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文学和艺术中,死亡是一个最根本的话题,对于死亡的迷茫和害怕,是人类最原始最基础的心理经验。

死亡意识作为个人生存对于生命的一种强烈的表现形式,不断地撞击着人们的内心,对于死亡的畏惧与不可避免的死亡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这也正是为什么,死亡变成了人类永远的生活哲学。

“死亡是生活中最强烈、最伤痛、最忧伤、也最激愤、最高昂的诗歌感觉,无论是在情感深处泛起对死亡的恐惧,还是本能的死亡冲动的浪涛,都是艺术创作的动因和源泉”

伍尔夫是一位对“死亡”最敏锐的观察者,她的才华和命运都是超乎寻常的,她的悲剧经历使得她的创作充满了对“死”的思索,这一点从《海浪》《幕间》《到灯塔去》就能看得出来。

《达洛维夫人》是一本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意识式文学,体现了伍尔夫文学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以“潜移默化”的写作技巧,描写了克拉莉丝对达洛维夫人、塞普蒂默斯和彼得等达洛维夫人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的观察。

故事的主角是公克拉丽莎,她在与一位普通的议会成员结婚后,获得了达洛维夫人的身份,但她的精神却变得更加空虚,陷入了一种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绝望。

而塞普蒂默斯则在战争结束后,因为精神错乱,选择了自杀,“末日之夜”让两个人物在时空上发生了冲突,让他们的心灵与灵魂产生了共鸣,那就是“死亡”。

克拉丽莎对死亡的恐惧

“从古希腊时代开始,西方文明就一直面对着一种让人难以抵抗的神秘力量——那是一种认识,但并不是认识,因为人注定要死,所以每个有理智的主体都会有这样的认识。

不过,一个人的内心,却很愿意违背常理,去信仰灵魂的永生和转世。”而在真实的人生中,由于遭受了极大的苦难和不幸,使得伍尔夫在作品中潜移默化地表现出了“生存”和“死亡”的主题。

她相信人天生就对死亡充满了一种本能的畏惧和厌恶,死亡只是上天对人的一种戏耍,所以伍尔夫在《达洛维夫人》中尝试了一种对死亡的探究。

小说一开始就描述克拉丽莎外出采花,一路上发生了一系列的遐想,想起了和彼得的第一次恋爱,暗示了克拉丽莎当上达洛维太太之后,内心的空洞和厌倦,这种遐想是一种主体的现实,它与客观的现实——早晨的清新气息相呼应。

克拉丽莎从未否定过自己对生命的爱,她从未否定过自己对生命的爱,“在别人眼中,在那些轻松、沉重、艰难的脚步里,在那些嘈杂的声音里。

拥有了她所钟爱的所有东西:生命,伦敦;在这句话里,我们很容易看到,克拉莉丝丽莎对于生命的爱,实际上是带着一种不情愿的。

她所体验的生活充满了现代化的工业:马车,汽车,货车,嘈杂的声音,摇摇晃晃的打广告的人,都让克拉丽莎觉得自己的步伐越来越困难,越来越吃力

到了公园的入口处,望着街道上的公交车,她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能继续生活下去,“我觉得我一个人在大海里,很遥远很遥远。

她总觉得,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哪怕只有一天,也是如此的凶险,熙熙攘攘的人群,让克拉丽莎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孤零零的“局外人”和“旁观者”。

她很伤心,回家后得知她的丈夫被邀请和布鲁顿夫人一起吃午饭,而她没有被邀请。


宴会上,就在克拉丽莎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时,关于塞普蒂默斯的传闻也传得沸沸扬扬,克拉丽莎与塞普蒂默斯并没有见过面。

可在听到闻塞普蒂默的死讯时,却莫名地感到了一丝亲切,似乎这是一种心灵上的感应,再加上她本身就是风湿病患者,对于生死有着极强的畏惧心理,内心的潜意识里有着一种想要去死的欲望。

她在想,在这个肮脏的世界里,死亡对她来说,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解脱。克拉莉丝丽莎觉得带着宝贵的东西而死是一种快乐,她觉得生活是一种无奈。


还有那恐怖感;父母把生命交给了你,要好好活到寿终正寝,要宁静地走完生命之路,而你却强烈地感到无能为力;在她心灵深处有着可怕的恐惧,”克拉莉莎说,而这就是克拉害怕死的原因。

塞普蒂默斯的自杀意识

伍尔夫的真实人生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童年时遭到同父同母兄弟的非礼,给她的童年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

母亲和妹妹的去世,让伍尔夫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家庭带给了她无穷无尽的知识,但同样的,死亡也带给了她无穷无尽的记忆,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她的心灵,让她彻底失去了自我。


在母亲去世后,她曾经想过从窗户跳下去,但后来,她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最后,她给自己的丈夫伦纳德写了一份遗嘱,然后,她就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投进了河流。

伍尔夫在其生活中曾数次尝试过自杀,其创作过程中难免会有一种“求死”的倾向,《达洛维夫人》中的“塞普蒂默斯”也是以“求生”的形式来完成自己的生命。

因此,伍尔夫正是“塞普蒂默斯”的“求生”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塞普蒂默斯”的形象。


在这本书里,塞普蒂默斯是一名老兵,经历过一场大战,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过往的记忆如同枷锁一般锁住了他的心灵,他经常会在梦里想起死去的同伴,然后他就失去了知觉。

他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畏惧,他在梦里见到了燃烧的火焰,他听见了房间里传来的声音,他在一棵大树上见到了一名年迈的妇人,他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疯子。

塞普蒂默斯看起来像是一个疯子,他说:“第一,所有的树都是活的,第二,没有罪恶。还有爱情,宇宙爱情。”


塞普蒂默斯是反抗主流制度的一个典范,而威廉·布雷德肖则是一位忠实的守护者,他的原则是强迫患者接受他的治疗。

对于一般的医师而言,塞普蒂默斯的病情并没有太大的问题,最多也就是“惊慌”或者“紧张”而已,然而威廉·布雷德肖却一口咬定塞普蒂默斯的病情非常严重。

并将其送往精神病院,唯恐塞普蒂默斯的疯言疯语传播开来,从而危及他所维护的“体制”,所以他要在萌芽期就把塞普蒂默斯的开明想法给掐灭掉。


塞普蒂默斯在威廉·布雷德肖的强烈要求下,想要用一种普通的方法去宣扬真相,而他也因此被逼到了绝境,用自己的生命做了一次抵抗。

塞普蒂默斯之所以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守护真相,是因为他看到了现实的真相,残酷的战争,毁灭的不仅仅是人类的身体。

还有人类的意志、信仰和理想,人类的生活充满了孤独、悲伤和痛苦,到处都是失业的人,到处都是贫困的妇女,到处都是孤儿和寡妇。


带着对人的厌恶,他心中有一种强烈的呐喊:“死!找死!一起去死好了!”在这冰冷的世界里,只有死亡才能与之对抗。

彼得对死亡的困惑

彼得并非这本书的主角,却在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彼得像塞普蒂默斯那样,带著警惕和认真地看待自己,也就是他的心智。

在这本书中,彼得是达洛维太太的第一个恋人,从达洛维太太的侧影中可以看出,彼得在去看望达洛维太太时,神情十分激动,双手颤抖,“他掏出一只大折叠刀,并将它展开了一部分。”


接着,他们俩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回想着过去的日子,彼得觉得命运捉弄他,心中充满了一种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悲哀。

他们的团聚对彼得来说是一种新的打击,他感觉到了洛维太太内心的冰冷,从这种冰冷中,他看到了生活的寂寞和对死亡的迷茫,所以他才会带着一种“冰冷和寂寞”的神色离去。

当他来到大街上的时候,“大本钟”正在为他的生命鸣叫,他向时间发起了抗议,他回忆着自己的一生,回忆着自己曾经是一个失败的人。


在落叶的沙沙声中,他情不自禁地沿着街道向前走去,他看见了那些穿着军装的孩子,他跟随着他们的脚步,觉得他们都像是被规则束缚住了的行尸走肉。

有一次,他跟随着一个美丽的女孩穿过了特拉法加广场,这使他从幻想中解脱了出来,并认识到了这次“调情”是虚构的。

然后,他的流浪就停止了,他做了一个噩梦,变成了一个孤独的旅行者,当他从睡梦中惊醒时,他喃喃地说:“灵魂死了”,一个人活着,就像一具没有灵魂的尸体,而彼得就像是一个没有根基的流浪汉,没有目标。


终于,在达洛维太太举办的舞会上,他听说了塞普蒂默斯去世的消息,他心想:“那是独处才有的权力;独自一人时,可以随心所欲地行动。在没有人看到的情况下,我可以尽情的哭泣。”

彼得是个很容易激动的人,他是个很容易激动的人,他很少能专心地听别人说话,也很少能专心听别人说话,他对自己的处境感到莫名其妙,他对自己的生死感到莫名其妙。

最后,他看着克拉莉亚丽莎走向死亡的那一幕,依旧呆呆地坐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惊喜?石岩若有所思。


我怎么会有这种异乎寻常的兴奋呢?”这时,塞普蒂默斯之死引起了皮特对人生新开端的反思和对人生意义的反思。

结语

综观伍尔夫的人生历程,她对生命不同于一般人的感受,使其创作具有一种特殊的生命观念,而这种观念正是《达洛维夫人》所完美地反映和阐释的。

在这个冰冷无情的社会里,克拉丽莎被生活弄得一团糟,塞普蒂默斯在战后也被逼得走投无路,沉溺在对逝去的同伴的追忆之中,而伍尔夫的亲身经历,则为塞普蒂默斯描绘出了他在这个世界上最真实的感觉。


综上所述,彼得像一具行尸走肉般徘徊于街头,他思考着死后的生机,在人们看来,塞普蒂默斯的死既是对现世的一种解放,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超脱,以一种自杀的方式来维护生存的真谛。

参考文献:

[1]颜祥林《死亡美学》

[2](英)弗吉尼亚·吴尔芙《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雅各布之屋》王家湘译

[3]陈四光,金艳,郭斯萍《西方死亡态度研究综述》

[4]朱华《心灵的自我救赎一弗吉尼亚·伍尔芙《达洛维夫人》主要人物内心世界解析》

举报/反馈

陌上说史

5.6万获赞 5725粉丝
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