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子出云南
一声脆响,棋子落定。弈者的谋略与智慧随之展现。
围棋是中华民族发明的迄今最久远、最复杂的智力博弈活动之一。先秦典籍《世本》中就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起源于中国的围棋,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善思、精算、多谋的思维特征。如今,围棋已成为一门“世界语言”,流行于中、日、韩等东亚国家,并流传到欧美各国,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喜爱,成为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载体。
从古至今,云南都是中国围棋子的著名产地。云南古代出产的围棋棋子简称“云子”,又称“云南围棋子”或“云南窑棋子”。由于古“云子”以永昌(约今保山市)所产为上品,故又称“永子”或“永棋”。因外形扁而薄,也叫“云扁”。唐代傅梦求的《围棋赋》中说:“枰设文楸之木,子出滇南之炉。”明朝《徐霞客游记》卷十八记载:“棋子出云南,以永昌者为上。”《明一统志》直白表明:“永昌之棋甲天下。”
云南围棋子生产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时期,有“国宝云子”之称。棋盘上,黑白交辉,每一枚棋子的投放,都影响着全局的胜败。一副围棋子的质感,影响着棋手的触感。“云子”中,黑子如鸦青,无杂色,对光照视,则透碧玉之泽,边闪翠环,宛如清潭秋水,清心悦目,可谓“俯视若点漆,仰视若碧玉”。白子呈象牙之色,温润如羊脂美玉,细腻如婴儿的皮肤,悦目和谐。以云南围棋子对弈,触子心舒、入手圆润,有冬暖夏凉之妙。
民国时期,“云子”生产技艺失传。1974年底,昆明市第十二中学校办工厂,即云南围棋厂前身,通过对云南省体委从民间搜寻到的几枚古“云子”反复摸索,试制出了造型优美、质量较好的第一批新“云子”围棋。至此,“云子”制作技艺得以恢复和发展,失传已久的“云子”才又重新回到弈者手中。
滴出来的围棋子
围棋子制作材料有石头、陶瓷、木头、玻璃以及塑料等材质。而云南围棋子之所以有温润如玉、落盘铿锵的特点,主要因其以云南盛产的风化石、玛瑙、紫石英、玉石、墨石等30余种珍贵矿物石为原料,经不同配比,使用独特锻造技艺制成,因此其能产生碧绿、宝蓝等色泽和冬暖夏凉的触感。
云南围棋子配方保密,受国家专利保护。其制作过程主要包括:选料、配料、熔融、滴子、褪火、人工分拣、打磨、清洗、上油、精细处理、包装等工序。其中,“滴子”,也叫“点子”,即从炉温1200℃至1300℃的窑炉中,用圆头铁杆蘸满熔浆,快速取出滴落在细长铁板上,再利落地翻手收料,熔浆遇到铁板,终至冷却,一颗正圆扁平的云子便具雏形。一蘸一滴一转,3至5秒一气呵成,这一工序最为考验制棋者的“功力”。现在已有围棋成型机用机器可代替手工滴子,速度更快,更具有市场化传播优势,但传统的手工“滴子”工艺,保留了手工的温度和历史的痕迹,是精美“云子”的根。
一副围棋361颗棋子,而大小厚薄的误差却不超过0.5毫米,每个步骤精益求精,才能产出精美云子。1980年云南围棋厂“云”字牌商标被认定为国家“著名商标”,1986年“云子”被国家体委审定为重大比赛用棋,并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近年来,云南围棋厂先后研发了3个保密配方,申请了13项专利,研发出40多款云子产品。2021年,昆明市联合保山市共同申报的“云南围棋子(云子、永子)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在昆明市官渡古镇的云子棋院,亦称“云子博物馆”,在举办高端围棋比赛、陈列展示精品“云子”的同时,它还传承着云南围棋子(云子、永子)制作技艺。目前,“云子”销售覆盖全国,并销往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地。
黑白交辉,大道至简,落子的瞬间,泱泱中华数千年棋道文明随之流传。烈火淬炼,匠心独制,传世国宝云南围棋子,在匠人炉火不熄的传承里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