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初,毛主席的外孙女孔冬梅出版了《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书中,她深情地回忆了外婆贺子珍和外公毛主席的种种过往,并尤其重点的表示:

“外公(毛主席)的旧衣里,藏着一个秘密。”

这个鲜为人知的“秘密”究竟是什么,毛主席和贺子珍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孔冬梅

结为伴侣 伉俪情深

1909年,贺子珍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在女子学院学习数年后,于17岁那年正式投身革命运动。1927年秋,这个来自南方的18岁姑娘参与了“永新暴动”,成为名冠一时的“永新三杰”。不过,这期间她一度遭到反动派逮捕,幸而最终有惊无险,没有受到什么刁难。

“永新暴动”结束后不久,为了躲避反动派的监视,贺子珍跟随哥哥贺敏学来到了井冈山。作为井冈山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又是受过教育的“高学历人才”,因而她刚到不久就被提拔为了革命骨干。也正是在这里,她和毛主席有了第一次邂逅。

贺子珍

1927年10月,毛主席带领着秋收起义的革命队伍抵达井冈山,“山大王”袁文才领着湘赣边界农民自卫军前来迎接,高挑清秀的贺子珍第一眼就被毛主席看到了。他早就听闻贺子珍的大名,如今见了真人果真是不同凡响,真可谓是女中豪杰。

不过,看着瓜子脸、大眼睛、皮肤白皙的贺子珍,此刻的毛主席却有些尴尬。连续多日的长途跋涉,让他从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人成了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叫花子”。他本来想着上前和贺子珍问好,结果刚走几步,化了脓的脚就传来一阵刺痛,将他拽回了原地。


“您是毛主席同志吧?快请坐,脚受伤了就别走动,我来帮你包扎一下!”

毛主席并不知道,不光是他认出了贺子珍,贺子珍也从人群里一下认出了自己。虽然没见过面,但贺子珍也读过毛主席发表在《湘江评论》上的文章,知道他领导农民运动的事迹,对其十分敬佩。


贺子珍动作轻柔的解开了毛主席脚上的绷带,紧接着熬好药为他敷上。经过这次初遇后,她和毛主席的接触也渐渐多了起来。因为工作能力出众,贺子珍被任命为前委秘书,协助毛主席一起下乡调研。时间一长,两个人的工作风格愈来愈契合,距离也拉近了不少。

贺子珍虽是南方人,但在工作中和私下里却是截然相反的两副面孔。和毛主席一起工作时,她干练利索,从来不拖泥带水。而且,她很擅长利用女性的身份来发动群众,胆识超群。反过来,私下里的贺子珍说话温声细语,性格温和,这种刚柔兼济的性格深得毛主席所青睐。


那个时候,虽然共产党的革命形势十分严峻,但毛主席和贺子珍依然相处得很愉快。在井冈山的象山庵,在乡村的田间地头,在长满蘑菇的小山上,他们畅谈着人生理想和革命大业,也分享着彼此的感情经历。慢慢的,这对相差16岁的革命男女,心灵愈发靠拢在一起。

事实上,那时候的毛主席已和杨开慧组建家庭,而贺子珍也另有倾心之人。他们之所以能走到一起,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袁文才、王佐的“牵线搭桥”。1928年5月,毛主席和贺子珍在朱德、陈毅等人的见证下结为革命伴侣,从此开始了患难与共的恩爱岁月。


红军踏上长征路后,随着红四军七大的召开,毛主席不慎身染疟疾,久病不起。贺子珍知道后心急如焚,跑遍各个村子寻求偏方,最终治好了毛主席的病症。在漫长的革命道路上,毛主席的每一次起伏都会有贺子珍陪伴。可以说,他们是红军里当之无愧的模范情侣。

值得一提的是,红军长征前,贺子珍便已经第四次怀孕,身体情况并不适宜随军同行。可纵使如此,贺子珍依然坚持走完了全程,路上还在帮忙照顾伤员、为毛主席抄写电报。毛主席日理万机,她也在尽己所能的分担工作,虽说日子过得艰苦,但两人都乐在其中。


红军抵达贵州盘县后,贺子珍为了掩护伤员撤离不幸遭遇敌军轰炸,全身17处中弹。为了抢救贺子珍,组织立即将她安置在老乡家中。随后,毛主席也下达指示,要求“就是死也要抬走(贺子珍)”。毛主席和贺子珍的伉俪情深,由此可见一斑。

分道扬镳 形同陌路

然而这对携手走过无数风雨的革命夫妻,却在结婚的第十个年头彻底分道扬镳。毛主席和贺子珍虽然情投意合,但性格上却天差地别。贺子珍性格要抢,脾气急躁耿直;而毛主席尽管平日里和声和气,但真发起火来也很暴躁。只要两人一吵架,那必是难分伯仲,互不相让。

“你(贺子珍)是铁,我是钢,碰到一起响叮当!”


可这并不是导致贺子珍和毛主席分开的根本原因,自从到陕北延安后,毛主席几乎将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自然也就忽视了有孕在身的贺子珍。这种冷落让贺子珍很受伤,她也希望为革命做贡献,若不是身体问题,她也向去抗日军政大血多学知识,为毛主席分担与压力呀!

贺子珍知道,自己的丈夫毛主席是读过书的知识分子,不比她这个书都没读过几天的“门外汉”。她之所以迫切的希望去进修,无非是怕她和毛主席会因为文化水平出现隔阂,夫妻间减少交流。然而,此刻的贺子珍又能有什么办法呢?也终归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罢了!


名为“危机感”的大山日益压在贺子珍的肩头,慢慢的,它被演化成贺子珍和毛主席之间激烈的争吵,随着时间流逝逐渐加重。1937年8月下旬,当抗战的烽火在中华大地四处燃烧时,贺子珍撇下了还在洛川开会的毛主席,带着和主席结婚时的红毛毯,独自去了苏联。

等到毛主席从洛川再回到延安,已是十天之后。看着空无一人的房间,他对贺子珍的突然离开深感惊讶,同时心头也涌起一抹酸楚。这时候,警卫员从口袋中掏出一个“白手帕”递给毛主席,毛主席瞬间会意,赶忙写了好几封信挽留贺子珍,可终归是无济于事。


带着毫不犹豫的决心,贺子珍从上海一路到了兰州,又长途跋涉的来到了遥远的苏联莫斯科。然而,老天很快就让她为这场一年前的冲动付出了代价。抵苏不久,贺子珍的儿子廖瓦便不幸夭折,这让她的身心大受打击。还好,毛主席及时送来了娇娇,这才让她有所缓解。

娇娇也是贺子珍和毛主席的孩子,她的到来总算抚平了贺子珍心头的丧子之痛。但随着苏德战争爆发,娇娇也忽然确诊脑炎,差点因此没了性命。更祸不单行的是,娇娇病刚好,贺子珍就因此和当地儿童院产生冲突,被关在精神病院,很长时间都不得获得自由。


1947年,在王稼祥、罗荣桓的帮助下,贺子珍终于走出了精神病院,和女儿娇娇团聚。恢复自由的第一件事,贺子珍想到的便是回国看看。回国之后,由于不能进入北京,她只好在哥哥贺敏学家住了十年。直至1950年,毛主席的来信才久违的传到了贺子珍的手中。

“子珍,希望你在上海安好,娇娇(李敏)在我这里也很好,请你放心。”


那时候正是解放战争的关键阶段,毛主席作为党的领导核心身兼多职,心血全都放在了为中国百姓谋幸福和国家独立的重大任务上。也因此,他时常只能依靠书信方式和贺子珍保持联络。但贺子珍并不知道,早在1949年毛主席和娇娇重逢时,他就已经表达了对她的思念。

“李讷这个名字很好,你可以问问你妈妈(贺子珍)的意见,看她觉得这个名字怎么样。”


实际上,虽然这十年里贺子珍未能和毛主席见面,但毛主席依旧时刻惦念着她。只要一有时间,毛主席就会派娇娇去上海看望贺子珍,给她带去各种礼品。时间一转眼来到1959年7月,毛主席赴庐山召开会议,在这里,他终于和分别数载的贺子珍重逢了。

天人永隔 秘密揭晓

“我当时做梦都想不到,我会在那里见到毛泽东。我真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有不停地流泪。他(毛泽东)说,我们见面了,你不说话光哭,以后见不到了,别又想说了。”

1959年夏,毛主席抵达庐山后,从工作人员口中意外得知贺子珍彼时正在江西南昌静养的消息。他又惊又喜,连忙派人将贺子珍接回了庐山。在那间小小的房间里,别离了22年之久的贺子珍终于见到了毛泽东。


故人重逢,毛主席和贺子珍都百感交集,心中皆有千言万语要讲。贺子珍很想告诉毛主席她在莫斯科那段艰苦的日子,可真的到了见面的那一刻,她却只能干巴巴的呆站在原地流泪。那一个多小时的会面,贺子珍几乎从头哭到尾,到分开也没能说出一句话。

和毛主席分开后,贺子珍一直留在地方工作,但她万万没想到这会成为他们的最后一面。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因病于北京逝世。1979年9月3日,被组织增补为政协委员后,贺子珍在女儿女婿的陪同下,赴京来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事后,她哽咽着对李敏说:


“我和你的父亲,后来只见过那一面!”

这之后,原本体弱的贺子珍身体急转直下,一日不如一日乐观。1984年4月15日,因病情恶化, 昏迷不醒的贺子珍被紧急送往上海救治。4月19日,75岁的贺子珍因病离世,死后被葬入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事后,李敏整理贺子珍遗物,当中的两样东西让她瞬间泪目。


和很多革命干部一样,贺子珍的所有遗物都放在了两个皮箱里。其中一个是放的她的日常用品,还有毛主席的信件和各种账单发票、贺子珍的“残疾证”。但真正让李敏动容的,是母亲贺子珍放在另一个皮箱里的红毛毯,那是她当初和毛主席结婚时用过的。

而在这之后,李敏便为毛主席写了一本书。后来,她的女儿孔冬梅也紧随其上,写了不少关于外公毛主席的故事。为了保证创作真实性,她查阅了很多历史资料,同时还走访了不少亲历者。这其中,做过毛主席卫士的李银桥讲述的一件小事,尤其令孔冬梅许久无法忘记。


毛主席身边一直带着件“磨得薄如蝉翼而补满补丁,甚至如同硬纸板”的灰色旧军装,李银桥实在看不过,便想着劝说主席丢掉衣服。没想到,主席听完却一把拿过衣服,小心翼翼的将上面的褶皱抚平。沉默了许久,他才带着伤感的语气缓缓开口说道:

“它可跟着我参加过洛川会议呢……你不要扔了,用它补衣服,这样它还可以继续发挥它的作用,我也能继续看到它。”


孔冬梅恍然大悟,她忽然记起母亲李敏曾讲过,洛川会议召开前,外婆贺子珍曾给毛主席亲手做了件军衣。主要是御寒用的。也就是从那次会以后,贺子珍离开了毛主席,自此除了庐山重逢外,他们毕生都未能再次见面,这衣服成了毛主席唯一的念想。孔冬梅这样叹道:

“我似乎看到了历史的玄机,发现了外公旧衣里的‘秘密’。外公毛泽东之所以念念不忘这件跟他参加过洛川会议的旧军衣的‘功劳’,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件不知缝补了多少次,浆洗过多少次的衣服,不就是和他患难与共的贺子珍吗?”


正如贺子珍至死都保留着那张红毛毯一样,直至离去,毛主席也一直将贺子珍为他缝制的军衣视若珍宝。在历史的无数次交替和更迭中,虽然两人天各一方,但对彼此的感情始终不曾泯灭。这份难能的真挚和纯粹,是多少光阴都无法抹杀,无法退却的。

举报/反馈

回忆段历史

12.5万获赞 9516粉丝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