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是英文“clone”或“cloning”的音译,而英文“clone”则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指以幼苗或嫩枝插条。1963年J.B.S.Haldane在题为“人类种族在未来二万年的生物可能性”的演讲上采用“克隆(Clone)”的术语,把“克隆技术”带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克隆技术又称为“生物放大技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为“分子克隆”,又称重组DNA技术,即通过重组技术将目的DNA片段按照人们的设计定向连接起来,在特定的受体细胞中与载体同时复制并得到表达,产生新的遗传性状的技术。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分子克隆技术也随之更新迭代,从传统的依赖限制性内切酶的方法发展到如今的TA克隆、TOPO克隆、无缝克隆、Gateway技术等等,新的技术不断涌现,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进化提供新的力量。今天小翌就带领大家认识一下不同的分子克隆方法。
传统分子克隆技术的依赖于限制性内切酶和酶切位点。主要步骤是通过限制性内切酶(翌圣的FuniCut™快速限制性内切酶Cat#15001ES-15051ES)酶切载体和目的基因,通过连接酶(翌圣T4 DNA连接酶Cat#10300)将酶切的片段拼接在一起(即连接过程),形成可以表达目的基因的新载体(即重组质粒),使用转化技术转化至感受态细胞中,进而实现目的基因的扩增、转录和翻译。
传统分子克隆实验流程如下图:
图1.传统分子克隆实验流程
该技术最早由Cohen Group在1973年实现,他们将E.coli的tetr质粒psclol和nersrR6-3质粒体外限制酶切割,连接成新的质粒,转化E.coli,在含四环素和新霉素的平板上筛选出了terrNer,实现了细菌遗传性状的转移。传统分子克隆技术较为成熟,但是该方法受到限制性酶切位点和连接效率等方面的限制,并不能高效、准确的克隆需要的目的基因。
图2. Stanley Cohen和Herbert Boyer(第一个成功实现基因工程技术的团队)
图3. TA克隆流程示意图【3】
图4. TOPO克隆原理
图5. TOPO TA/Blunt克隆试剂盒轻松连接2 kb(10 ng)平末端/粘性末端片段
注:A&B:TOPO克隆转化平板。C&D:插入片段PCR鉴定电泳图。
图6.同源重组原理
图7. Gibson Assembly原理图【5】
图8. In-Fusion Cloning原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