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元帅军衔分为四级,即苏联大元帅、苏联元帅和苏联海军元帅、军兵种主帅、军兵种元帅。

1935年版的领章、袖章
1940年版的领章、袖章
1943年版和1955年版肩章

其中,苏联大元帅为斯大林独有,而第二级别的苏联元帅共授予了40人。

克利缅特·伏罗希洛夫

1881年生于今乌克兰卢甘斯克州一个铁路工人家庭,内战和苏波战争中表现出色,指挥部队多次击败白军和波兰军队,解放了基辅、塞瓦斯托波尔等重要城市。之后担任过莫斯科军区司令员、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国防人民委员,1935年成为苏联首批五位元帅之一。

大清洗运动中,伏罗希洛夫签署了185份死刑文件,负有一定责任。之后的苏芬战争也表现不佳,被免去国防人民委员职务。

卫国战争期间,伏罗希洛夫同样平庸,担任过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游击总司令。

战后,伏罗希洛夫历任部长会议副主席、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受政治斗争影响逐渐走向赋闲,1969年逝世。

米哈伊尔·图哈切夫斯基

1893年生于斯摩棱斯克,内战期间屡立奇功,为苏联政权的确立做出巨大贡献,也因为败走华沙城下而触怒斯大林。担任过工农军事学院院长、红军参谋长、国防第一副人民委员兼军训部部长等要职,是1935年首批苏联元帅之一。

图哈切夫斯基创立了使用坦克、机械化步兵和空军实施的大纵深战役理论,被誉为“红色拿破仑”。大清洗运动中,图哈切夫斯基惨遭杀害,直到1956年平反。

亚历山大·叶戈罗夫

1883年生于奥伦堡,内战期间主要负责西南方向作战,凭借高超的指挥艺术屡屡粉碎白军和外国干涉军,担任过南部方面军司令、西南方面军司令、乌克兰军区司令。1925年曾来到中国担任驻华武官,1927年回国后又担任过红军总参谋长、副国防人民委员、外高加索军区司令员,1935年成为首批苏联元帅之一。

叶戈罗夫对苏军正规化作出过重要贡献,提出了建立强大装甲部队和国土防空系统,并主持颁布了许多苏军条令。大清洗期间,叶戈罗夫遇害,苏共二十大后平反。

瓦西里·布柳赫尔

1889年生于雅罗斯拉夫尔,内战期间屡立战功,在西部和远东地区多次击败白军,全身战伤有十多处。担任过第51师师长、第3集团军副司令、远东军司令。

1924年,布柳赫尔被派往中国,协助孙中山主持军务,是北伐战争的主要指挥者和组织者。

回国后,布柳赫尔担任过乌克兰军区副司令、远东特别集团军司令,曾参与中东路战争和张鼓峰事件,1935年成为首批苏联元帅之一。大清洗运动中,布柳赫尔因间谍罪被害,1956年平反。

谢苗·布琼尼

1883年生于罗斯托夫,是苏联乃至世界上最著名的骑兵将领,早年历任第1骑兵集团军司令、红军骑兵总监、副国防人民委员,1935年成为首批苏联元帅之一。大清洗时期,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一起参与过审判,也是唯二没有被杀的元帅。

卫国战争期间,布琼尼担任过西南方面军总司令、骑兵司令,作为最高统帅部的代表协调指挥过基辅战役、莫斯科保卫战。

战后,布琼尼没有被重用过,仅仅担任农业部副部长,1973年逝世。

谢苗·铁木辛哥

1895年生于今乌克兰敖德萨州,早年参加过内战、瓜分波兰、苏芬战争,历任第6骑兵军军长、基辅军区司令、西北方面军司令、国防人民委员,1940年被授予苏联元帅,在对德备战和大清洗运动后的部队改革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卫国战争期间,铁木辛哥担任过西部方面军司令、西南方面军司令、西北方面军司令,并作为最高统帅部的代表参与指挥了一系列大型战役,直至完全击溃德军。

战后,铁木辛哥担任过白俄罗斯军区司令、南乌拉尔军区司令,1970年病逝。

鲍里斯·沙波什尼科夫

1882年生于车里雅宾斯克,内战期间担任革命军事委员会作战部部长,制定了一系列对白军的作战计划。

之后,沙波什尼科夫历任列宁格勒军区司令、红军总参谋长、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副国防人民委员,1940年被授予苏联元帅。他博学多才,性格温和,是优秀的军事理论家,为苏联红军培养了大量指挥人才,并深受斯大林器重。

卫国战争期间,沙波什尼科夫担任总参谋长,制定了战争初期一系列重大战役的方案,后因身体原因退居二线,1945年病逝。

格里戈里·库利克

1890年生于今乌克兰波尔塔瓦州,内战期间成长为出色的炮兵将领,曾在斯大林嫡系的骑兵第1集团军担任过炮兵指挥官。内战结束后出任军械部部长,并曾在西班牙内战中担任过共和军军事顾问,主张大力发展炮兵,1940年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

卫国战争初期,库利克担任第54集团军司令、第56集团军司令,因屡屡作战失利且与朱可夫爆发矛盾而被降为少将。1943年以后又晋升为中将,担任过近卫第4集团军司令,不久之后又因为种种原因降为少将。

战后,库利克被调任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副司令,期间因多次抱怨斯大林而被贝利亚迫害,1947年遇害,直到1957年恢复名誉。

格奥尔吉·朱可夫

1896年生于卡卢加,参加过一战、内战、诺门罕战役,历任骑兵第4师师长、白俄罗斯军区副司令员、远东第1集团军司令、红军总参谋长。

卫国战争期间,朱可夫逐渐成为苏联最为优秀的将领,担任过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西部方面军司令、副最高统帅兼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参与指挥过基辅战役、列宁格勒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天王星行动、库尔斯克战役、第聂伯河战役、柏林战役等几乎所有大型作战行动,1943年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也是战时第一位被授予的苏联元帅。

战后,朱可夫作为苏军代表接受德军投降,胜利阅兵时他又作为阅兵首长骑着白马走在队伍前列,达到个人事业的巅峰。之后,因为政治风波等种种原因,朱可夫几经沉浮,担任过驻德苏军总司令、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四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1974年病逝。

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

1895年生于伊万诺沃,早年担任过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副参谋长、总参谋部作战局副局长。

卫国战争期间,华西列夫斯基历任红军总参谋长、副国防人民委员、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司令、远东苏军总司令,运筹帷幄,参与指挥了对德国的几乎所有大型作战和1945年对日本关东军的八月风暴行动,1943年继朱可夫之后成为战时晋升的第二位苏联元帅。

战后,华西列夫斯基担任过苏联武装力量部第一副部长、国防部第一副部长,不久逐步退居二线,1977年病逝。

伊万·科涅夫

1897年生于基洛夫州,政委出身的他却逐渐成为优秀的陆军野战专家,早年担任过第17步兵军政委、第2集团军司令、北高加索军区司令员。

苏德战争爆发后,科涅夫历任第19集团军司令、西部方面军司令、加里宁方面军司令、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司令,参与指挥过莫斯科会战、勒热夫战役、库尔斯克会战和对柏林最后的总攻,战功卓著,1944年晋升为苏联元帅。

战后,科涅夫担任过苏联军事部副部长兼总监察长、华约联合部队总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驻德苏军总司令,1973年病逝。

列昂尼德·戈沃罗夫

1897年生于基洛夫州,早年担任过第15军炮兵主任、红军炮兵总局副局长、捷尔任斯基炮兵学院院长。

苏德战争期间,戈沃罗夫历任西部方面军炮兵主任、第5集团军司令、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波罗的海第二方面军司令,主要参与指挥了列宁格勒战役、对芬兰作战和波罗的海沿岸的作战,极善于使用炮兵,1944年获得苏联元帅军衔。

战后,戈沃罗夫担任过列宁格勒军区司令、国土防空军总司令、国防部总监察长,主持建立了苏联现代化的防空部队,1955年病逝。

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

1896年生于普斯科夫州,参加过一战和内战,早年担任过第5骑兵军军长、第9机械化军军长,大清洗运动中被判处死刑,最终没有执行。

苏德战争中,罗科索夫斯基历任第16集团军司令、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顿河方面军司令、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司令,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巴格拉基昂行动以及对德国本土最后的打击中歼灭大批德军,与朱可夫、科涅夫一起被誉为苏联陆军的“三驾马车”,1944年被授予苏联元帅。

战后,罗科索夫斯基担任过国防部副部长兼总监察长,还曾受邀出任过波兰国防部部长,并被授予波兰元帅军衔,1968年病逝。

罗季翁·马利诺夫斯基

1898年生于今乌克兰敖德萨州,早年作为军事顾问参加过西班牙内战。

卫国战争期间,马利诺夫斯基历任第48军军长、第66集团军司令、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司令,参与过哈尔科夫战役、斯大林格勒会战以及之后对乌克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奥地利的解放,1944年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之后,马利诺夫斯基调任外贝加尔方面军司令,对日本关东军作战中,指挥部队从外蒙古直插伪满洲国核心地带。

战后,马利诺夫斯基担任过外贝加尔-阿穆尔军区司令、远东军区司令、国防部部长,曾因不当言论造成中苏关系紧张,1967年逝世。

费多尔·托尔布欣

1894年生于雅罗斯拉夫尔,早年参加过一战和内战。

卫国战争期间,托尔布欣历任外高加索方面军参谋长、第57集团军司令、南部方面军司令、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司令,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克里木战役和之后解放巴尔干地区的作战中表现抢眼,1944年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

战后,托尔布欣担任过外高加索军区司令,1949年因糖尿病逝世后,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也是唯一一位被追授苏联英雄的苏联元帅。

基里尔·梅列茨科夫

1897年生于梁赞,早年参加过内战、西班牙内战、苏芬战争。

卫国战争期间,梅列茨科夫历任第7集团军司令、沃尔霍夫方面军司令、卡累利阿方面军司令,主要在北方与轴心国军队作战,指挥部队一直推进到挪威北极地区,1944年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之后,梅列茨科夫调任远东第一方面军司令,参与对日本关东军作战。

战后,梅列茨科夫担任过滨海军区司令、北部军区司令、主管高等军事院校的国防部部长助理,1968年逝世。

拉夫连季·贝利亚

1899年生于今格鲁吉亚,早年担任过外高加索政治保卫局主席、外高加索党委第一书记,期间受到斯大林赏识。

1938年调入中央开始,贝利亚历任第一副内务人民委员兼国家安全总局局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内务部部长,长期从事肃反和维持治安工作,卫国战争期间也兼管国防工业和核武器研发,是大清洗运动的主要执行者,1945年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

战后,尤其是斯大林去世后,手握实权的贝利亚却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于1953年被处决。

瓦西里·索科洛夫斯基

1897年生于今白俄罗斯格罗德诺州,早年毕业于工农红军军事学院,参加过苏俄内战。

苏德战争期间,索科洛夫斯基历任西部方面军参谋长、红军第一副总参谋长、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副司令,凭借组织策划才能,在莫斯科会战、斯摩棱斯克战役、柏林战役期间做出巨大贡献。

战后,索科洛夫斯基担任过驻德苏军总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总参谋长,期间负责了对西柏林的军事封锁和训练教育工作,1946年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1968年逝世。

尼古拉·布尔加宁

1895年生于下诺夫哥罗德,在军政两界都有所建树,早年担任过国家政治保卫局运输信息处副处长、莫斯科电灯厂厂长、国家银行行长。

卫国战争期间,布尔加宁在西部方面军、波罗的海第二方面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担任过军事委员会委员,后来成为副国防人民委员和最高统帅部成员。

战后,布尔加宁历任部长会议副主席兼武装力量部部长、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国防部部长、部长会议主席,1947年获得苏联元帅军衔。先在政治斗争中坚决站队赫鲁晓夫,接着又被赫鲁晓夫清算,逐步走向赋闲,1975年逝世。

伊万·巴格拉米扬

1897年生于今阿塞拜疆,早年毕业于骑兵指挥进修班和伏龙芝军事学院。

卫国战争期间,作为少数从基辅包围圈中突围出来的高级将领,巴格拉米扬担任过西南方面军参谋长、第16集团军司令、波罗的海第一方面军司令、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司令,参与了库尔斯克会战和对波罗的海、东普鲁士地区的突击。

战后,巴格拉米扬历任波罗的海沿岸军区司令、国防部总监察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后勤部部长、伏罗希洛夫军事学院院长,1955年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1982年逝世。

举报/反馈

知行惟艰

3.9万获赞 5615粉丝
知行合一。
军事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