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历史上的宋氏三姐妹可谓是民国时期的“三朵金花”。虽然他们出生于同一个家庭,却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政治立场和生活态度,因此他们也走上了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

大姐宋霭龄嫁给了孔祥熙,二姐宋庆龄嫁给了孙中山,被称之为“国母”,而三妹宋美龄则嫁给了蒋介石,有着“民国第一夫人”的美称。

在历史上的舞台上,她们集美貌才华财富于一身,羡煞旁人,但殊不知在这风光的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幕后。

尤其是宋美龄和宋庆龄,她们有着不同的政治立场甚至是敌对的,因此这让两人始终在亲情和决裂的边缘中徘徊。

1980年宋庆龄病重,便托身边人给宋美龄寄去了一封信,希望她能够赶快回来与姐姐见最后一面。但宋美龄接到信件之后,只是托人淡淡地答复了一句:“信收到了,我知道了。”尽管宋美龄表面上风轻云淡,但当姐姐去世后,还是没能忍住心里的伤痛,泪流满面地说道:“接下来,该轮到我了。”

从亲情到分裂

在宋氏家族的几个孩子还未离开家的时候,宋庆龄和姐姐宋霭龄、妹妹宋美龄以及三个弟弟,宋子文、宋子良和宋子安之间有着相当浓厚的亲情,姐妹和兄弟之间也从未有过任何间隙,在上海这样的富豪人家中,是少见的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在此,着重说一下宋庆龄和宋美龄两人从小的关系是如何从亲姐妹到互相敌对的过程。

宋家三姐妹

在兄弟姐妹中他们一起长大,但是宋美龄和宋庆龄的关系更亲密感情也会更深厚,两人的年龄只相差四岁,所以不管是在家塾还是在后来入读寄宿制的马哈蒂耶学校时,两人都住在同一间寝室,宋庆龄也常常力所能及照顾着自己的这个小妹妹。

1907年9月,宋庆龄带着8岁的宋美龄漂洋过海来到了美国就读新泽西州波特文学校,第二年,两人又一同转入威斯里安子学院读书,在这里,姐妹两人和大姐宋霭龄同住一起。

在之后的六年中,宋庆龄始终默默照顾着宋美龄,尤其是在大姐毕业离校之后,宋庆龄名义上是姐姐,但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妹妹的监护人,而宋美龄也非常喜欢宋庆龄,总会跟在姐姐的屁股后面叽叽喳喳地说话。

因此,从当时来看,姐妹两人亲密无间,宋美龄对宋庆龄非常依赖。

因此,不管遇到什么事,姐妹两人总是一条心,姐姐发生什么事,宋美龄也会力排众议站起来支持宋庆龄。

青年时期的宋庆龄

对于宋庆龄来说,自己照顾妹妹是有回报的。当自己的婚事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的时候,只有这个远在美国的小妹支持姐姐的决定,甚至还鼓励她:“……要做引起争论的孙中山的妻子就要拿出更大的勇气……”

小妹的鼓励和支持令宋庆龄得到了最大的安慰。

终于,在妹妹的支持下,宋庆龄打赢了这场与父母的斗争,与孙中山顺利结婚。婚后的她一度感觉到心情非常畅快,于是便给小妹写信倾吐:

“我从来没有这么快活过,我想,这类事是我从小姑娘的时候就想做的,我真的接近了革命运动的中心……”

1917年,宋美龄顺利毕业,宋庆龄格外激动,给大姐写去了信件,感慨到小美龄今年就要毕业,7月就要回国了,时间过得真快呀!她是个讨人喜欢的小姑娘,她的大学生活过得多么惬意!

宋美龄回国之后,家中热闹了起来,远在广州的宋庆龄也立马回到了家中团聚,幸福的八口人拍下了一张唯一的全家福。

然而这样和谐的家庭氛围并没有持续很久,终于在1927年,宋家内部的家庭矛盾终于爆发。

年轻时候的宋美龄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之后,宋庆龄和弟弟妹妹以及姐姐的立场截然相反,不仅如此,在这一年中,蒋介石始终都在追求宋美龄,对此,宋庆龄不仅没有支持妹妹的婚事,反而强烈抵制蒋介石。

但尽管如此,她的抵制和反抗没有泛起太大的波澜,势单力薄的她最终只能选择离开这个家,去到苏联考察。

因为不同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时代逼迫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而这也让一度亲密无间的亲姐妹面临着决裂。

尽管蒋介石从1928年开始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但宋庆龄仍然认为蒋介石是孙中山学说的背叛者。因此宋庆龄对于蒋介石采取了既不合作也不屈服的态度。

蒋介石和宋美龄

因为政治立场上的不同,所以在此后长达十年的时间中,宋庆龄和宋美龄的交集很少,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姐妹俩人才冰释前嫌,齐心协力共同抗战。

抗日战争时期的冰释前嫌

与蒋介石结婚之后的宋美龄,经常以第一夫人的身份出现在国民党政治、军事和外交舞台上。尽管蒋介石已经背叛了革命,但宋美龄始终站在蒋介石这边邀请宋庆龄回到国民党政权体系中来,但都被宋庆龄拒绝了。

孙中山与宋庆龄

因为宋庆龄是孙中山的夫人,同时又是宋美龄的亲姐姐,所以尽管宋庆龄已经在公开场合反对国民党和蒋介石,但夫妻二人也只能任由为之,不能做什么事情。

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一度决裂的姐妹两人才有了重新对话的机会。

虽然姐妹两人有着不同的政治立场,但姐妹俩却有着同样的爱国情怀,当七七事变爆发之后,姐妹俩人不约而同发表了对英美等国的文章和讲话,揭露日本的丑恶罪行,表达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

与此同时,姐妹两人也各自在私下进行着抗日活动。宋庆龄积极对外宣传着中国的主张,和抗战的决心;而宋美龄也把他的所见所闻通过各种媒介传播了出去。

“八一三”事变之后,日本加紧了对中国各地的侵略,上海和南京也相继沦陷。

因此宋美龄离开了南京去到了武汉,而宋庆龄也离开上海去到了香港。

宋美龄

两人转移到了不同的地方继续进行着抗日活动,与此同时,宋美龄也被推选为理事长,而宋庆龄也在香港推选为名誉理事长,此时她们做着同一件事那就是拯救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孩童。

与此同时,宋美龄还成立了“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而宋庆龄也被选为36名委员之一。

尽管当时的两人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在无形中姐妹两人之间有了一根若隐若现的线在紧紧地牵引着两人。

在抗战的前三年,因为宋庆龄和宋美龄同时从事着同样的工作,她们配合默契,齐头并进,终于在抗战形势的前景日渐明朗起来之时,两人也开始有了联系。

终于在1940年2月,宋美龄亲自飞抵香港与两位姐姐出席香港各界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茶话会。三姐妹住在一起不讨论政治,只是拉着家常,回忆着她们小时候的事情。

宋家三姐妹

3月31日,在宋美龄的邀请下,宋霭龄和宋庆龄一起来到了重庆,而这也间接地表示,在民族危机面前,她们始终坚定地维护着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三姐妹的聚首在重庆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各大媒体也争相报道了这个爆炸性的新闻。

随后,三姐妹一起来到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视察,随后也来到重庆第一保育院慰问了五百多名难童。夜晚,三人又出现了欢迎宴会。

在重庆七周中,姐妹三人同出同归,视察了重庆和成都的一些机构和活动。她们在这样冰释前嫌的氛围中表达了抗战的决心,和打败日本的共同愿望。

很快,就到了分别的时候,5月9日,宋庆龄和宋霭龄一起返回了香港,宋庆龄说道:

“我按着姐姐和妹妹的愿望到重庆来了,但这里并不是我生活的地方。香港有更有益的工作,不是像这里一样,当展品。”

宋庆龄

回到香港之后,宋庆龄依旧继续着救援工作。

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爆发之后,宋庆龄与何香凝、陈友仁联名致电蒋介石,要求:“今后必须停止以武力攻击共产党,必须停止弹压共产党的行为。”

国共冲突和统一战线的破坏,对于宋美龄和宋庆龄姐妹两人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宋庆龄来到了重庆,两人也有了更多相见的机会。

在重庆期间,宋美龄为二姐找过住所也尽心尽力地照顾姐姐,为了给姐姐解闷,她还给宋庆龄安装了一部电话便于两姐妹聊家常。甚至还专门打电话给宋子文,让他警告戴笠不要对阿姐胡来,而宋美龄也在尽可能地关照着姐姐的生活。

1942年11月,宋美龄为治病飞往美国,临行前宋庆龄还专门去机场送行。1943年7月,宋美龄返回重庆之后,宋庆龄又去住所看望了她。

在这个时期,姐妹两人在政治上有着同样的契合,但在抗战后期,宋美龄对宋庆龄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宋家三姐妹合影

宋庆龄在重庆的半年中,使保盟与海外援助机构重新建立起了联系,但救济工作反而没有像在香港那么自由,甚至在救助难童的问题上,姐妹两人有着不同的意见。

在抗战救济思想上,姐妹两人发生了一些摩擦。

从抗战开始之后,宋美龄主张全国所有的妇女团体救援组织都要统一安排,都要听从国民党的安排。但宋美龄却主张哪里需要帮助就救助哪里,保持着保盟的独立性,并且还把部分款项和物资给了中共,显然这是宋美龄不愿意看到的。

虽然在表面上两人是和和气气的,但在实际上,宋庆龄始终都被排除在宋氏家族和国家要事之外。而宋庆龄也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1944年,在约见美国驻华使馆外交官谢伟思的时候,宋庆龄说道:“我的家族从不和我谈论政治。”

宋美龄

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姐妹两人不得不自此做出选择,宋美龄站在了与宋庆龄相反的方向,依靠美国的援助和共产党打内战,而宋庆龄则坚持反对内战。

政治上的对峙也没有分隔两人的亲情,姐妹两人依旧保持着联系,经常打电话嘘寒问暖。

1947年,宋美龄还给宋庆龄写信,

亲爱的姐姐:

……最近,我们都经常想起你,考虑到目前的局势,我们知道你在中国的生活一定很艰苦,希望能平安、顺利。如果我们在这儿能为你做些什么的话——只要我们能办到,请告诉我们。

我们俩都希望能尽我们所能地帮助你,但常感到相距太远了,帮不上忙。请写信告诉我们你的近况。

致以最衷心的问候。

忠实的美龄、子良

从当时的书信中来看,姐妹两人的关系并未改变,彼此相互牵挂着,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亲情。

宋庆龄和宋美龄

然而,随着抗战的胜利,血浓于水的亲情终究抵不过南辕北辙的追求,从那以后三人各奔东西,再也没能见面。

宋美龄得知宋庆龄逝世的消息:该轮到我了

由于政治道路的不同选择,宋庆龄的兄弟姐妹先后离开了大陆,联系也就此中断。可想而知她内心的煎熬和痛苦。

由于对亲情的渴望,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八年之后的1957年,宋庆龄在百般思量之下给定居美国的大姐宋霭龄写了一封信,希望她的老姐姐能够早点回到祖国来,还幽默地说道:“如果你不马上回来的话,我们都将变得太老了……”

宋霭龄收到妹妹的信件之后也立即回信,在信中表示自己的身体情况非常差,眼睛也得了白内障。对于宋庆龄所说的那句话,也令宋霭龄感觉到万千感慨,因此也表示:“在我手术后,恢复了视力,我会尽快回来看你。”

宋庆龄

但遗憾的是,最终宋霭龄也没能回来实现姐妹团聚的愿望。

1971年4月25日,宋子文在美国病逝,尼克松得知后立即向宋庆龄和宋美龄发出邀请,希望能来参加宋子文的葬礼,以此来缓解中美关系。

但由于各种原因,宋氏两姐妹没能来到现场,直到确定两个妹妹不会出现时,宋霭龄才来到了宋子文的葬礼。

1973年,宋霭龄也在美国纽约病逝,亲人的相继离世也让宋庆龄在亲情上感受到了莫大的遗憾,当时宋庆龄也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更加需要亲人之间的关怀,因此,也更加想念宋美龄。

宋美龄

有一次工作人员拿了一张宋美龄的一张近照给宋庆龄看,宋庆龄仔细地端详着妹妹的容颜,呆呆地好像在想着什么,当工作人员抬头一看却看到宋庆龄的眼眶中早点噙满了泪水,喃喃自语地说道:“我和她好多年没有见过面了……”短短的几个字,道尽人间的苍凉……

1981年,宋庆龄在病重时委托身边的工作人员给宋美龄发出电报,希望能够回到大陆和她见最后一面。

为此,宋庆龄还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如果美龄能来,住我这里不方便,安排她住到钓鱼台去,你帮我接待她,早上接她回来,晚上送她回去。

对此,宋美龄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口头托人简单给了答复:“信收到了,我知道了。”

宋庆龄也从妹妹的答复中得知,可能两人的隔阂这辈子都没办法消除了。

宋庆龄晚年

就这样,在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抱憾离世。治丧委员会向台湾和海外的亲属发出了邀请,希望他们能够回到北京参加葬礼。但始终都没有等到宋美龄的回复,直到在最后等到了冷冰冰的八个大字“骨肉虽亲,大道为重”。

尽管宋美龄当时对于姐姐逝世的态度比较冷漠,但在她的内心也泛起了波澜。

据亲人她的人透露,当宋美龄得知二姐逝世时,曾多次流泪,向上帝祷告,并说到了八个字:“接下来,该轮到我了。”

除此之外,据宋美龄的友人回忆,宋美龄家具的柜子上常年摆放着宋庆龄的照片。

宋美龄

在宋庆龄临终半年前,她就曾明确给中央写去了自己唯一的要求,不要把她和孙中山放在一起,因为她觉得自己不够格。

所以她在自己去世之后能够和家人在一起,所以已经事先在上海预留了一大块墓地,并设计了八处陵位,也预留了宋美龄的位置,但始终都没能等来这个小妹……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宋庆龄的一生是勇敢而又遗憾的一生。勇敢的是,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之下,全家人都偏向国民党这边时,她一个人势单力薄,依旧坚持自己的选择站在了全家人的对立面,不遗余力的支持着共产党。作为近代史上最为特别的政治家,她在每个紧要关头都以远见卓识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不失为一个伟大而又勇敢的政治家。

但,有得到就有失去。在正义和亲情面前,她选择了正义,因此那些缺失的亲情成为了她一生的遗憾。她被家人排除在外,直到晚年都没能享受到她最渴望的亲情抱憾而去。而这种遗憾也诠释了遗憾既是人生,不完美方显丰满。

举报/反馈

爱匪说史

67.4万获赞 1.6万粉丝
欢迎关注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