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76年,帝乙去世,他的儿子商纣王继位。成为商朝第三十二位君王,然而,这位年轻的君主能否继承父亲的遗志,重振商朝的辉煌呢?接住往下看。

在历史的尘埃中,商纣王帝辛的一生无疑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他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君主。纣王这个名字早已成为中国古代昏暴、残忍之君的象征。使人对他产生深深的厌恶。

他的恶行,如《尚书·牧誓》中,周武王只列举了帝辛的四条罪状,分别是听妇人言、不认真祭祀、不重用亲戚、任用逃犯做官。

帝辛时期,女性地位很高,女性可以拥有封地,还可以担任辅政大臣或将军,用人不重视家庭身份,王族成员并没有太多被委以特权,到了西周时,女性地位就大大下降了,等级制度比商代要森严很多,实行宗法制下绝对的世官制,在周人看来,不任用亲戚为官是严重罪过。

殷墟考古来看,商朝末期的人祭和人殉都很少,从各种文物中,看不出帝辛有太多暴行。

近代史学家也曾综合考证,发现纣的70多条罪状都是周朝以后逐渐增加,西周统治者和商王朝的叛徒继续指责帝辛,并造出了“纣”这个字。便又给纣王增添了不少新的罪状,例如作炮烙之刑、把人剁成肉酱、剖割孕妇之胎等。汉代以后的统治者继续把纣王作为反面形象宣传。

剧情也逐渐强烈,战国时期的诸子不了解历史真相,为了向世人宣扬“恶有恶报”,增加了20项、西汉增加21项、东晋增加13项,至于比干之死的深入研究发现与史记上纪载有出入的证据逐渐增多。

现存比干墓寺庙中碑文有显示其比纣王还晚死十多年,不可能是纣王所杀,此一证据不能说是铁证,但已经构成怀疑探讨点,而所谓比干谏言而死是到春秋时期才有纪载,已相隔甚远,且诸多文献表明随着历史推演纣王的描述越来越残暴,新增的情节也越多,炮烙之刑详细纪载为夏桀(jié)发明,后不知怎么也成了纣王,不能排除后人丑化的可能。到了战国时期又有了屈原的说法比干其实是投水而死。

然而,正如春秋时期的子贡所言,纣王的“不善”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身为亡国之君而被抹黑。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真实的纣王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让我们尝试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寻找答案。首先,纣王确实有过失,他喜好酒色、沉溺淫乐,这无疑是一个严重的缺点。此外,他对待鬼神的傲慢态度,也无疑败坏了社会风气。他的大兴土木,加重赋税,这些都导致了民众的怨声载道,也是他失民的关键所在。然而,这些都是纣王的缺点,我们不能忽视他的优点。

他在治理国家方面的贡献。也是一位在位期间推动社会进步,扩大疆土的明君。纣王在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都有显著的贡献。他推动冶金业的发展,创造新型武器和战法,使商朝的军事力量达到巅峰。他在甲骨文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为后世研究古代文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外,他创立的祭神仪式,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往往被表面现象所蒙蔽。对于纣王来说,他的恶行使他失去了江山,但他的贡献却让他的历史地位被掩盖。在真实的历史中,纣王并非一无是处之人,他也有他的优点和贡献。

今天小编聊得是商朝最后一位皇帝,商朝第三十二位皇帝商纣王,也是小编从小看电视剧印象最深刻的一位君王。

在历史的长河中,商朝如一艘古老的大船,悠悠漂泊了近六百年。这艘大船虽然经历了无数风雨,却依然屹立不倒,然而,当纣王即位的那一刻,它似乎已经预感到一场风暴的来临。

帝辛,别名商纣王,是一位天赋异禀的人。他从小天资聪颖,口才出众,与众不同。他的勇武过人,甚至可以徒手斗凶兽,展现出无人能敌的勇猛。公元前1076年,年轻的商纣王登上皇位,开始了他的变法革新以壮商朝的旅程。

他禁止了以往对奴隶、战俘的虐杀行为,将战俘转化为农奴,让他们耕作土地。这一举措虽然看似残忍,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是一种进步。他打破了奴隶制贵族把持朝政的局面,重用了一批奴隶中的有才之士,支持他们进行各方面的革新变法。

当时的商朝虽然强大,但农业技术却十分落后,百姓生活困苦。纣王的这一改革,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农业中来,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使得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他的统治初期,帝辛颁布了田猎政令,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他屯田养兵,壮大了军事力量,同时采用近交战略,与邻国友好相处,为了展示他的慷慨和自信,帝辛赠送给邻国酋首兽皮作为礼物。礼物虽小,但却蕴含着帝辛对友邦的尊重和信任。他以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远见和决心,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未来。使得商朝一片繁荣景象。

公元前1074年,帝辛开始了对国家的深入改革。他深感自己的国力强大,铸造大量兵器,准备讨伐一直频繁侵扰中原的游猎游牧民族。

然而,就在帝辛准备出征东南之时,西伯侯姬昌却在西方悄悄地展开了统一大业。这一举动使得警惕的帝辛以军事演习为由,将姬昌诱骗到朝歌,抓获囚禁在羑里,一度遏制住了歧州的发展势头。

稳住西方之后,帝辛先西北争黎,再南伐九苗,随后开始征东夷。商军联合淮水流域的攸国,他还亲自率兵同攸合力打东夷,东夷各部联合起来进行抵抗,但挡不住纣王的攻势。

纣王一方的箭镞是青铜制造的,精巧而锋利、射程远、杀伤力大。两军对阵时,东夷的军队一批批倒了下去。据说,商军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俘虏了成千上万的东夷人。

取得了大片领土。这一行动标志着山东正式纳入华夏板块,也预示着商朝版图达到了其历史上的巅峰时期。这也导致了百姓生活的不便,因为战争和征兵使得许多家庭失去了顶梁柱,生活困苦不堪。

而帝辛也觉得志得意满,开始享受起了平定东夷之后的天下太平,帝辛在东征时获得的俘虏财货无数,有一位来自有苏氏部落的美女,深得帝辛欢心,他就是妲己,妲己这个角色被描绘得十分夸张。妲己作为名传历史的三大狐狸精之一,实际上,妲己只是商纣王攻打苏氏部落的战利品,并非传说中的千年狐妖。

帝辛得到妲己之后,妲己的聪颖和善解人意成为了纣王的最爱。她的存在让纣王,便开始纵情声色,犬马酒池肉林,帝辛喜欢喝酒,他经常在诸侯前来朝进时举办盛大的宴会,而且要求与会人员必须不醉不归,于是陪帝辛一起大醉之后的宾客们情绪失控,场面极度混乱。

即便是在当时人们最重视的祭祀环节上,也出现了轻慢神灵的现象,这一部分被封神演绎成,帝辛醉酒写淫诗调戏女娲,故而女娲怒唤三妖乱宫围。

但帝辛确实非常宠爱妲己,他让乐师为他创作出了不同于传统的音乐曲调,于是,曾经有机会成为千古一帝的帝辛,从此便迷失在了妲己的歌舞,享乐之中,而与此同时,歧周又投其所好,向他进献了一大批的天下奇珍和美女良驹,帝辛在收下所有礼物,又得到了漯河西岸的一块土地之后。

费仲劝谏帝辛杀掉西伯姬昌,但帝辛却认为“夫仁义者,上所以劝下也,今昌好仁义,诛之不可”(仁义的人,君主可以用来劝导臣民。姬昌就是这种人,不应该杀。)没有采用费仲的建议。便将姬昌放了回去,帝辛放虎归山,最终导致了殷商的覆灭。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爆发。(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周武王姬发联军与商朝军队进行了一场决战。这场战争是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纣王,他出征东南夷族,虽然取得了胜利。商军主力在东南,无法征调,只得将战俘临时武装起来进行抵抗。而此时帝辛已经受到了众多贵族和巫师等的集体反对,军心涣散。

商纣王之所以会败,主要就是习惯于分兵防守,把部队都分散了。他占领了一座又一座城池,把军队的力量都分散了。这种策略在战争初期可能看起来很有效,因为这样可以防止敌军集中力量攻击一处。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这种分散的策略却带来了致命的后果。因为当敌军了解到他的弱点,便可以逐一击破。

同样的,我们看看近代的历史,蒋介石的作战方法似乎也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也喜欢在各个地区部署兵力,期望以此抵御敌军的进攻。然而,这种方法同样不能抵挡敌军的整体进攻,反而给了敌军逐一击破的机会。

最终,帝辛无法抵挡时代的洪流,被姬发率领的大军击败。在众叛亲离,灭亡在即的情况下,60岁的纣王独自登上摘星楼,他穿戴整齐自己的王袍,在大火中结束了自己辉煌的一生。死后头颅被周武王斩下,悬在白旗,两位妻妾的头颅悬在红旗上,被送入周太庙祭拜周人祖先。

帝辛一把火烧掉了他的江山,焚尽了商朝的辉煌历史。这次的战败也让他成为了历史上的反面教材,成为了后世诸王引以为戒的对象。

关于商朝走向灭亡的历史,人们常常归咎于妲己误国。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忽视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对权力的过度追求、对民生的忽视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国内矛盾激化,贵族积怨日益加深,反叛之声四起。

历史上的纣王爱美女、宠爱妃子并没有错,更不应该成为他沉溺美色、荒淫无道的证据。妲已本来是纣王剿灭苏部落的战利品,也是纣王的玩物。可是,武王伐纣后一千年的《列女传》把劣迹都归于妲己一人,妲己这就是女祸亡国论

古代帝王都是以我为大,我行我素,独断专行,并不受女子所左右,怎么一旦亡国灭身,就把女人当成替罪羊了呢?于是,夏桀有妹喜,商纣有姐己,周幽有褒姒,唐明皇有杨贵妃,仿佛没有了这些女性,他们就会天子圣明了。

可惜真相往往被掩盖在华丽的外衣之下,商朝经过几百年的风霜,内部早已分崩离析,政权摇摇欲坠。即使纣王尽全力挽救局势,但以他一人之力终究无法阻止商朝的灭亡。

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都有他的位置和价值。无论是功还是过,都是历史的烙印。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从这些烙印中寻找历史的价值和教训,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举报/反馈

邓晓莉说历史

567获赞 257粉丝
历史爱好者,传文化之韵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