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州名人——朱之俊

汾阳是一座有着2600多年置县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名人辈出,灿若繁星,朱之俊就是其中闪亮的一颗。位于汾阳市、被称为“全国砖结构第一高塔”的文峰塔,就是由朱之俊发起建设的。本文带领您认识一下这位给汾阳人民留下丰厚文化遗产的名人。

朱之俊生平

朱之俊(1596—1671),山西省汾阳市大向善村人,字擢(zhuó)秀,号沧起,又号羼(chàn)摄居士,生于明万历年间,卒于清康熙年间。朱之俊曾任明清两代国子监司业,他少年得志,但仕途却非常曲折,曾两次出仕,两次归山。  

明天启元年(1621),朱之俊中举,天启二年会试,殿试赐同进士出身,二十三岁入翰林院供职,不久迁国子监司业。明崇祯元年(1628),充会试分校,后转翰林院侍讲。崇祯四年(1632),思宗发落魏忠贤奸党,朱之俊受牵连,被罢官归故里。  

甲申(1644)二月初二日,李自成义军攻陷汾州府。义军请他出仕,朱逃避于介休绵山。

清顺治二年(1645)四月,朝廷下诏任用前朝才子,朱之俊被迫任职秘书院侍讲,兼修国史副总裁。同年八月,受命完成顺天乡试会考后,朱之俊感到仕途艰险,前程莫测,于十月辞官,退归林泉,回到故里。

顺治六年(1649),大同总兵姜壤举兵反清,部将王显名占领汾州府城,姜壤写信请朱之俊入城协助,朱之俊经绵山逃避到武乡女婿家中没有应召。之后,朱之俊一直在汾阳,多着力于捐资筹建道观寺院,学道信佛。他曾兴建“峪园”,整修了先辈在峪道河金庄村附近所遗的“解脱园”,又筑“楼山园”于芦家庄,起“汇清园”于张家堡。他经常与傅山、王觉斯等憩息其间,寄情于山水林泉之中,以诗文唱和自娱。清初之时,朱之俊又将明庆成王府改建为汾州府文庙。

文峰塔

传承文脉 振兴文运

为了让汾州府多出人才,朱之俊利用自己的威望和号召力,倡议并亲自主持构建了汾阳文化建筑,包括在文湖建起如墨海行船的巨笔文峰塔,在老爷山建起象征官帽的玄天上帝庙,或许正是这样的精心谋划,才使汾阳成为文人辈出、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朱之俊与文峰塔

在朱之俊的整体文化建筑构建中,文峰塔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汾阳昂首云天的标志性建筑。文峰塔位于汾阳市城区以东2公里的建昌村,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峰塔建于康熙年间,由朱之俊倡议集资而建。塔高13层,每层中有12生肖塑像,现已毁。民国13年一次地震中第13层东北角毁坏。1998年汾阳市人民政府组织维修,社会各界捐资,于2000年12月竣工。该塔塔高84.93米,是全国砖结构第一高塔。

据康熙《志·寺观》载:“狮子庵在城东5里魏家碱场,庵后有文峰塔。顺治间,朱沧起(朱之俊号沧起,是建塔的发起人)曰:“汾西山耸直,而异地(东南方)无文峰塔以应之,为缺憾事”。两痒(府学、县学)士子具牒学宪楼公,公克日举事鸠工,阅数岁而告竣。因子玄山人(张子玄,风水先生)谓:“地面生金,天九成之,四九得十三之数,乃合西方(佛家)塔之图说也。”朱之俊相信“风水”之说,认为汾阳县境西高而东南低,不利文脉,出于期望家乡日后多出人才,建塔补救。这里虽有迷信的成分,但文峰塔建成后,汾阳当地确实出过许多进士、举人,还有冀贡泉、冀朝鼎、冀朝铸、马烽、田桂兰等诸多名驰遐迩的杰出文化名人都从这文峰塔下的建昌村里走出去。尤其是冀朝铸,1991年就出任了联合国的副秘书长,还曾担任过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翻译官。他的老家冀家大院就在离文峰塔不到1000米的建昌村的冀家。历史的巧合,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汾阳当地自古重文之风,如此看来,朱之俊当年“多出人才”的建塔期望,确实是如愿以偿了。

今天,在集汾阳市森林公园、城市公园、湿地公园为一体的汾阳市文湖文化园中,神州第一古砖塔——文峰塔依然巍峨耸立,诉述着千年沧桑。每逢节假日,人们扶老携幼,都喜欢来到文峰塔下观古塔、赏湖景,享受美好的时光。

朱之俊与石盘山(老爷山)

石盘山与文峰塔遥遥相望,位于汾阳市城西8公里,背倚吕梁山,眺望汾孝平原,每年的四月初八是老爷山的传统庙会,曾是中外驰名的道教圣地,高处海拨1066m。

石盘山最早建有一座关老爷庙而得名,又名老爷山,香火颇盛。明崇祯十四年(1641),当时因李自成、张献忠义军战乱,汾阳人南谒湖北武当山受阻。其年,湖北武当山道士何一贯辗转来汾,拜谒郡中贤达、进士并精通风水学说的朱之俊,商定在石盘山建造一座规模宽宏大的“三清阁”,即后称的玄天上帝庙宇群。当时,朱之俊已淡出官场,却钟情于文化,在汾州大地上仍有着巨大的威望和号召力,在朱公首捐和亲自主持下,邀请了诸多社会名流参与,并征得府县官员支持。工程于当年开始动工,到清康熙二年(1663)一座巍峨秀丽、宏伟壮观、令人肃穆向往的玄天上帝庙宇群全部竣工。占山长520米,宽120米,总面积62400平方米,合94.6庙,历时22年,耗资达6万余金,约折今币三至五千万元之多,是当时华北最大的道教庙宇群。传说每年冬至时,汾阳文峰塔的影子正好落在石盘山玄天上帝庙的山门上,所以石盘山也叫笔架山。可惜石盘山上的玄天上帝庙已毁,无法考证这个说法。

昌盛文脉 用心良苦

朱之俊用心之良苦显著地体现在他的“风水”整体构架中,文峰塔为笔,文湖为砚,石盘山为笔架,希望以此来昌盛汾阳的文脉。

除了文峰塔、玄天上帝庙两座遥相呼应的文化建筑,朱之俊还主持在冯家庄架设引“马刨神泉”之水的攀龙桥以疏通文脉,清初还将明庆成王府改建成文庙来振兴文运,如此匠心独用,足见其对昌盛汾州文脉的良苦用心。

朱之俊与绵山

朱之俊与绵山的传说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相传朱之俊当年上绵山朝拜介公,行至莲花峰,有麒麟、凤凰降于石上,又隐约见两位僧人从天而降。朱之俊遂隐身观之。只听两老者互相谈禅。从谈话中得知他们是鸟可大师和法融大师(法融大师,是禅宗牛头派的创始人。)。朱之俊上前参拜,一僧言之:“在此听文殊菩萨讲经。”朱之俊见山顶莲花上端坐着一位身着绫纱的仙人正俯视大地。再定睛一看,那仙人已飘然而去,而莲花却永远留在这里,形成了莲花峰。朱之俊回去后不久,便官至国子监司业。朱之俊认为这是与佛有缘,便在此塑像;并题写《抱腹岩》、《说法台》等诗留传于世。

朱之俊与傅山

傅山画像

朱之俊生于1596年,长傅山十一岁。他学识渊博,文采飞扬,且自负孤峻,愤世嫉俗,又是明朝遗老,壮年辞官,不愿仕清。这些人格特征与傅山有相通之处二人便成为彼此仰慕惺惺相惜的至交。傅山常居住在朱之俊的汾阳家中,二人或追忆前朝,互吐心迹,或饮酒品茗,唱和诗文,或筑庙礼佛,广积善缘。有《赠傅青主》:“云客不惯城市步,要入千峰万峰住。啸声散作满林风,鹤语时堕青山路。乘兴偶来汾山侧,挈壶怀剌人争识。一见开襟胜所闻,樽前顿长青松色。星冠鹤氅何岁始,云经离乱才尔尔。书著一部晋春秋,诗记三年新甲子。满腔肝胆不尽吐,霜夕哦成月卓午。儿问题诗赠阿谁,太原高士傅青主。”傅山曾为朱之俊所作《汾阳八景》诗书写条幅,为朱之俊所撰《西顶新建玄天上帝庙碑记》执笔豪书,二人文墨双绝,珠联璧合。

朱之俊所留文集

朱之俊的诗文集有《砚卢诗》、《峪园近草》、《排青楼诗草》、《碑版文集》、《归田尺牍》,全部收集在《朱沧起先生诗文集》中,民国二十年汾阳公立图书馆曾铅印刊发。

《朱沧起先生诗文集》收藏在《清代诗文集汇编》

官场上的是非斗争都已随风而去,但朱之俊对汾阳文化古建的整体谋划却留了下来。这些建筑像一本本教科书,提升和教化了这座城市的文明和教养,传承着汾州文脉,激励着一代代汾州儿女励精图治、昂扬向上。现在,这些文化古建更成为了对外宣传汾阳、弘扬汾州府悠久历史文化的名片。承载着历史的积淀,传承着朱之俊先生的期望,它们屹立在哪里,默然、坚守,伴随着这座生生不息的城市!

作者:王恭建

举报/反馈

王恭建

3.7万获赞 3660粉丝
王恭建,历史学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