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县,隶属于安徽省宣城市,地处安徽省东南边陲,皖、苏、浙三省交界处,素有“三省通衢”之称,区位优越。县域总面积1100.56平方千米,辖3个街道 、9个镇、1个省级开发区。2022年末,郎溪县户籍总人口34.51万人。2022年,郎溪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4.8亿元。
郎溪县,古称建平,建县于北宋端拱元年(988年)。民国三年(1914年),建平县改名郎溪县。1949年4月,郎溪县解放,1952年2月,皖南区与皖北区合并称皖南皖北区。8月撤销皖南皖北区,成立安徽省,郎溪属芜湖专区。1971年3月专区改称地区,郎溪属芜湖地区,1980年2月芜湖地区改为宣城地区,郎溪县属宣城地区。2000年撤地建市,郎溪县隶属宣城市。
郎溪县素有“鱼米之乡”、“天然植物园”之美誉,是安徽省粮油、蚕茧的重要产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郎溪境内有超十万亩茶园,是中国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之一,有五朝贡品“瑞草魁” 、尊品黄茶“郎溪黄魁” 、 “云岗白魁” 、 “百杯香芽” 、“毛岭岭青”等20余种名茶馨香四溢。1996年被农业部授予“中国绿茶之乡” 。其他特产还有黄酒、金丝蜜枣、闷酱、雁鹅、银鱼、青虾、蟹、鳖等;主要矿产有萤石、黄砂、石灰石、花岗岩、高岭土、叶腊石等,萤石储量200万吨。郎溪县有石佛山、龙须湖、高井庙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
中国绿茶之乡,江南水韵之城。
“一地六县”长三角工贸文旅创新强县、皖苏浙省际交汇区重要节点城市、长三角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样板区、长三角休闲康养文化旅游度假区、苏浙皖地区高质量产业合作发展先行区、生态型产城融合示范区。
打造“皖苏浙区域重点县级城市”:主动对接、融入周边各大都市圈,承接各类要素外溢效益,加强区域合作,将”几何中心“转化为”区域要素承载、合作中心“。加强郎沪、郎宁、郎杭、郎合发展轴、交通带构建,完善重大联系通道建设,形成区域要素快速流通网链,联络各等级城市,为郎溪融入各大都市圈提供支撑。
形成区域快速网链。
结合白茅岭总部,打造一地六县核心区,利用白茅岭先天优势,承接上海外溢产业及重大公共设施布局。构建产业合作平台,加强与其他县的产业共建。
加强与宣城市空间联系。
环南漪湖共建共融:环湖共建水乡休闲养生度假集聚区、环南漪湖乡村休闲渔业片区,建议市县联合设置机构,共同开展南漪湖生态治理、旅游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乡村建设等工作。
加强与宣城市中心城区的联系。
“一核两区、三廊四片多点”
一核:以中心城区为综合发展核。
两区:北部产业片区:全力做大做强经开区主园区,力争创成国家级经开区。南部产业片区:持续提质做优十字园。
三廊:依托生态廊道等市域内重要的河湖水系,打造三条生态发展廊。
四片:东部和南部岗地生态农业休闲区、中部高效农业发展区、西部圩区立体农业综合区。
多点:多个城镇节点。
科学划定用途分区,强化土地用途管控。规划分区充分落实上位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布局、人口分布、国土利用等因素。将郎溪县规划分区分为农田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矿产能源发展区。
“三区”:圩区立体农业综合区、平原高效农业发展区、岗地生态农业休闲区。
“多点”:特色农产品种植。
统筹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空间,合理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统筹农业空间,保障特色农产品加工用地需求,打造现代生态农业基地;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方式及收益共享机制,合理配置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保障农村道路新建、扩建需求。
“三屏、三廊、四区,五核、多点”生态格局。
“三屏”:石佛山、伍员山、南漪湖生态安全屏障。
“三廊”:老郎川河生态廊道、新郎川河生态廊道、钟桥河生态廊道;
“四区”:西部湖库生态保育区、中部城镇生态修复区、东部丘陵综合整治区、南部山区生态保育区;
“五核”:石佛山—天子湖生态核、伍员山生态核、扬子鳄保护区生态核、南漪湖生态核、龙须湖生态核;
“多点”:南漪湖湿地自然公园、龙须湖湿地公园、伍员山生态旅游区、妙泉杜鹃花谷4A级景区、钟桥湿地公园、东湖生态公园等多个生态节点。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约2847.20公顷;
省级自然公园3处:郎溪龙须湖省级湿地自然公园、石佛山天子湖省级森林自然公园、郎溪南漪湖省级湿地自然公园,总面积约3246.42公顷。
实施矿山修复与治理。分批有序推进县域东部和南部等地矿山治理和修复工作,重点对矿区开展治理修复工作。实施复绿复垦,尚在生产矿山实施“边开采边治理”政策。
加强林地生态修复。推进森林公园建设,开展林业增绿增效和森林抚育等保育工程;积极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减缓地表径流,防治水土流失;实施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造林绿化等林地修复工程。
推进水生态修复。开展河湖库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实施重点河湖水域的水环境治理与修复工作;开展农村水系连通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城区、经开区、梅渚镇等水环境综合治理,促进水土保持和河道水生态恢复。
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加强扬子鳄栖息地生态修复工程以及南漪湖、龙须湖湿地自然公园生态修复工程;开展河湖水质恢复和生境治理,恢复沿岸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一主一副、一区多点、轴带串联”城镇空间格局。
一主:南部综合城区和北部经开区组合形成的城市中心区。
一副:十字镇与十字产业园组合形成的城市副中心。
一区:一地六县综合服务协调区。
多点:多个城镇发展节点。
轴带:三条城镇发展轴,一条城镇空间协调发展带。
形成“中心城区—副中心城镇—中心镇—一般镇”四级城镇体系。
构建“1+1+3+5”县域城镇等级规模体系。
形成“一区一园一港”主要产业空间平台。
全力做大做强主园区。加快园区向东、向南拓展空间,推进东区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园、北部苏皖合作区先导区建设,将主园区打造成为长三角新兴产业集聚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成国家级经开区。
持续提质做优十字园区。向北增加产业空间平台,并整合镇、园、场空间一体化发展,重点发展新材料、绿色保健食品两大主导产业。
加强临港产业园规划布局。放大定埠港优势,加快建设临港产业园,实现港产联动,打造通江达海“绿色生态皖东南第一港”。
“一城两山三湖、五区多点”的旅游空间格局,打造长三角休闲康养文化旅游度假区。
“一城”:即长三角水韵城旅集散核;
“两山”:即伍员吴越繁华闲心山、石佛禅定野隐修心山;
“三湖”:即南漪水乡康养湖、龙须丽水乐养湖、天子绿水净养湖;
“五区”:即综合服务-城区商贸休闲旅游集聚区、古韵胥河-胥河民俗文化娱乐旅游集聚区、南漪湖畔-湿地生态度假旅游集聚区、佛山石海-健康养生休闲旅游集聚区、伍员胜境-吴楚文化休闲旅游集聚区
“多点”:多个特色旅游节点。
7.1 优化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形成“一带两翼、两轴三片”空间结构。
“一带”:钟桥河生态景观功能带。
“两翼”:东、西自然生态田园翼。
“两轴”:宁芜路—钟梅路城市发展轴、建平大道城市发展轴。
“三片”:南部生活片区、北部产业片区、中部产城融合衔接片区。
7.2 筑牢蓝绿空间格局
两廊一区,六园多点。
两廊:郎川河、钟桥河滨水生态廊道。
一区:都市生态农业观光区。
六园:朗宁郊野公园、钟桥湿地公园、龙须湖郊野公园、郎川郊野公园、现代农业示范园、东湖生态公园。
多点:构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游园”三级城市公园体系,设置综合公园共5处、社区公园21处、游园70处。营造“园在城中”的绿色生活环境。
7.3 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两带四廊,多片多点。
两带:郎川河、钟桥河滨水景观风貌带,打造“水韵郎川”风貌。
四廊:郎川大道城市活力风貌廊、钟梅路-宁芜路城镇融合风貌廊、建平大道城镇融合风貌廊、金牛路现代产业风貌廊。
多片:南部新城风貌区、老城风貌区、中部产城融合衔接风貌区、北部产业风貌区、北部中心风貌区。
多点:建筑景观节点、滨水公共空间、开放空间节点、门户景观节点。、
7.4 构建通达的交通网络
一环四联,五横五纵。
一环:郎川大道、凤飞路、金牛路、苇村路、复兴路、百观路。
四联:凤飞路、宁芜路、建平大道、百观路。
五横:城区内东西向的城市主干道,分别为复兴路、金牛路、锦城路、胥河路、郎川大道。
六纵:中心城区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路,分别为凤飞路、吉原路、宁芜路、亭子山路、建平大道、百观路。
8.1 构建绿色高效交通系统
铁路:宣杭铁路、镇宣铁路、宁杭铁路二通道、商合杭铁路。
高速:溧宁高速、沪渝高速、长高高速、合杭高速。
国道:G318国道、 G235国道;
省道:S604省道、 S338省道、 S202省道、 S203省道;
县道:X101郎川西路、X102独高路、X103高庆路、X104定北路、X105新定路、X106桃双路、X107王戴路、X108岗独路、X109凤白路、X110庆万路、X111许柯路、X112夏双路、X113新古路、X115钟梅路等。
实现”城—镇—村“三级城乡生活圈全覆盖:建设宜居便利的社区生活圈,保障民生需求,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统筹布局教育、医疗、文体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15分钟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