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构建教育共同体,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当前,大冶市正在用共同缔造的理念,解放思想、放权赋能、统一调配,通过“城带乡、强带弱、大带小、老带新”等模式,致力构建高质量发展共同体。
今天起,我们陆续推出《大冶教育均衡发展》系列报道,近距离走进各所教联体学校,记录该市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
陶容老师展示学生们的画作。左乙辰 摄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左乙辰 通讯员 黄滢滢、程旭东)“同学们,王晓琴同学的作品画得越来越好了,我们要向她学习!”10月17日,在大冶市第十中学七(2)班的美术课上,来自尹家湖中学的美术老师陶容为这名学生的进步感到非常欣慰。
这所学校的学生主要为陈贵镇周边农村的孩子,“刚开始给这里的学生上美术课时,他们连马克笔都不知为何物?”陶容带着心疼的神情介绍,随着接触的不断深入,城乡教育的差距确实让自己深感忧虑。
美丽的校园环境。左乙辰 摄
大投入,改善办学环境
“今年将投入810万元改造校园设施,重点在解决生均经费、学校建设和教师待遇上敢于真金白银地投入。”3月5日,陈贵镇党委书记柯红云在该镇2023年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发言,给教育工作者们打了一剂强心针。
4月4日,陈贵镇雷山英才教育基金成立,首次获得1067万元捐款,为该镇教育发展所需的经济支撑筑好了“蓄水池”; 8月18日,陈贵镇召开2023年雷山英才教育基金奖学助学大会,为345名优秀学生、困难学生发放奖学助学资金达百余万元。
在陈贵镇党委、政府和大冶教育局的强强联合下,大冶十中、陈贵镇小学、南山中学等校园设施提档升级,为乡村教育的硬件设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今,走进大冶十中,崭新的运动场、簇新的学生宿舍楼,向来人展示着陈贵人办好教育的决心与真心。
“办教育需要软硬两手抓,一是抓好办学环境,让师生教得安心,学得放心;二是抓好教学质量,强化师资力量,让学生学得省心。”陈贵镇教育督导员、中心学校校长郑小平作为该镇教育的领头羊,深知肩上的担子之重。
“硬件方面,只要舍得投入,数月便可见效果。软件上呢,一个专业过硬的老师,可不是区区几年便可成长起来的。”面对师资力量上的强化问题,郑小平总是往大冶教育局跑。
教联体应时而生。“让城区师资力量强的学校与乡镇学校联合办学,为师资力量差的乡镇学校‘输血’。”大冶市教育局党组在充分调研城乡教育差异化后作出决定。
整修如新的教学楼。左乙辰 摄
强师资,强化教学质量
教育是让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冶十中、南山中学等学校不缺文化课的老师,缺的是系统性和规范性的教学经验。”郑小平介绍。
以大冶十中为例,在大冶市教育局的科学安排下,该市滨湖教育集团与大冶十中、陈贵镇小学组建教联体,“从城区学校选派优秀的专业老师送教下乡,让乡镇的老师每周去市里和城区学校老师联合备课,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大冶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文君表示,既要为乡镇学校“输血”,更要为乡镇老师提供好的学习条件。
随着教联体的不断完善,陈贵教育的变化日新月异。如今,以大冶十中为例,学生们的美术课已经非常专业。“孩子们已经逐渐了解了什么是美术,也懂得了这个课程实际上是与园林、动漫、影视等很多行业是息息相关的。”陶容介绍,专业和系统性的美术教学让这里的孩子懂得了如何欣赏美,更是拓展了他们的眼界。
与陶容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每周前来尹家湖中学九年级班主任袁云雅,她同时也是该校街舞社团的指导老师。“袁老师的到来,赋予了这里的孩子们活力。在她的带动下,律动的音乐、火爆的舞姿,让城乡差异无尽趋近于零。”大冶十中执行校长潘化讲述着自己对教联体组建以来的感受之一。
“城里老师的到来,不仅仅是艺术教育上的加强,给孩子们心理上带来的变化更是明显。”潘化介绍,其班上有一名为小林(化名)的孩子,由于家庭原因,性格非常内向,不愿意与同学们交流。
基于小林的情况,潘化不断地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鼓励他并开导他。慢慢地,这个孩子开始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了,学习成绩也稳步提升。
精气神十足的大课间活动。左乙辰 摄
增信心,学生反向求学
“缺乏自信,是乡镇学校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大冶十中执行校长潘化来校之后发现的问题,怎么帮助学生解决这种问题?
“让教育者先学会如何解决问题。”为此,教联体安排陈贵镇的老师每周必须去尹家湖中学与该校老师集体备课。学什么?“语文、数学、英语、心理辅导……每一块教育教学的短板都必须补上。”郑小平表示,为了方便乡镇老师进城学习,学校专门为他们报销车费,至今已经达到了数万元。
学生存在自信问题是个体问题,单一疏导便能慢慢化解。“有段时间,陈贵镇的群众一度对陈贵镇的教育存在信任问题。”郑小平介绍,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让许多群众选择让自己的孩子进城读书,生源流失成为该镇的“大问题”。
生源的流失,必然会导致家长进城务工。企业来了,务工人员呢?近年来,该镇依托矿业打下的坚实基础,不断推进产业向纵深领域延伸拓展,目前已形成牛仔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制造、化工及新材料、食品加工、农旅文化五大主导产业,集聚规上工业企业36家。
“办好教育,留住陈贵人,为企业务工者解决教育焦虑。”该镇党委、政府与大冶市教育局的意见高度统一。
导向正确,结果喜人。9月7日,该镇堰畈桥村13岁的王志清起了个大早,约了同村同学,从三公里外的村里步行去镇区上学。
“学校环境不比城里差!运动场全部改造了,绿茵足球场、橡胶跑道、标准羽毛球场、乒乓球台等设施一应俱全。教室宽敞明亮,学生公寓六人一间,还有独立卫生间……”王志清惊喜道。
10月初,一名陈贵的宋姓学生家长找到潘化,向其咨询:“能不能将孩子转回大冶十中读书。”
“师资同盘、教学同步、培训同频、文化同系、考核一体,同质同向发展。”大冶市滨湖教育集团教联体总支书记冯少申介绍教联体的发展思路,下一步,将重点完善学校的制度建设,实现城乡共融的一体化办学之路,打造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