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董元奔(江苏宿迁)
看古书,常常有某人腰挂三尺长剑之说。在电视剧中,古人腰上挂的也大多是三尺长剑,很少有挂二尺宝剑的。我想,这可能是现代的电视剧导演搞错了,——古人身配的所谓“三尺长剑”,换算成今天的长度,也就是二尺左右。
宝剑作为战斗工具始于夏商,那时是用铜或青铜铸造,铜也罢,青铜也罢,其质地相对较软,因而剑一般都不能太长。南朝梁代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记载:“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岁次铸一剑,长三尺,铭曰‘照胆’,古文篆书。”商朝和西周的一尺合今天16.95厘米,三尺也就是五十厘米多一点。夏朝的开国君主启有一把宝剑,《古今刀剑录》中说:“夏禹子帝启在位十年,庚戍八年铸一铜剑,长三尺九寸,后藏之秦塑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三尺九寸,差不多是今天的二尺左右。当然,夏朝时候开始使用天然的红铜,至于夏初是否使用铜了,还值得商榷。
进入春秋后期特别是战国时期,铁开始使用,宝剑的质地硬起来,宝剑作为战斗工具也就可以长一些了。史传汉高祖以“赤霄剑”斩蛇起义抗秦,《古今刀剑录》说刘邦“以始皇三十四年,于南山得一铁剑,长三尺,铭曰‘赤霄’,大篆书。”东周和秦时一尺约合今23.1厘米,三尺铁剑就是70厘米。早一点的像秦昭王所用的镇岳尚方剑,长五尺,合今天一米以上,才真正是三尺长剑,这可能是史载最早的所谓三尺长剑了。
宝剑除了在战场上使用,在商周时期它还是礼仪的一部分,而且只有贵族才可以佩剑,所谓“礼不下庶人”。根据周制,不同等级的贵族,佩戴的宝剑长度和重量也是不同的。《周礼》记载,天子的佩剑最长,可达五尺九寸,所谓九五之尊,五尺九寸差不多有今天的一米多一点。百官的佩剑超过三尺低于五尺五;士阶层的佩剑分为三尺、二尺五寸和二尺三个级别。从出土的孔子画像看,孔子佩戴的宝剑长约九十厘米,那是因为孔子做过鲁国相国。
汉武帝以后,宝剑不再作为战场上的主要兵器,在董仲舒儒家教条的规范下,宝剑更多的作为身份象征而被贵族和各级官僚以至于平民所佩戴,礼仪的意味进一步加强了。因黄老之学盛行,人们又把佩剑与五行之说相联系,硬是附会出佩剑的玄妙含义来。《春秋繁露》曰:“剑之在左,青龙之象也。刀之在右,白虎之象也。”从发掘的大量汉代墓穴来看,绝大多数宝剑都佩戴在墓主人的左侧。汉代,佩剑已成为时尚,以至于《后汉书·舆服志》描述道:“自天子以至百官,无不佩剑”,“公卿以下至县三百石长导从,置门下五吏,贼曹督曹功曹,无不佩剑”。孔子虽然是儒学大师,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个练武之人,孔子所规定的儒家弟子的必修课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和数,“六艺”中,武的方面竟然有两项。孔子既然如此,汉代那些妄称孔门弟子的儒者哪敢不佩剑呢?汉代文人佩剑是为了彰显文可安邦武可定国的儒家观念。
那么,汉代以后人们的佩剑有多长呢?
曹操有一把宝剑,《古今刀剑录》:“魏武帝曹操,以建安二年,于幽谷得一剑,长三尺六寸,上有金字,铭曰‘孟德’,王常服之。”三国时的一尺即今天24.1厘米,三尺六,也即今天的85厘米左右,曹操没有做过皇帝,所以他不敢佩戴一米长的宝剑。曹丕做过皇帝,曹丕《典论》:“选兹良金,命彼国工,精而炼之,至于百辟,以为三剑:一曰飞景,二曰流彩,三曰华铤。俱长四尺二寸,重一斤十有五两,淬以清漳,励以,饰以文玉,表以通犀。”四尺二寸,就是一米有余,应该是当时的长剑了,堪比西周时天子的佩剑。据说,康熙的宝剑也是一米左右,符合周天子的规矩。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杨修所佩戴的宝剑一尺七寸,也就是四十厘米,像杨修这样的普通官僚只能佩戴短剑。
从近几十年的出土文物来看,现存最早的铁剑是湖南杨家山出土的春秋铁剑,剑通体长38.4厘米,此外,河南辉县出土的剑身上刻有“攻吾王夫差自作其之用”字样的吴王夫差佩剑通体长59.1厘米,安徽南陵县出土的古代宝剑通体长50厘米,湖北荆门市陵岗发掘的东周至东汉的文物中,最长的宝剑通体长56.2厘米,等等。这进一步说明,在古代,除了君主佩戴的宝剑可以长约一米,一般的宝剑也就五、六十厘米,可见,电视剧中的古人动辄就佩戴一米左右的长剑,是不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