元等。这些朋友或出自权贵,或已中举入仕,都对李绅未来的仕途大有裨益。在他们的帮助下,李绅的文学造诣也因此大有长进。


34岁那年,经过长期潜心准备,李绅终于在科举中高中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成为一名皇室文官,实现了从农夫跨越阶级壁垒,飞黄腾达到达士大夫的梦想。这对出生寒门的李绅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巨大荣耀。

然而,仕途并不如他想象的那么顺利。由于刚直敢言,李绅屡遭贬谪,官路坎坷。在这些颠沛流离的岁月里,李绅创作了大量抒发个人遭遇的文章,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喜外弟卢纶见官》一诗。这首诗表达了李绅对功名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愤懑。


李绅本想借助科举之路改变命运,但入仕后才发现,仕途充满了腐朽不公。皇帝左右多奸佞小人,许多官员苛敛百姓,而直谏者常被视为眼中钉。李绅因为刚正不阿,说话真诚,引来上位者忌恨,被贬到偏远之处。他一边积极准备重新应举,一边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不平,希望能得到同僚的理解和支持。

48岁那年,在许多朋友的推荐下,李绅终于得到当权官员李德裕的赏识,被提拔为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官运亨通。这段时间的李绅功成名就,风光无限,看似实现了从地方小官到朝中大员的官场梦。


腐化堕落 残暴搜刮

然而好景不长,李德裕突然失势,李绅也再次遭到贬谪,从云端跌落尘埃。在这段颠簸岁月里,李绅变得愈发怨天尤人、暴躁乖戾。

这次突如其来的官场颠覆对李绅影响极大。他本以为终于飞黄腾达,却在转眼间再无建树。李绅认为这完全是政敌陷害,自己功成名就的仕途被无端终止。这让他对朝堂生出极大怨恨,只想着重返仕途,向敌人报复。

这段时间,李绅频繁出入酒肆,整日与市井无赖为伍,又写下大量怨愤填膺的诗文,其中最著名的是《金谷园即事》。这部作品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政敌的憎恶。


李绅深信自己的政敌终会失败,自己也必将卷土重来。果然,在太和七年,李德裕东山再起,重新掌权,李绅也重返仕途,官复原职。这一次,他下定决心要报复曾经的得意政敌,重夺昔日权力。于是李绅变本加厉搜刮百姓,与官场同僚结党营私,还纵容自己的子弟无所不用其极。

李绅曾经感同身受的贫苦农民,在他眼中竟成了取之不尽的肥羊。他的家宴总要准备几百道菜肴,花销就要上万贯。而这些钱全部来源于夹敲百姓、收受商贾贿赂。李绅成了一个典型的腐朽贪官。百姓们纷纷逃亡其他州县,才得以避开他的残暴搜刮。


有一次,李绅的一个老友李元将来拜访,还亲热地称他“叔叔”。李绅却大动肝火,强迫李元将称自己为“侄子”,因为他现在地位比李元将高了。这暴露了李绅虚荣心极强,已完全忘却旧时情谊。

李绅再也不是当年那个为百姓发声、抒写农民疾苦的诗人。他一改从前的诚挚,变得虚伪谄媚。曾经的朋友见他如今的堕落,也都止步离去。唯独刘禹锡还保留一份情谊,但也在《赠李司空妓》一诗中表达了对李绅变节的痛心。

75岁那年,李绅在扬州去世。按照唐律,他死后被剥夺所有官爵,以惩戒其生前的贪污腐败,子孙也被禁止再担任官职。李绅一生从悯农诗人到腐朽酷吏,最终堕落得一文不名,其身后之事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悲剧人生的反思

回顾李绅的生平,我们不禁要深思:一个人怎会从最初的积极进取,转变为晚年的贪婪堕落?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李绅在功成名就后迷失了自我,背离了初心。他原本出身草根,有着同情底层的情怀,但一旦得到权力,就丧失理想,陷入享乐,最终成为与昔日反抗的对象别无二致的暴君。

年轻时,李绅以才华崭露头角,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充满了理想与热情。但他后来逐渐迷恋权力带来的荣华富贵,不再关心百姓疾苦,只一心想着如何爬上权力顶峰。


李绅的这种变化,反映了许多理想主义者在获得成功后产生的通病。当面临名利诱惑时,一个人的品格会受到最大考验。李绅没有经受住这份诱惑,最终在享乐中丧失了自我。

这说明,成功只是一个过程,而非目标。当一个人获得名利地位时,切不可迷失初衷,要时刻保有谦虚谨慎的品格。否则,哪怕是最高的成就,也只会成为自我毁灭的开端。

其次,李绅的经历也警示我们,要防止好胜心膨胀成为仇恨心理。李绅失败后,变得极度愤世嫉俗、以仇视他人。这导致他完全丧失理性和道德底线,不择手段地报复政敌和百姓。


李绅失败后将所有的不满都归咎于别人,而失去了正视自我缺点、反思自我的能力。他的好胜心膨胀为暴力的仇恨情绪,最终将他自己也拖向败亡。

这表明,一个人要审视自己,正视自身缺点,保持谦逊学习的心态。在竞争中即便失败,也不应将仇恨作为激励,而要化悲痛为成长动力。只有这样,才可避免成为成功路上的障碍。

最后,李绅的悲剧还在于,他因背离朋友、迷失自我而最终一无所有。如果他能保持诚挚善良的本色,即使不能再登高位,也不会沦落得如此唾弃。


结语

李绅因为执迷权力,背离了曾经的友人。他也因迷失自我,被革去官职、剥夺爵位。一次次官场跌宕让他渐渐丧失理想,沦为自私堕落之人。这说明缺少内心道德支柱,一个人极易在外在冲击下迷失自我。

李绅的一生是功成不就的悲剧。但正因有他的对照教训,我们可以时刻警醒,不忘初心,谨防好胜心过度膨胀,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这样方可度过有意义的人生。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举报/反馈

原上草纪实

12.9万获赞 8733粉丝
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