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用眼睛看问题,而我希望你是那用脑的极少数,欢迎来到彦说。

这种现象的起因可以追溯到经济大萧条时期,也就是1929年至1939年这十年间,这是20世纪最为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

许多牛奶生产者宁愿将牛奶倒掉,也不愿意将其送给穷人。

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乳制品产量严重过剩,大量牛奶滞销。于是很多70后和80后一想起倒牛奶,就自动脑补出一张图片:

农场主为了保证利润,脑满肠肥的美国资本家,将一桶又一桶的鲜奶倒入密西西比河,岸边却站着因为经济危机挨饿的美国穷人。

这个现象仿佛是一种奇怪的悖论,让人难以理解。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时,会发现其中有一定的逻辑。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牛奶生产者的处境非常艰难。他们面临着市场需求下降、价格下跌、购买力下降等多重压力。为了维持生计,他们不得不采取一些极端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将牛奶送给穷人可能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策。

首先,穷人可能没有能力购买其他物品,从而导致牛奶滞销。其次,牛奶生产者可能会因为送给穷人而导致其他人的不满,甚至会面临一些道德上的指责。最后,牛奶生产者可能担心送给穷人的牛奶会被浪费掉,而倒掉则是更为“负责任”的做法。当然,这并不是为这种做法辩护,而是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这个现象。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一些不寻常的措施。这种现象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需要理智地思考,寻找最为合适的解决方案。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经济危机导致的。当时,整体供需失衡,成本高昂,分配制度不完善。在市场需求大幅下降的同时,牛奶供应量相对过剩。这使得牛奶价格急剧下跌,甚至低于生产成本。因此,牛奶生产者面临亏损的压力,不得不寻求减少供应的方法。倒掉牛奶是一种减少供应的手段,虽然看似浪费,但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市场价格,避免更大的经济损失。此外,这种特殊时期的心理因素,导致许多牛奶生产者陷入困境,甚至无法维持生计。面对自己的困境,他们可能更加关注如何保住自己的生产和经营,而不是去关心社会的贫困问题。这种心理因素也导致他们宁愿倒掉牛奶,也不愿意将其送给穷人。

这种大萧条的大环境下,任何人都无法避免,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这个事件映射的当时的整体环境造成的结果,并不是单一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曾经懵懂的我,初见此类问题也曾迷茫。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认识到这类问题实乃生活之不可或缺。让我们一起来剖析一下其中的道理。

感悟一:

免费的东西往往让人产生依赖,失去劳动的动力。更有甚者,一些不诚实的人会将免费领取的牛奶以低价转卖给其他消费者,这种行为打破了市场规律,导致了牛奶供过于求的现象。同时,低价的牛奶势必会影响牛奶后期的正常销售,这不仅对商家不利,也对消费者造成了损失。

感悟二:

如果穷人免费领取牛奶,并且喝了出现问题,资本家依然需要为此负责。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资本家与穷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情境中,资本家是牛奶的提供者,而穷人是领取者。尽管这种关系是无偿的,但资本家仍然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在社会中,穷人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生活必需品。如果穷人免费领取牛奶并且喝了出现问题,对于资本家来说是得不偿失。

大家怎么看?关注彦说,深入分析。

//

说明:

文丨彦说原创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

举报/反馈

彦说

2.7万获赞 3898粉丝
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
执行董事,北京易行道企业管理咨询中心(有限合伙),财经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