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60年7月,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来华访问,周恩来特意将前不久被特赦的杜聿明叫来作陪。

之所以请来这位国民党前高级将领,是因为此二人在二战期间,都是各地战场的主要指挥官,他们早已彼此倾慕许久。

图丨蒙哥马利访华周恩来、陈毅作陪

席间,蒙哥马利问道杜聿明:“你的百万大军去哪了?

杜聿明听后指了指陈毅笑道:“都给他了。”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看似是一句玩笑,但这却是这位著名抗日将领、国民党陆军中将一生的真实写照。

一、军旅生涯

杜聿明的父亲杜良奎是一名思想超前的革命者,曾加入同盟会,并且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

在父亲的影响下,杜聿明从小就喜爱军事,向往征战沙场,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1923年,杜聿明从榆林中学毕业后,与比自己大两岁的曹秀清结婚,虽然这对婚姻是双方父母包办的,但杜曹二人也算是一见钟情,彼此之间的感情也十分深厚。

次年,杜聿明与几名同乡前往北京,准备报考北京大学,但在京停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旧军阀的昏庸以及当时政府的黑暗,毅然决定弃笔从戎,报考黄埔军校,实现保家卫国的梦想。

就这样,杜聿明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黄埔,成为黄埔一期生。

在校期间,杜聿明参加了人生第一次战斗,与同学们一起拼杀,平息了广州反动商团的战斗,由于表现出色,不久便被升为副排长。

在讨伐叛军陈炯明的战役中,杜聿明与陈赓等人充当敢死队浴血厮杀,率先登上淡水城城楼,取得战役的胜利。

北伐战争时,杜聿明南下归队,但不幸被俘,最终成功越狱逃往武汉,在张治中部任连长一职。

张治中曾这样夸赞杜聿明,“杜陈(陈赓)之佑,天下大成”,可见杜聿明的确有过人之处,但只可惜他们二人选择了截然相反的道路。

但是这并没有改变杜聿明为国尽忠的初衷。

图丨杜聿明

“八·一三”淞沪抗日时,为了阻止日军登岸,杜聿明率领装甲部队在上海汇山码头一带进行顽强抵抗。

虽然上海沦陷,但中国守军还是迫使日军转移进攻方向,粉碎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之后杜聿明率部撤退到湘潭整训,在此期间,他惊闻“长沙大火”事件,顿时火冒三丈,率部收缴了放火人员的器械,保全了十几万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不久,杜聿明部被改编为第五军,他担任军长一职。

这样的任命对于杜聿明来说是实至名归的,此时的他已经成为蒋介石的得力干将。

1、血战昆仑关

钦州湾战役失败后,日军顺利实现登陆,目标直指南宁。

此时沿途的国民党守军早已吓破了胆,一线混乱不堪,南宁的沦陷似乎已成为时间问题。

果然,日军北上之路“畅通无阻”,奉命守城的国军更是一击即溃,南宁全城沦陷。

蒋介石派杜聿明的第五军前往一线支援,并下令向日军主动出击,做好长期争夺战略要点昆仑关的准备。

1939年12月15日,白崇禧正式发出“第一号反攻令”,与此同时,杜聿明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对此战役做出如下部署:

郑洞国部担任正面进攻;戴安澜部为总预备队,时刻待命;邱清泉部迂回敌后,阻断南宁方向的援军。

战事一触即发,在第五军的炮兵部队率先向日军发起进攻,顷刻间,两方的炮火倾泻而出,将昆仑关变成了一片火海。

另一路战士此时悄悄绕至敌后,从敌后方向发起进攻,令毫无防备的日军损伤惨重,前来支援的日军也遭到了第五军的顽强抵抗,迟迟无法取得突破。

杜聿明决定乘胜追击,派出主力部队向日军阵地发起进攻,仅用不到一个昼夜的时间便夺回昆仑关阵地。

图丨血战昆仑关

之后,杜聿明继续率领部队在昆仑关与日军血战,哪怕敌人的反扑再猛烈,第五军的战士们仍要做到人在阵地在。

12月31日,中国军队获得重大胜利,次年1月10日,两军之间形成对峙,昆仑关战役就此结束。

此役,国军以牺牲14000余人的代价,力克日军,捍卫了民族尊严与国家领土主权。

2、血战缅北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缅甸成为了日军的进攻目标,企图切断中国获得国际援助物资的重要通道。

1942年2月16日,仰光告急,蒋介石下令,即将入缅参战的第5军和第6军由杜聿明指挥,开赴缅甸战场。

在同古保卫战中,200师的战士们浴血杀敌,给予敌人重创,但是还是遭到了大量敌军的围攻。

在此情形下,杜聿明力排众议,果断做出了撤军的决定,使得200师安全突围,只给日军留下了一座空城。

然而,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令远征军更难以防备的是处处“坑爹”的友军,密支那被日军攻占后,战局急转直下,再不撤退,就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史迪威曾向杜聿明下令,让他率部撤入印度,但是杜聿明还是听从了蒋介石的命令,率部穿越野人山回国。

野人山位于中缅交界处,200公里的范围内全是原始森林,毒蛇、疟疾、猛兽到处都是,危险无处不在。

就这样,杜聿明率领第5军败走野人山,10万人的部队,回国时仅剩4万余人,杜聿明也身染重病,几乎丧命于野人山,万幸的是,最终他死里逃生。

杜聿明坚决不跟随英军撤入印度,是不愿成为英军的附庸,同时也是他对蒋介石无比忠实的体现。

图丨远征军退防伤亡统计

也正是因为杜聿明这一次野人山的经历,使得国军掌握了野人山的大量地形,为二进野人山取得奇功奠定基础。

无论是昆仑关战役还是缅北战役,都是环境极其艰苦的战场,一般人根本难以坚持,但是杜聿明却做到了。

这两场经典战役,可以说是杜聿明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战役,使得他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地位达到了顶峰,也让他成为了蒋介石的心腹爱将。

然而,接下来的几次战役,却成为了令他最为心痛的战役。

二、战败被俘

抗日战争结束后不久,1945年10月18日,杜聿明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一直到淮海战役被捕时,他都在为蒋介石充当着东北战场上的“救火队长”。

1、东北战场

面对东北复杂的环境,时而北,时而南,疲于奔命成为了他的真实写照。

此时,尽快接收东北的领土主权,成为了蒋介石最关心的事情。

由于当时东北的解放区被苏联人控制,所以蒋介石便主张,由杜聿明与苏联人接洽,从而接收对解放区的控制,但杜聿明还是晚了一步,此时的苏军已经悉数从东北战场撤离。

11月5日,杜聿明急忙赶赴重庆向蒋介石报告,在他看来想要接收东北已经到了必须使用武力解决的地步。

随后在美军舰的支援下,杜聿明强制实行了葫芦岛登陆,率先向东北解放区进攻。

杜聿明的行动速度快东北民主联军一步,他下达了进攻山海关的命令,先后占领了兴城、葫芦岛、锦州和山海关等地。

不得不说,杜聿明就是蒋介石“夺取东北”计划的有力执行者,若没有他的东奔西跑,国民党不会这么快地占领东北大部地区。

图丨国民党军队陆续抵达东北战场

然而就在杜聿明在前线战场来回奔波之际,却因疲劳过度,不得不停掉手里的工作。2月18日飞往北平接受治疗,期间他的左肾被切除,并于4月16日再次返回沈阳。

在杜聿明的指挥下,国民党军队先后占领了本溪、四平、长春等地,在仅仅半年时间里,侵占了辽西全部,而杜聿明的目标是占领整个东北,结果很显然,他的野心没有实现。

随后东北民主联军开始发起反面反击,于新开岭战役全歼国民党第25师,至此在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开始走下坡路。

接连的失败令杜聿明一筹莫展,再加上征战多年早已感染多病的杜聿明再次忧郁成疾,他不得不离开东北,返回上海接受治疗。

然而不久之后,杜聿明将会面对此生最大的败仗。

2、淮海战役

1948年6月,解放战争的局势对国民党愈发不利,为了挽救危局,蒋介石再次想起了他的得力爱将杜聿明,并任命他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权力)。

此时的杜聿明统兵近百万,迎来了自己军旅生涯的巅峰,但是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一场淮海战役却会让他直接跌入谷底。

9月中旬,解放军发起济南战役,蒋介石命杜聿明前往济南增援,然而不久之后东北野战军又发起了大规模的辽沈战役,将锦州团团包围。

为了挽救东北局势,蒋介石将杜聿明紧急调往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当杜聿明马不停蹄地赶到东北后的第二天,锦州便失守了。

廖耀湘兵团被全歼后,蒋介石再次慌了神,赶忙派专机接杜聿明前来商讨对策,但已经于事无补。

当杜聿明组织部队从葫芦岛撤退时,淮海战役的序幕已经拉开。

图丨淮海战役示意图

11月10日,杜聿明被蒋介石调回徐州,负责指挥作战,命其为黄百韬的第7兵团解围。

然而杜聿明却误认为解放军溃败,率军全线出击,结果遭到了顽强的阻击,黄百韬的第7兵团也于22日遭到全歼。

12月3日,杜聿明开始组织部队撤退,但蒋介石却命他解黄维兵团之围,杜聿明明知此举将会至全军于危险境地,但还是听从了蒋介石的命令。

结果很显然,杜聿明被解放军围困在了陈官庄地区。

在此期间,毛泽东特意发表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杜聿明看都没看便直接撕毁。

杜聿明向蒋介石写信,提出了上中下三策,蒋介石选择了下策突围。

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听从了蒋介石的命令,纠集残部决定实施突围,结果被解放军俘虏,淮海战役到此结束。

而这一天也成了杜聿明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

纵观杜聿明的军事生涯,他的指挥能力毋庸置疑,之所以会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蒋介石。

“忽然接到蒋介石的命令”,让杜聿明屡屡陷入被动,这是他作为一名军人的优点,但同时也是他的致命缺点。

三、战俘生活

杜聿明被解放军俘虏时态度是十分顽固的,当他的身份暴露的那一刻,他选择拿起石头自杀,幸好被及时送到了野战医院。

为了防止杜聿明再次自杀,不得不给他戴上了脚铐,不久之后,他便以“头号战犯”的身份,被押送到功德林监狱接受改造。

虽然进入了监狱,但是在思想上杜聿明是十分拒绝的,他不仅不接受改造,并且还经常闹脾气。

图丨杜聿明被俘

不仅如此,最让管理人员担心的是杜聿明一身的疾病,在杜聿明自杀未遂时,医生就已经发现了他身患多中疾病,尤其是结核病最为严重。

医护人员多次提出要为他治病,但是都被他严词拒绝,在杜聿明看来,他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达到缓慢“自杀”的目的。

由于杜聿明的态度十分坚决,医护人员们只能对其进行强制治疗,不仅如此,由于杜聿明所需要的药物中国当时十分短缺,为此周恩来特意做出批示,派专人为他到澳门、香港求购此药。

在一次洗澡时,李科长见到杜聿明的双腿红肿,便问他怎么回事,杜聿明仍闭口不言,李科长只能强制将他送去医院检查。

结果发现杜聿明的脊椎已经严重变形,为了帮其矫正,监管人员特意为他做了一个石膏模具,让他能够向正常人一样躺下。

后来沈醉见到这个石膏模具时,以为这是折磨他的刑具,杜聿明哈哈大笑,解释道:“这是为我治病的。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杜聿明的身体需要得到营养,所以管理人员每天都会给他送牛奶和鸡蛋,即便新中国成立时物资短缺,但是对于杜聿明的补给从没有中断过。

杜聿明也是人,面对共产党人的悉心照料,他的一身顽疾得到治愈,也就在此时,一向不愿配合的杜聿明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杜聿明也终于意识到了,“共产党是真心实意地为他治病。

在监狱内的小组发言会上,杜聿明说道:“在党的教育和关怀下,治好了我的心病和身疾,真实再生之恩德!

这些被俘的国民党将领们,对于被俘一事一直耿耿于怀,甚至有人提议重新进行决战,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而让这些人对共产党彻底折服,还得从抗美援朝战役说起。

图丨抗美援朝

对于抗美援朝战役,很多国民党战俘认为志愿军不可能打得过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但是现实却让他们大吃一惊。

他们被共产党彻底折服,为了能够为前线的志愿军出谋划策,杜聿明和其他一些国民党将领联合编写了《关于美军战术之研究》的总结报告。

在之前,由于各种原因,他们或多或少对美军进行过接触,对美军的战术以及装备要比志愿军了解得多。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极为称赞,更是直言:“对人民有功!

不仅如此,杜聿明还带领大家为前线的志愿军战士制作炒面,虽然不能上前线杀敌,但是也要为祖国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

为了帮助这些国民党战犯进行改造,在监狱里特意为他们建立了图书馆,杜聿明经常会夜以继日地看书做笔记。

同一寝室的廖耀湘回忆道:“那段时间,杜聿明成了书呆子。”

列宁的“不劳动者不得食”对杜聿明的感触很大,虽然杜聿明身体虚弱,但是他还是坚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所以在监狱内的缝纫工厂,经常能够看到杜聿明的身影。

后来一批战犯需要到农场进行劳动,杜聿明得知此事后主动提出申请,但是由于他的身体原因,组织没有同意。

但是杜聿明据理力争“我不能锄地可以除草,再不行我可以把缝纫机搬过去,给大家缝衣服。

最终杜聿明被分配到了劳动较少的一组。

1957年,杜聿明的女婿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一时间,杨振宁成为了国共两党之间争取的对象。

杜聿明当即便写了一封祝贺信:

亲爱的宁婿

我祝贺你获得诺贝尔奖金,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

图丨杜聿明夫妇与杨振宁合影

这里还有一个比较讽刺的故事。

早在淮海战役结束后,曹秀清便四处打听杜聿明的下落,但是却被国民党当局告知“杜将军已经被共产党杀了。”

后来蒋介石在逃往台湾时,还派人将曹秀清及子女带走,为得就是要以此来要挟被共产党俘虏的杜聿明。

在蒋介石的眼里,曾经的心腹大将成为了导致淮海战役失败的“罪魁祸首”,而他的妻子和子女自然也不会遭到公平对待。

杜聿明的长子杜致仁曾在美国留学,为了给他筹集学费,曹秀清硬着头皮向蒋介石申请了3000美元贷款。

蒋介石并不以为然,拖延很长时间后,竟然只批准了1000美元,而且还是分期。

对生活失去希望的杜致仁最终选择用自杀,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令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在他眼里已经失去任何价值的杜聿明,他的女婿竟然获得了诺贝尔奖。

蒋介石开始一改往日对待曹秀清的态度,希望她可以说服杨振宁,帮助他“反攻”大陆。

蒋某人丑恶的嘴脸一览无余,但是曹秀清还是“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其实早在1957年,曹秀清就曾收到过女儿杜致礼给她的一封信:“您的‘老朋友’与我通信了,他非常关心您,惦念着你们母子的安全。

曹秀清知道杜聿明没有死,而是在大陆接受改造,她想要返回大陆与丈夫团聚。

其实对于像杜聿明这样的国民党将领来说,他们虽然身犯重罪,但在抗日战争中也曾不遗余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是历史,我们要尊重历史。

所以对于这些战犯的该如何判刑?毛主席便提出了“一个不杀,分批释放”,这便是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本质区别,同时也是伟人的高明之处。

图丨特赦战争罪犯大会

释放这些国民党战犯,将会对之后两岸和平统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959年12月4日,杜聿明成为了第一批特殊战犯,当他接过特赦通知书时,早已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说:“永远跟着共产党、毛主席……生死以之,绝不返顾!

四、晚年生活

十几年的牢狱生活没有打消掉杜聿明对生活的积极性,相反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后来,杜聿明被任命为了文史专员,负责撰写历史资料。

而此时,他最牵挂的还是曹秀清,他多次写信,希望妻子能够来北京与他团圆。

最终在多方势力的努力下,曹秀清终于回到了大陆。

1963年,周恩来特意接见了杜聿明夫妇,并再三叮嘱:“你们的一切费用由国家负责,希望你们为祖国建设出力。

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不同对待,令杜聿明和曹秀清深受感动,在之后的工作中,杜聿明下定决心,势必要在有生之年,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为祖国的统一大业鞠躬尽瘁。

1978年,杜聿明当选为第五届人大代表以及政协委员,这是共和国对他最大的信任和鼓励。

图丨在工作中的杜聿明(左二)

1981年5月7日,这位历经“曲折”道路的革命将领,在疾病的侵袭下,于北京病逝,享年77岁。

在弥留之际,杜聿明仍致力于促成祖国和平统一的事业

结语

杜聿明的一生虽然“坎坷”,但是他却及时醒悟,收获了光荣的后半生,为人民以及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努力。

他是值得人民怀念和尊敬的!

杜聿明曾经还这样形容过淮海战役,“我的全军覆灭,缩短了民族苦难的历史。

举报/反馈

夏宥乔木

4881获赞 343粉丝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