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小学课本中,有一篇名为《难忘的泼水节》,相信大家一定记忆犹新。
这篇课文的内容主要讲述周恩来总理于1961年4月,陪同缅甸总理吴努,到云南西双版纳参加泼水节。
在泼水节上,与之同行的陈毅元帅率先拿起水盆下场战斗。
却因身单力薄,不敌少数民族同胞。
刚刚进行过一场手术的周总理(一说种牛痘),看到老战友被“围攻”,不顾随行保健医生和工作人员的劝说,执意拿起水盆下场战斗。
其结果就是,周总理与陈毅元帅,二位国家领导人都被淋成“透心凉”。
随行摄影记者按下快门,捕捉到了这一经典而又难忘的时刻。
屈指算算,1961年距今已经过去了60余载。
这张周总理参加泼水节的照片却依旧熠熠生辉,令无数少数同胞无比怀念。
那么,周恩来总理参加泼水节的背后还有哪些故事?
他老人家是如何看待民族问题的?为何能得到少数民族同胞的一致爱戴呢?
一、周总理数次视察云南
周恩来总理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亦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
他是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周恩来总理是到过云南次数最多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纵观周总理50余载革命生涯,他曾20多次来到云南,心系边疆人民,与云南结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不解之缘。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周恩来在法国留学时,与云南白族青年张伯简建立革命友谊。
张伯简于1926年离开人世后,周恩来悲痛万分。
1944年,周恩来仍然念念不忘,他亲自为张伯简在广西内战时牺牲的干部登记表填写了相关文字,表达了与这位老朋友、老战友的革命友谊。
此外,周恩来还曾与徐天骝、周保中等云南白族的革命者有过亲密交往。
正因为周恩来从青年时期就注重民族团结,为我党今后的革命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周恩来第一次踏入云南这片土地是在1935年2月。
当时,他担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红军总政治委员,离开了江西后,在长征途中随大部队一路辗转抵达云南威信县水田寨,参加了在此地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总理的足迹遍布了云南的山山水水,德宏、西双版纳等地都留下了他老人家的殷殷嘱托。
周总理数次到访云南不是为了休息,更不是为了度假,而是关心诸如橡胶种植、边境问题、生态保护、取水照明等重要基层问题,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1953年,由蔡希陶、方中达、黎光清等中国专家与一批苏联专家组成的调查队,到西双版纳考察橡胶资源。
经过仔细考察,认真研究了这里的气候、土壤,认为可以种植橡胶树。
将这一情况上报后,西南地区几所农学院组成“橡胶地质勘察队”到西双版纳进行实地调查,制定初步计划。
远在北京的周总理听说西双版纳要种植橡胶林,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条件时。
他老人家不辞辛劳,亲自协调各部门配合橡胶种植林的发展工作。
195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周总理从国外访问归来抵达昆明。
他听说昆明要在劳动节这天举行群众庆祝集会和游行,就高兴地表示要留在当地参加。
公安部门得知周总理参加集会后,既兴奋又担心。
因为当时昆明社会治安状况不算太好,万一周总理要在当地出现什么闪失,谁也负不起这个责任。
为了保卫好周总理的安全,云南省公安保卫部门马上组织精干力量,连夜把已经搭好的主席台向后挪了30多米。
节日当天,周总理突然出现在主席台上,全场欢声雷动。
游行开始后,各民族同胞怀着激动的心情接受周总理的检阅,周总理在主席台上频频招手,向观众示意。
不过,周总理总是觉得他与群众游行队伍距离实在太远。
于是他不解地询问身边工作人员:“为何要把主席台弄得距离群众那么远?”
云南地方部门的负责人不好意思地说:“总理,这是为了您的安全,我们昨天连夜把已经搭好的主席台又向后挪了一大截。”
周总理听到这话,马上就板起脸来,严厉地批评说:“我来参加劳动节,是为了和云南各族人民一起欢度节日,想借这个机会同群众见见面,表达党中央、毛主席对云南各族人民关怀。
你们却不经过我的同意,把主席台向后挪了30多米,这不就扩大了我们和群众的距离?共产党是相信群众的,你们可不要让我脱离群众!”
有关同志听到周总理的批评,纷纷低下头。
在昆明,周总理只要有时间就会参加地方组织的舞会。
舞会上,姑娘们都以能和周总理跳舞为荣,周总理充分理解她们的心情,边跳舞时边交谈,从中了解到不少地方没有上报的情况。
这次昆明之行,平易近人、开朗潇洒的周总理,给云南各族人民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听说在云南省委统一领导下,昆明军区每年都抽调上千名干部和战士组成民族工作队,分区域进行民族工作,帮助各兄弟民族加强团结发展生产时,周总理很高兴。
他勉励云南省委和昆明军区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多为边疆各族人民办些好事。
1960年10月1日,中国与缅甸边界条约在北京正式签订。
因为云南和缅甸接壤,周总理特别强调:云南省委相关部门和昆明军区,一定要严格遵守中缅边境条约的规定,主动积极做好睦邻友好工作。
同年12月31日,周总理与陈毅副总理率领一个400人之多的代表团去缅甸进行友好访问。
据工作人员回忆,周总理为了增进中缅两国情谊,他以热情的态度出现在各种场合。
1961年1月,周总理出国访问归来,在云南昆明暂时停留休息。
当时国家正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人民的生活相当艰苦。
周总理刚结束了出国访问之行,正是疲惫之时,回到祖国昆明后,仍日夜为国操劳。
云南省委和昆明军区的领导同志想尽量把周总理的生活安排好一些,拿出一些自己平常舍不得吃的补品送给周总理,都被他老人家制止了。
有一天,昆明军区召开文娱晚会,周总理与地方人员乘坐同一辆车准备前往现场时,他老人家突然发现昆明东风路旁有一座即将建成的大型建筑物。
经过询问得知,这是昆明军区自己勒紧裤腰带,用500万元工程费建了一座国防教育展览馆。
周总理当时就不高兴了:“全国一盘棋,既然北京已经有了军事博物馆,现在国家经济困难,地方搞这么多楼堂馆所干什么?
不过已经快建好了,就把这栋建筑物交给云南省委第一书记阎红彦同志,让地方进行决定吧。”
第二天,昆明军区党委召开常委会,传达周总理的指示。
不少同志觉得这是军区自己拿钱,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为何要交给地方?
然而,这是周总理提出的一个组织纪律性问题。
军区党委经过讨论,一致表示坚决执行周总理的指示,把展览馆无条件交给地方。
诸如以上周总理在云南视察时发生的故事,简直不胜枚举。
凡事识大体、顾大局、守纪律的周总理,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给地方的工作人员好好地上了一课。
“办实事,为老百姓得点好处,千万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是周总理的一贯宗旨。
二、参加泼水节,周恩来与陈毅不敌少数民族同胞
1961年4月13日上午,周恩来总理陪同缅甸总理吴努等贵宾,乘专机由昆明抵达思茅。
陪同的还有陈毅副总理和夫人张茜,云南省委第一书记阎红彦等人。
他们在思茅短暂休息后,立即乘汽车去西双版纳州府所在地允景洪。
途中,周总理让陪同前往的思茅地委书记史怀璧与他同车,详细询问了边境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以及地方政府执行少数民族政策的情况。
周总理对史怀璧说:“你一定要根据边境的特点,人民的觉悟办事,不能强迫命令,那样会脱离群众。”
在路上,周总理看到有些地区大片毁林开荒,严肃地对史怀璧说:“毁林开荒现象这么严重,再这么发展下去,绿洲都会变成沙漠,要把这个问题好好抓一抓,不然对不起子孙后代。”
傍晚时分,周总理一行抵达距离缅甸只有50公里的允景洪。
再过两天就是盛大的泼水节,允景洪早已是一片节日的景象,身穿各种民族节日盛装的人群手捧鲜花,夹道欢迎周总理、吴努、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国外贵宾。
在宾馆下榻后,周总理利用休息时间,与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党政干部会见,询问他们的姓名、民族。
当天晚上,周总理与缅甸贵宾出席了地方举行的文艺晚会,他老人家一直忙到深夜才休息。
4月14日上午,周恩来总理与吴努总理在云南省热带植物研究所的橡胶园内举行会晤。
期间,周总理详细了解我国橡胶事业的发展。
离开会议室后,周总理突然想起他曾经为西双版纳州的橡胶种植出谋划策,于是立即招来工作人员,表示想去最早建立的那片橡胶园去看看。
那个橡胶园距离植物所有将近五公里路程,当时植物所的交通工具只有一辆拖拉机。
工作人员集体簇拥着周总理上了拖拉机的后斗,一路颠簸,向着最早的橡胶园驶去。
到了橡胶园后,周总理发现这里早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大片。
他深情地抚摸着一棵香蕉树,自豪地说:“这是我们国家自己种的橡胶树,你们一定要努力发展好橡胶事业。
不仅要搞好国家农场的种植,还要帮助当地群众。”
天气很热,户外气温达到38度,负责招待同志为周总理送上茶和咖啡。
周总理边品尝边说:“这里的茶与咖啡品质都很好,只是加工技术太差,应该派人到海南新华农场去学习。
我国人口这么多,每人一双胶鞋,那得需要多少橡胶?还有更重要的战略物资和各种工业用胶,你们一定要为国家作出贡献。”
转眼来到1961年4月15日,这是傣历新年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天。
因为这一天要举行最盛大的祝福活动——泼水节。
15日清晨,允景洪全城响起了欢快的鼓乐声,来自各县的人群手里拿着泼水用具向市中心广场汇集。
当天中午11时左右,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陪同着缅甸贵宾身穿傣族服装来到市中心。
周总理捧着银碗,拿着柏枝蘸水向缅甸贵宾和群众洒去。
一开始,参加集会的群众还是非常“文明”,只是用着柏枝蘸水洒向周总理和贵宾。
后来情绪越来越热烈,群众用茶缸和脸盆互相泼起水来。
陈毅元帅好动,他先是拿了一个脸盆下场战斗,不过很快就败下阵来。
周总理也拿了一个脸盆,用盆泼水。
一时间,会场就像下起了倾盆大雨,欢笑声越来越高,周总理与陈毅元帅的夫人张茜有节奏地跳了傣族舞蹈。
群众围成一圈,一路泼水,一路载歌载舞。
当天下午四点,周总理一行人回到宾馆,还有不少群众涌进街道,在香蕉树、木瓜树和宾馆园里泼水祝福。
泼水节结束后,傣历新年就已结束,吴努总理准备启程回国。
15日晚,周总理举行了宴会欢送吴努总理。
他表示:“吴努总理是中国人民和本人的好朋友,这次到我国云南度假,对我们是一件荣幸的事情,使得中缅友谊开放出新的花朵,让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有新的光彩。”
吴努总理同样热情地表示:“这次到中国度假,受到云南各方面的热情欢迎和招待,我再次由衷表示感谢,今后还要经常到中国访问。”
4月16日上午九点,吴努总理乘专机回国。
送走吴努总理后,周总理离开思茅前,不辞辛苦地接见了当地干部,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周恩来总理此次在西双版纳近三天的日子里,给边疆人民带来了无比欢乐,留下了永恒的怀念。
那一张周总理身穿傣族服装正在泼水的照片,就是拍摄于此。
值得一提,周总理当时刚刚动过手术,身边的工作人员,包括吴努总理都劝他不要去泼水。
周总理执意要去,他说只是下去看看,不参加群众泼水活动。
实际上,周总理“食言”了,他还是想着能近距离地与群众接触,不要摆官方架子。
三、周总理的民族团结
在我们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如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定团结。
周恩来总理向来十分重视民族问题,他更是现如今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民族关系的奠基人之一。
早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就有各个少数民族积极为红军提供粮食衣物,充当向导和翻译,为红军赢得长征胜利作出卓越贡献。
周恩来此时就敏锐地察觉到:红军经过许多群众未曾发动的地方,不要只是提出一般的政治口号,而是细心了解群众日常生活需要。
这不单纯是军事力量发动,而是团结广大群众的切实行动。红军不仅要广泛争取汉族兄弟,还要广泛接触各个少数民族。
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就先得团结各个民族。
这才是红军乃至日后的八路军、解放军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点。
1950年,周恩来在西北工作会议上就指出:“我们的政策与国民党那种压迫少数民族政策有本质不同。
按照我们的政策去做,各民族必定能够日益团结,必定会有美好的前景。”
那我们就是一个一个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呢?
周总理始终认为:发展少数民族经济,进行社会改革,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
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的长期影响,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状态。
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是历史上遗留现象,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更有利于保持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在法律上实现一律平等。
但在实际享受各种权利时,却受到各自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
“经济落后”,就是造成这种不平等的根本原因。
周总理大力提倡在各民族必须相互帮助共同发展目标下,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最终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团结奋斗的目标。
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周总理制定了三项原则。
第一,尊重少数民族人民的意愿,采取和少数民族发展阶段适应的社会改革;
第二,经济改革同时,对上层建筑也要做出相应改革;
第三,采取慎重稳定的方针进行改革,紧紧依靠少数民族干部进行改革。
在一系列有力政策指导下,各少数民族地区彻底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分裂根源,为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奠定了物质基础。
另外,周总理一贯认为:“大汉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要相联合,不能分孰强孰弱,这才是民族团结的重要需求。”
新中国成立前后,新型民族关系建立过程中,许多民族地区的改革进展不平衡。
还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存在较深的隔阂。
有的地区甚至还存在严重的民族对立。
周总理为此反复强调:“要搞好民族团结,就必须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坚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周总理提出的这些理论方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民族团结和国家政局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即使到现在,也为推进中国民族团结的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次,周总理看待民族问题时,始终认为要建立完善的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是我国一项重要制度。
在周总理的亲自干预下,中国的各民族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少数民族的兄弟经济生活变好,且实行区域自治,与汉族打破此前的桎梏,56个民族亲如一家,形成了民族团结的圆满结局。
正因如此,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即使是在过去这么多年后,还有无数的少数民族同胞怀念这些伟人。
结语
“工作是靠做的,绝不是随口说说就能办到”。
周总理能在百忙之中,前后到访云南20多次,为民族问题,经济与社会改革提出许多重要理论和方法,这就足以证明周总理是心系各民族人民的。
周恩来总理始终认为:“所有民族都是优秀、勤劳的、智慧的;只要给他们发展机会,所有的民族都是勇敢的、有力量的。
各民族完全平等,不能有任何歧视。”
周总理这种平等合作、相互依存、共同繁荣的民族平等团结思想,是他重视民族工作关怀各民族同胞,与广大少数民族人民交往的思想根基。
周总理身体力行利,用一切机会和群众接触,把党中央与毛主席的关怀带给边疆各族人民。
他经常谆谆教导地方工作人员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团结各族人民,把地方建设好。
这就使得地方进一步明确了具体的工作方针与任务。
“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
这一朴素的语言,承载着各族人民群众对周总理最诚挚的感情。
有些人已经走了,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