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广袤的南极洲海域,有种不起眼的小生物——南极磷虾,它们以绝对的数量优势,控制着这一片深蓝色的海洋。

这种只有几厘米长的小生物,具有极高的营养和经济价值,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对象。多年来, 为争夺这一宝贵资源,国际社会围绕南极展开了激烈的博弈。

中国作为后来者,靠科技实力和战略布局,在南极磷虾资源开发中逐渐成为最大的“黑马”。

南极小萤火虫发光开荤宴

铺天盖地的红云铺展在大西洋的深蓝海面上,有时还随着海流而轻轻起舞。可这不是云,而是群居的南极磷虾,每年11月的南极洋就是它们的盛宴现场。

南极磷虾个头很小,长4.5-6厘米,最大的也只有9厘米,重约2克,和小虾米差不多。它们身上有一对小小的发光器官,隔2-3秒就能发出黄绿色的亮光,像微型手电筒。

这些自带“手电”的小家伙们白天也很活跃,但真正忙碌的时候还是在夜晚。当漆黑一片的海面上点起成千上万盏小小的绿色萤火虫时,那光芒绚丽的景象令人难以置信。

小萤火虫们此时此刻正忙着开荤宴,目标锁定的是南极洋里遍布的浮游植物,尤其喜欢吃硅藻。偶尔也会补充一些小型浮游动物。

粉红色的小萤火虫云团可以长达公里,每个云团里的萤火虫密度高达每立方米1-3万只。它们一边吃,一边被缓缓推着游走。

白天的时候,小萤火虫们会躲在200米深的海底下休息。入夜后浮出水面觅食时,也要面临来自天敌的威胁,比如鲸鱼、海豹、企鹅等,正是发光器官发挥作用的时候。

但是小萤火虫的发光究竟是为了什么目的,至今没有确切的答案。有人猜测发光可以掩盖它们的踪迹,也有人认为是为了交配或者聚集。

南极磷虾的生命周期大约6年,每年1-3月份是它们的产卵期。一次可以产6-10万枚卵,卵会沉入2000-3000米的深海。孵化后,小磷虾会游向浅海,100米时长成幼虾,2-3年时达到性成熟。

如今,这个长约5厘米、重2克的小生命,正在成为各国争相开发的新兴战略资源。全球范围内,传统渔业资源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而需求却在增长。

相比鱼类,南极磷虾的蛋白质含量更高,脂肪更低,是“游动的蛋白质”。南极洋里蕴含500-1000亿吨南极磷虾,被称之为人类未来的蛋白质仓库。

挪威、日本、中国等国相继加入争夺行列,利用先进装备大举捕捞。挪威一年能捕10-20万吨,中国也紧随其后。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小小的南极磷虾有望成为改善蛋白质缺乏问题的关键。

除了被当作食物开发利用,南极磷虾还有很多其他价值。

南极磷虾的甲壳可以提取出甲壳素,是增强人体免疫力的良好营养品。虾青素和磷虾油也可以大量获取,用于药品和保健品的生产。

此外,南极磷虾对环境变化敏感,可以作为重要的气候变化指标。专家研究发现,当海水变酸时,南极磷虾可以通过调节体液酸碱度来适应。所以它们的状况也反映了海洋酸化问题的严重性。

遗憾的是,日益增长的捕捞量也给南极磷虾生存造成隐忧。科学家估算全球每年可以捕捞300-500万吨南极磷虾,而现在的年均捕捞量已超过100万吨。过度捕捞很可能导致这一生态系统失衡。

如何在利用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未来的路还很长。让我们携手守护这片碧蓝,也守护生活其中的每一种生命。它们都值得被珍视。

夺虾之战:南极的磷虾资源激发了世界强国的争夺

南极的磷虾资源之丰富,堪称地球上最后的蛋白质宝库。各国为争夺这一战略资源,已经展开了没有硝烟的战争。

开启这场争夺战的,是前苏联。1972年,苏联科学家意识到南极磷虾的重要性,组织技术人员对磷虾进行调查。他们发现南极磷虾储量高达数十亿吨,是一个巨大的战略资源库。

1977年,苏联开始商业捕捞,起步较慢,当年产量只有10万吨。但5年时间,苏联的捕捞量就暴涨至50万吨,占全球的80%。可以说,苏联开启了工业化捕捞磷虾的先河。

苏联解体后,依赖海洋资源的日本迅速崛起,填补了苏联留下的空位。尽管起步较晚,但日本借助技术进步,磷虾产量激增。到1993年,日本的年产量达到接近6万吨,基本垄断了全球市场。

新世纪以来,北欧国家挪威凭借技术创新,生产出新型高效捕捞设备,一举超越日本。此后10多年间,挪威稳居第一,其年产量达到10-20万吨,几乎占全球总量的一半。

起初中国捕捞量很小,但发展极为迅速。通过不断增加捕捞船队,中国磷虾产量在短短几年内就突破10万吨大关,成为世界第二。业内分析认为,中国有潜力在不久的将来超越挪威,成为“夺虾战争”的最大赢家。

南极磷虾资源对每个国家意义重大。相比陆地资源,海洋资源具有更强的战略意义和持续性。各国为争夺这一宝贵资源已经展开激烈竞争,并将长期存在。

中国虽起步较晚,但通过努力已经跻身世界前列。未来中国将继续发力,以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大的产能,争取早日成为这个领域的世界第一。

中国,磷虾捕捞的最大“黑马”

2013年中国正式加入南极磷虾捕捞行业,当时的捕捞量仅3.19万吨,有一艘捕捞船。短短几年时间,到了2016年中国的捕捞量已经达到了6.6万吨,捕捞船增加到5艘。

为进一步提高捕捞效率,中国在2019年研制了首艘专业级南极磷虾捕捞船“深蓝号”。

“深蓝号”全长120米,宽21.6米,最大载重5000吨,装备有世界领先的连续吸泵系统、全自动生产线,可在-25°C、0.8米厚冰层环境下正常工作,大大提升了中国的磷虾捕捞能力。

“深蓝号”投入使用后,中国的年均捕捞量稳定在10万吨以上,仅次于挪威的16万吨,跃居全球第二。中国正在研制的更大吨位的“南极号”也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在南极磷虾捕捞行业的发展。

南极磷虾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被称为“人类最后的蛋白质资源库”。中国拥有14亿人口,南极磷虾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同时,南极磷虾数量巨大、繁殖速度快,中国的大量捕捞也不会造成资源枯竭。

尽管如此,考虑到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全球渔业组织将南极磷虾的年度捕捞限制在62.5万吨。中国也必须遵守相关规定,在保证自身粮食安全的同时兼顾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国仅用十年时间就在南极磷虾捕捞领域取得长足进步,有望成为这个“海上金矿”的最大受益者。但中国必须以负责任的态度进行资源开发利用,不能过度捕捞,要兼顾生态环境保护,才能实现南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蛋白食品的需求也在增长。南极磷虾提供了可持续的蛋白质资源来源,对缓解中国的粮食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南极资源的开发,提出要“合理利用南极资源,维护南极环境”。为此,中国在南极建立了多个科考站点,开展磷虾等生物资源的调研工作。

中国科学家通过长期观测发现,南极磷虾资源非常丰富,具有极强的自我更新能力,适度开发不会对其种群造成损害。

与此同时,中国加入了《南极条约体系》,承诺遵守南极资源开发的各项规定。中国坚持科学捕捞、生态利用的原则,不会过度开发南极资源。中国的南极捕捞船队都装备有先进设备,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南极脆弱的生态环境。

中国在南极活动中也注意维护各国的合法权益。中国与美国、俄罗斯等南极利益国进行各种层面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南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国愿意与各方一道,在南极这个“全人类共同家园”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结语

南极磷虾资源开发利用对当地生态环境可能带来一定影响,但只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科学制定开发计划,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应该能和谐共处。

然而,气候变化导致的南极海冰融化是否会破坏这脆弱的生态平衡?南极的未来存续能否依靠人类的自觉与守护?这都需要我们继续探索与思考。#百家新收益#
举报/反馈

梦笙说奇闻

3.9万获赞 2457粉丝
带你领略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