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 33型150毫米步兵炮是二战时期德军步兵团中最具威力的武器。相比于当时各国普遍装备的不大于75毫米口径的步兵炮,sIG 33拥有150毫米的超大口径。它可以发射重达38公斤的榴弹,有效摧毁阻碍步兵前进的目标。但是其远超普通步兵炮的重量,也给作战机动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对发展步兵炮这类武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步兵炮是一种由步兵分队而非专业炮兵操作的火炮,主要用于为步兵提供近距火力支援,摧毁敌人的机枪阵地和防御工事。为了能跟的上步兵前进的步伐,有效地支援步兵进攻,步兵炮在保持威力的同时,需要尽量控制重量,因此重量要比传统的野战炮轻得多。
尽管《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研发步兵炮,但德国仍然秘密研制了两种步兵炮,即75毫米le.GebIG 18和本文所介绍的150毫米sIG 33。这两种火炮都装备在德军步兵团的步兵炮连,通常每个步兵炮连配备4门75毫米le.GebIG 18和两门150毫米sIG 33。与其他同口径的野战炮相比,这两种火炮的重量都轻得多。为了控制体重,它们都采用了短身管,所以射程也相对较近。不过步兵炮执行的任务通常是近距离火力支援,并不需要太大的射程。
sIG 33型150毫米步兵炮的战斗全重为1800千克,其11倍口径的身管可以将38千克的炮弹发射到4700米的射程。与步兵师直属炮兵团的150毫米sFH型榴弹炮(战斗全重5512千克,最大射程13公里)相比,它的重量轻了很多,射程也相应减少。然而,炮弹的威力并不逊色。sIG 33的早期生产型采用了木质轮胎,使用马匹进行牵引。后来改为了钢制车轮,并安装了实心橡胶轮胎和空气制动系统,从而可以使用机动车牵引。不过由于没有安装充气轮胎和悬挂系统,炮车的牵引速度通常不能超过20公里每小时,因此很多时候仍继续使用马匹牵引。
作为执行近距离支援任务的步兵炮,已经相对很轻sIG 33的还是太重了。为了牵引一门火炮,通常需要三名驭手驾驭6匹重型挽马共同使力。在1930年代末,德军曾经考虑将制造火炮的部分材料更换为铝,以减轻整体重量,但这种尝试仅减轻了150公斤。随着战争的开始,铝作为重要的军事资源需要优先供给空军使用,sIG 33又恢复原本的设计。
由于德军实在无法忍受sIG 33的重量,于是便想方设法的把它搬到各种已经过时的坦克底盘上。第一个产品是一号野牛式自行火炮,改装方法相当的简单粗暴,设计人员直接拆除了一号坦克所有的上层设备。将整门sIG 33连同炮架和车轮一起搬到了坦克上,然后再给火炮的正面和侧面安装上装甲钢板。改装后的野牛式自行火炮战斗全重8.5吨,采用100匹马力的水冷迈巴赫 NL 38 Tr 发动机提供动力,最大公路速度可达35公里每小时。由于火炮是整体安装在坦克底盘上,必要时甚至可以将其拆下来单独使用。野牛式自行火炮共生产了38辆。
野牛式自行火炮
在一号自行火炮投入生产的同时,设计师开始考虑采用更大的二号坦克底盘进行改装。一号坦克的底盘对于sIG 33步兵炮来说实在太小,安装火炮后整个战车显得过高、由于装甲也很薄,战场生存能力较差。此外因为空间有限,炮车只能携带三发炮弹。
为了更好地容纳火炮,设计师将二号坦克的底盘加宽加长,并增加了一对负重轮,改装后整车尺寸扩大至长5.48米、宽2.60米(原尺寸为长4.81米、宽2.28米)。二号自行火炮的战斗全重为11.2吨,发动机功率150马力,最大公路速度为40公里每小时。它没有炮塔,火炮直接安装在车体上,正面装甲厚度30毫米,顶部为敞开式结构。改为横向安装的发动机为战斗舱节省出了额外的空间,但由于火炮及弹药的尺寸还是较大,它能携带的炮弹数量也只有10发。二号自行火炮一共只生产了12辆,全部供给了隆美尔的北非军团。
改装数量最多的是安装在Panzer 38(t)坦克底盘上的蟋蟀式自行火炮。这种改装方式有两种不同型号,H型和K型。H型与二号自行火炮的改装方式类似,也是将火炮直接安装在车体上,共生产了210辆。K型则将38(t)坦克的发动机重新安装到车体中部,从而在车体后部腾出更大的空间以布置火炮战斗舱。K型共生产了179辆,此外还有102辆专门用于运输炮弹的弹药车,也是用38(t)的底盘改装的。
sIG 33 型150毫米步兵炮性能参数:
战斗全重:1,800公斤
长度:4.42米,宽度2.06米
口径:149.1mm,
身管长:1.65 m ,11倍口径
炮口初速:470米每秒
俯仰角:-4° 到 +75°,
左右射界:11.5°,
射速:每分钟2-3发,
榴弹最大射程:47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