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广州一位身高170cm、体重286斤的大码女生乘高铁,硬挤坐进二等座的视频引发争议。视频中,女生已经尽量靠紧窗边,但还是会无奈地打扰到邻座。社交媒体上,女生遭到部分网友的言语攻击,也有大码人群表达困惑“因体型不敢出门”,还有人建议高铁专设较为宽敞的座位,你怎么看?

  “我是特大斤数,平时是很少出门的,想去‘挑战’坐高铁,抢票的时候抢到了靠窗边的位置,这个位置会卡住,我整个人会很疼。我是放了视频发现蛮多人和我一样,引来一些不太友好的评论或谩骂。我们为了避免不太好的言论,后面我会考虑一等座,或者买两个座位,尽量不要影响到其他乘客。”

  这段讲述出自于当事人付女士,她强调,出行难、怕出门,是一直以来困扰很多大码人士的心病。平时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害怕会被别人指指点点,她更坦言愿意为专门设置的“宽敞”座位买单。平静朴实的剖白背后,藏着年轻女孩委屈自卑交织的复杂情绪。

  设身处地地想,假若你是高铁上的大码女孩,面对邻座频频露出的嫌弃神色和周遭意味不明的眼光,你会以何种心态去迎接这种所谓的“挑战”?“大码人群”乘坐公共交通遇尴尬,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市民陈女士表示:“我觉得每个人都有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权利,如果可能的话可能会给予他们稍微一点的照顾,考虑多方面一点。可以每节车厢稍微多两节、或者多一点比较宽敞的座位,也不用刻意去做什么。”

  刘先生则认为,肥胖产生的原因多样,不能简单归结为饮食无节制或不勤于锻炼,“他们有一些人并不是自己想这个样子,可能本身有什么基础的疾病,吃药吃成大体重,他们也没有办法。”

  彭小姐表示,社会应给大码人群多一些关照,比如说高铁可以设置一两排这种,比较方便于他们的一些位置会好一点,“我觉得不要歧视人家,尊重每一种体型和每一种身材。”

  评论中涌起暖意融融,包容和理解,是最主流的声音。既有人给出切实可行的应对办法;也有人提到“无需刻意施舍关注”,“人生而平等”,冷静对待也是一种尊重;更有人鼓励大码群体,不必在意有色眼光,用积极阳光的心态拥抱世界。“出门不用太担心这些问题,因为现在很多大码女孩,也都很漂亮很自信地在外面拍照。”王女士认为:“我觉得胖并不是什么不好,只要你是健康的,不管是肥胖还是瘦都ok的,就不用太在意别人怎么想。”詹先生如是说。

  在大蓝鲸平台的直播互动贴下,多数网友都对“大码人群”表示理解和尊重,网友“蓝鲸鱼”说:互相理解吧!大码人士也要出门,有他们的苦恼和难处,有些是咱们想不到的。网友“安逸”说,建议从人性化角度,为大码人群设专门的座位,宽敞一些的,就像老弱病残专座那种,据这位网友了解,南京江宁区的部分公交车已经设有这样的座位。网友“春风一现”附和道:公共交通、公共设施都该考虑特殊人群的出行需求,做好设施配套,没有的可以优化建设。而在网友“周建飞”看来,网上有关设置专门车厢的建议不太现实,至于有没有更为落地有效的方式,需要各方关注、头脑风暴。

  【左右-观察】

  现代人出门在外,最绕不开的莫过于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我们很难想象,何种程度的威慑力,足以“绑架”人们的日常通勤和正常生活。大码人群的出行恐惧和生活窘境,与社会评价体系中根深蒂固的体重歧视息息相关,在传统认知中,肥胖,给人懒惰、意志力薄弱和缺乏自制力的负面刻板印象,被贴上“大码”“超重”标签的人在社会上往往容易受到不公正对待。以微见著,“付女士们”对公共出行的逃避和焦虑,多多少少是源于长久被偏见所扰和种种碰壁后的无奈之举。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苏·南京12355心理专家智库成员、南京交通技师学院思政高级讲师韩宁认为,歧视的成因来自于自我意识向社会认同趋近和从众心理,而放任这一行为,则是缺乏教养和社会规训的表现。“群居是人的天性,人们会通过评价他人的外表或行为来彰显自己的价值观,以获得社会认同。其中对特殊群体和特殊人群的语言攻击或冷漠对待,其实就是源自于这种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的反应。当一个人在公共场所看到他人歧视或攻击特殊体型人士时,他们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行为,从而受到鼓励,最终导致更多的人参与。而这一切其实是缺乏相关教育和认知,一些人可能缺乏对不同外貌和体型的理解和尊重,这可能导致他们对特殊体型人群表现出偏见。”

  大码人群出行难的“坎”,不仅来源于社会压力,还卡在现实困境上:他们可能无法舒适地坐进公共交通工具的座椅,随时担心会影响周围乘客,搬运行李需要服务人员帮助……乘坐交通工具的种种不便和尴尬体验,反过来更加剧大码人群出行羞耻感和恐惧心理。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已达3亿,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的当下,肥胖特殊群体的需求也理应被重视。除了主动让渡空间给大码人士外,此前市民和网友已贡献了不少金点子,比如,在高铁、火车等交通工具上设置一些宽敞的座位,或者在个别车厢拓宽走廊等等。公共环境,需要平衡每个人的权益和自由,保持界限的同时也尊重个体的差异化,需要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文明社会的高度恰恰就体现在公共服务的精细度之中。

  当然,这既有赖于交通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也需要大众的宽容和支持。在社会合力下,一步步消除不公和歧视,拆除大码群体出行难的隐形门槛。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苏·南京12355心理专家智库成员、南京交通技师学院思政高级讲师韩宁认为,不仅要靠创造出“宜出行”的外部环境,“主动走出去”的内生动力也不可或缺“社会对于外貌和体型的标准,可能导致对那些不符合标准的人产生偏见,而这些社会标准在媒体广告和社会文化中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那么标准它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了解自己的价值不取决于他人如何看待你,而是取决于你自己的认知。只有自己接纳了自己,才能让别人对你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需要积极地培养自己的自尊心,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价值,将注意力从负面体验中转移到积极的生活活动当中去。”

  生而不同,各自有光,祝福每个人,都能勇敢挣脱内心执念,振翅飞翔,竞逐向上的多彩人生。

  (江苏新闻广播/刘雨薇 编辑/国正)

来源:荔枝网

举报/反馈

荔枝新闻

2815万获赞 114万粉丝
第一时间关注新闻现场。
江苏广电集团荔枝新闻客户端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