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式建造法的古龙窑,曾经黯淡多年,恰逢“百千万工程”加快实施、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之际,遇上了一群追梦人、守艺者,源源不断的发展新动能便从痕迹斑驳的红砖之下迸发而出。
笔者10月12日获悉,在清远市清新区龙颈镇的石坎片区,围绕罗地窑等一批古窑,传承保护和合理开发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以文化为根、以器具为载体,让古龙窑焕新生,擦亮当地清远瓷乡名片,续写石坎陶瓷出山入海的发展故事。
古窑启动“修复模式”
一场过境的台风,几乎成了压垮罗地古窑的“最后一根稻草”。绿了又枯了的野草爬满棚顶,部分木结构已经开始腐烂,突然来袭的一场暴风雨促成了最终的坍塌。所幸的是,热爱和信念依然坚挺。
抢救保护罗地古窑现场。
为了保护罗地窑等一批古窑,怀抱着对地方文化、陶瓷文化的热爱,由当地手艺人、乡贤等发起创立的清远中宿窑陶艺文化有限公司从2018年开始了对古窑的“抢救性保护”。搜罗资料、清理现场、申请政策……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之下,中宿窑创始人张艺坦言,当初也一度陷入迷茫。“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执着于这个破破烂烂的地方,有时间和精力去做点赚钱的事不好吗?我们也一度迷茫,不知这一切是否值得。但唯一确定的是,如果我们坐视不理,10年或20年后,不会再有人记得这里曾是清远瓷乡。这条龙窑曾是地方大队工厂的代表,这里生产的日用瓷曾销往世界各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曾见证过历史文明的融合。”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清新区政府、龙颈镇政府以及当地村民的支持下,2021年12月,这条坚强又脆弱的老窑被授予“石东村罗地古窑”保护文物的身份,第一次从官方角度正式得到保护依据。
自此,罗地古窑的保护工作开展得更全面、更到位,该古窑于今年入选了“第三批广东省工业遗产现场核查名单”。
打造特色“百窑村”
罗地古窑焕新生的美丽蝶变是清远重视传统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在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在石坎,许许多多的古窑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10月9日,清远市政协、清远市文联、清新区政府等有关人员一行到石坎对罗地古窑、同心窑、同心窑研学基地三个项目展开考察调研。
调研组认真听取情况介绍、参观陶瓷文化遗址,每到一处都相应提出了下一步保护和建设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同时也对相关单位在保护文化、文化传承方面作出的努力给予了支持与肯定。
调研组表示,在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中,文化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确保各项工作做实做细、落地见效。接下来,要做好规划部署,充分发挥发扬当地龙窑优势与陶瓷优势,以文化赋能产业转型升级,齐心协力打造更具特色的“百窑村”。
据悉,当前龙颈镇正策划一个以龙窑陶瓷文化为主题的文旅项目。思考在“百千万工程”开展如火如荼的当下,如何将粤北地区的“山”利用好,吸引粤港澳大湾区“海”的力量,深化“山海”协作,推进“山城”融合,奋力为清远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推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作出应有贡献。
南方+记者 江绮雯
通讯员 麦子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江绮雯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举报/反馈

南方Plus

92.6万获赞 13.6万粉丝
广东热门新闻资讯平台
南方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