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庆,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主攻明清禅宗史、近现代佛教史,
近期成为颇受年轻人欢迎的学者,
他的一档佛学音频节目,
用晓畅的语言,
抚慰了当代失意人的心灵。
为什么年轻人热衷去寺庙?
就算“躺平”了,为什么还是感到焦虑?
工作时总心神不安,怎么办?
如何做到“放下执着”……
▲
成庆与学生们一起练习打坐
一条在上海大学邻近的永福庵里,
见到成庆教授,
底下满满当当的听众,
从20出头,到白发苍苍,
成庆教授的语调悠缓而松弛,
“佛学并不是消极、遁世的,
一个安顿身心的人,
情绪上没有过度纠结焦虑,
在面对问题时,反而知道从哪里下手,
去改变自己跟他人的生活。”
自述:成 庆
编辑:刘亚萌
▲
2022年8月,一位年轻人在庐山诺那塔院参加禅修
▲
2023年9月,上海龙华寺大量年轻人在上香求“上岸”
很多年以来,去寺庙的都是中老年人,去年春节开始,我在寺庙里认识的一些师傅,他们发的照片里,60%-70%的香客都是年轻人,我感到非常吃惊。
年轻人求学业、事业比较多,甚至有人是买了彩票后过来祈福,婚恋方面求的少,我曾经开玩笑说,我在中国台湾看到很多月老祠,但大陆的年轻人好像不太需要这个。
现在大家都感觉到自己好像漂浮的,尤其年轻人面临着未来极大的不确定性的问题。
那寺庙作为我们过去认为是一个充满玄学、神秘感的空间,它突然提供了正常社会里面提供不了的一种冥冥的安慰感。
▲
左:苹果公司CEO库克同时佩戴电子手表和手串被年轻人奉为“科技与玄学双押”的官方配置右:塔罗牌占卜成为风潮
除了寺庙,年轻人还很关心星座、塔罗牌,甚至我有一个学生,在研究紫微斗数,给自己算命。
我自己作为研究佛学史的人,这个领域此前一直是很冷门的,突然这两年大众开始关注这块,我自己都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听复杂深奥的佛学。
这说明时代的精神,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
过去40年,没有战争、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各方面都积极向上。我们几代人,是时代红利的受益者,80、90年代听的歌曲、看的小说,都是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的想象。
但现在,过去看上去可靠的事物都慢慢变得不稳定,比如曾经热门的程序员职业和越买越涨的住房,现在变化了。父母总是告诉你,考上了985、考上了北大清华,你就稳了,这个叙事现在也不成立了。
在别的国家也在发生类似的事情,比如说日本,以往像东京大学这样好学校的毕业生,可以进入到一个大公司,被终身聘用,但这个制度现在也在崩溃,大量的都是“派遣制”。
如果从长程的历史来看,过去这40年它反倒是一个特殊时期。我们追溯到100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是充满了变动和残酷性的。
▲
10月11日,新一轮巴以冲突升级
在加沙城,一名男孩走过以色列空袭炸毁的建筑废墟
图片来源:新华社摄影:里泽克·阿卜杜勒贾瓦德
事实上,每个时代都会遭遇一个大的社会转折,有的人运气好,转折发生在他后半生,有的人运气差,20多岁就碰上了。
这就是佛学里面讲的“无常”,意味着一切都处在变化之中。
当然我们可以从社会、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怎么提高就业率、怎么改变分配结构,但从个体生命历程来讲,你的人生中必然要面对种种“不确定性”。
▲
中国的付费自习室
很多人考研、考公,不惜三战、四战
▲
自习室学习者的笔记
那怎么应对呢?此时大家的第一反应,还是想要拼命抓住一些暂时看似还比较“稳”的东西,就出现了我称之为“进入体制的踩踏事件”。
太多优秀的985高校的学生,现在只要有个读研的机会,他们就去,也不管学校怎么样,然后就是进一步考编、考公。不管能不能考上,确保我走在这条路上,三年、五年,就算头破血流也不离开。
这就好比是,你站在井下面,觉得这样的生活好无聊好可怕,但是我给你一条绳子,你又觉得外面更可怕,又都退回井里了。
从佛学的角度,面对“无常”,首先就是“接受”,你要勇敢的走出一步,接受这种多变的、充满危机的生活。
▲
成庆在家中
▲
成庆家中收藏,铃木大拙《本来自由人》
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本来大学专业是电子工程,到电信局上班,之后来上海转行,做了财经编辑,再又转换轨道,读了历史系的硕士和博士,开始是研究近代政治思想史,后来慢慢又转向冷门的佛教史。
一个人在单一处境里,是很难跳出去的。当你有这些生命阅历的时候,你就知道在不同的活法里,也可以过得很好,不会那么不安。
▲
近年来,年轻人去到小城、乡村生活
所以有年轻人跑到云南、西藏去,我是支持的,因为要打破都市的、教育系统的限制,看看真正的社会。有时候它会摧毁你脑海里对于文艺生活的想象,但这又未尝不是另一种学习。
人的生命分为很多层面,需要训练和学习,比如怎么跟人交往,怎么参加集体活动,怎么面对疾病和死亡、理解失败、解决跟父母的冲突……但这些是学校不教的。
现在不单单是孩子的问题,父母也是“考试为上”的教育理念的牺牲品,以往卷奥数,现在卷夏令营,他们也不知道怎么样去丰富一个孩子的整体生命。所以我觉得未来整个社会,可能都需要重新学习。
▲
职业倦怠,是很多人面临的问题
“躺”其实是“卷”的镜像,是一件事物的两面,可以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
你看到身边一个人,他突然获得很好的机会、得到什么好处,你就产生一个很强的羡慕嫉妒,开始努力地去竞争,但发现你又竞争不了,然后你就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干脆我也不干了。
现在有所谓的“全职儿女”,可能本来是学习成绩很优秀的人,受挫后,就在家里给父母做饭、做家务,然后拿点生活费。
要么非常有野心,要么绝望、虚无,这就是佛学里讲的,陷入了“二元论”思想。
佛学里面讲“人生八苦”,是指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而“躺平”无非就是这种“求不得苦”的现代翻版而已。
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心态,跳出“躺”或“卷”非此即彼的状态,一切都有它背后的因缘条件,可以观察在现有条件下我能做什么,我能达到什么,然后就去做那些事情。
没有情绪上过度的纠结焦虑,在面对一系列问题时,我反而知道从哪里下手,去改变自己跟他人的生活。
▲
电视剧《都挺好》中年失业的程序员
▲
路边的外卖员,正在联系客人
摄影:丝绒陨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社会奉行“优绩主义”,依靠职业和工资来框定一个人的价值,然后相互比较,这是我们焦虑的根本来源。
我曾经提过一个观点,就是今天互联网大厂人失业,最大的冲击不是说我没钱了,没钱可以降低生活标准。
他不能接受的是,从一个大厂白领,突然进入到送外卖、开滴滴,他觉得落差很大,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挫折。
但也许未来,我们绝大部分人都要面对升职和涨薪有限的局面,那这个时候,你的价值感要靠什么来维持呢?
所以我们今天的社会,需要一个很大的关于“自我价值”的观念转变。
今天大家把所有的职业都理解为,我在为公司打工。我赚了钱,拿货币去换取我要的服务,见到人以后,我们都是想屏蔽对方,这带来的好像是轻松,但背后是一种极大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
▲
日本开饺子店的奶奶晚上追随自己的兴趣去夜店打碟
▲
90后女生fifi在街头卖烧烤,她曾在米其林餐厅工作
你从本质上来讲,没有一份工作可以标准为绝对有价值意义的。
做老师的,为了应对学校的要求,需要照本宣科地上课;公务员的工作,到后来可能会被很多人描述成机械地在处理一些文件……但在一些大的框架之下,我们总可以发挥主观上的温情,去帮助别人。
比如我的工作是摆个摊,卖几块豆腐,我为我的邻居提供了新鲜的豆腐,别人都很喜欢,这本身是有价值的,这不仅是物的交换,背后还有一套情感的交换。
这就是佛学里面很重要的一个事情,叫做“利他”,说起来这是我们传统社会里很根本的观念,不过现在大家会觉得这个东西很陌生了。
“利他”从人的本性来讲是不划算的,但是它让你与其他人产生互助关系和情感连接,提供的就是精神上的意义感,最终是可以“自利”的。
▲
艺术家胡军军的涅槃造像
现在很多人,常常觉得人生好累、好苦,但实际上他遭遇到什么大的人生悲剧吗,比如出了车祸、家庭破产吗,一般是没有的。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我们过去的人生是一步一步走的,你走一段,然后慢慢地撑开一片迷雾,看到下一步,再走。
但现在的人,他在网上已经看完了其他人的人生,别人过着那么幸福的生活,而自己相比较来说就显得如此“卑微”,把自己变成了一个非常空洞的别人生活的参照对象,它会带来很强的人生苦感。
▲
今敏的电影作品《红辣椒》
人们在不同的梦境穿梭,最终混淆了真实
可是,互联网就是有一种魔力,它的信息的高度丰富性,让我们的心永远是被外在的东西所牵引,失去自主性。
我们常常把一本书、一场电影比作“梦”,很多你会看得非常感动。当代互联网的运作逻辑,就是把人从一个梦纳入到另一个梦里面,让你产生粘附性。
尤其短视频的“梦”,是非常易变的,你可以在5分钟之内,体验不同的人生,一会儿喜一会儿悲,一会儿感觉舒适,一会感到很难受。其实它对人是一个很大的消耗,你就被它吸进去了。
前不久有“秀才”那样一个受到中老年女性欢迎的网红,你从旁观者的角度,会很难理解这种现象,但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梦”,这些女性进入了自己的“梦”里,失去自主性了。
▲
1982年,27岁的史蒂夫·乔布斯在家中手拿一杯茶,进入深度冥想状态摄影:Diana Walker
所以现代社会里,远离互联网的办法,一个是少用手机,还有一个,就是你看这些信息的时候,可以明确知道这是一场梦,你就不会代入,这也是佛学里讲的“收摄”身心。
当然这很难,需要进行认知和行为上的训练。比如打坐、冥想,很多西方人把它当做安稳身心,甚至产生灵感的工具,像乔布斯这些人,是终身冥想。
我自己学习打坐,是在美国访学期间,当时有些心理上的抑郁,导致身体也开始出现问题。后来慢慢学习坐禅,确实帮我稳定住了情绪,甚至对我写作博士论文都带来很大帮助,所以这十几年时间,我一直都在坚持练习。
很多人认为佛学是消极的、遁世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一个安顿身心的人,他的心灵拥有了更多的空间和弹性,必然是积极的。
佛学思考的核心,并不是让你放弃做什么事情,而是当我们在处理各种问题的时候,我们情绪上,可不可以不用那么的痛苦和烦恼?我知道我陷入了一个不公平的环境中,但是我能不能用比较不那么纠结的心理,去处理这些生命中不可预料的事情?
佛学里常说“放下执着”,其实就是认真做,事情过了就过了,管它是荣还是辱,是好是坏,这样的话你的人生反而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