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开元之末,王昌龄为友人辛渐饯别,赋诗一首,名曰《芙蓉楼送辛渐》。
此诗一出,千古流传,其中“一片冰心在玉壶”四字,更成为后人赞美清高纯洁的典范。
然而,这四字究竟何意?世人多有疑惑。有学者以为,此句出自南朝鲍照《代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之借鉴。
鲍照此诗是为了表达自己才高而不得志,清白而不受重用的不平之情。故以“玉壶冰”喻其情操纯洁无瑕。
若要明了王昌龄诗中“冰心”与“玉壶”的含义,不妨先参详鲍照原诗。原文如下: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
人情贱恩旧,世义逐衰兴。毫发一为瑕,丘山不可胜。
食苗实硕鼠,点白信苍蝇。凫鹄远成美,薪刍前见凌。
申黜褒女进,班去赵姬升。周王日沦惑,汉帝益嗟称。
心赏犹难恃,貌恭岂易凭。古来共如此,非君独抚膺。
鲍照此诗是仿卓文君《白头吟》而作,其意是自怨自艾,悲叹世态炎凉。诗首便以“直如朱丝绳”比其正直之性,“清如玉壶冰”比其清白之心。
此处之“冰”,非自然界之冰也,乃古代贵族家庭用以消暑的冰块也。此种冰块需用玉制器皿盛装,故其干净无杂质,透明无遮掩。
鲍照谓其心如此清白透明,不存私欲杂念,并且任人一览无余。然而王昌龄诗中的“冰心”与“玉壶”,与鲍诗有所不同。
王昌龄原诗是一首送别之作,在他四十有余岁时所作。当时他因事业受挫,在江宁任职。《河岳英灵集》载:“晚节不矜细行,谤议沸腾”。可见他晚年颇有风波。或许他借此诗自证其清高无染也未可知。
中国古诗之妙,在于文字游戏之精巧。同样的字词,在不同的位置顺序中排列组合,便会产生不同的意味效果。
更何况王昌龄此诗是在鲍照原句的基础上进行删减变化而成的新句。
王昌龄诗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与鲍诗中的“清如壶中冰”,从语法结构上看,其表达的重点完全不同。
后者是说,(我)清白无瑕的心,就像是放在玉壶里的冰一样;而前者是说,(我)那一片冰冷清白的心,“现在”就在“玉壶”里。
显然,鲍照原句强调的是自己的“冰心”,而王昌龄诗中强调的是装着他“冰心”的那个“玉壶”。
所以,要想理解这首诗的真意,就必须先弄清楚“玉壶”到底是什么。那么,“玉壶”又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按照原文直译,就会发现,不知道“玉壶”的含义,就无法理解王昌龄在说什么。
原诗是讲他在一个寒雨连江的夜晚,为友人辛渐送行。辛渐要去洛阳,那里是王昌龄的故乡,还有他许多亲友。自从他被贬到江宁,已经七八年未见。亲友们见到辛渐后,必然会问及他的近况。
王昌龄不想让亲友担心,便告诉辛渐:如果他们问起我,你就这样回答。
于是他在送别时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容易理解,可以解释为他被贬后心如冰凉,或者说他仍然保持着清白透明的品格。但是为什么要说“冰心”在“玉壶”呢?
如果像解读鲍照原句一样,把“玉壶”也解释为象征纯洁、清白的东西,那么就显得重复累赘了。
远在洛阳的亲友们,想知道你过得好不好,你却回答说:我的心是纯洁清白的,这不是答非所问吗?
古代诗词中关于“玉壶”的几种象征意义,发现它可能指以下几种东西:“玉壶”有时指“酒壶”,如李白《赠李商隐》中的“花繁倒玉壶”;有时指“花灯”,如辛弃疾《青玉案》中“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有时指天上的“明月”。
还有些诗中的“玉壶”指“痰盂”,或者隐居之所等等。我们把这些可能性都带入王昌龄的诗中试试看,看哪一个最合适。
比如说,“一片冰心在花灯”,这显然不对。“一片冰心在痰盂”,更是荒谬。所以只有把“玉壶”理解为“酒壶”、“明月”或者“隐居之所”,才比较合理。
如果“玉壶”是指“酒壶”,那么诗句就可以理解为:如果洛阳的亲友问起我,你就告诉他们,我现在心凉如冰,只能借酒消愁。
古代人认为人的思想感情与理智,是人生的两个玉壶。有时我们需要借酒浇愁,有时我们需要借月寄情。王昌龄的诗句,既是他对友人的嘱托,也是他对自己的安慰。
他的冰心,或许在酒壶里,或许在明月下,或许在隐居处,但始终不改其清高纯洁的本色。
写走心的文字,以37℃文字为生,用有温度的文字,过有温度有风度的生活,余生漫长,惟愿云淡风轻。点个关注,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