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更迭,山雄海阔,丁字湾浪潮澎湃。

山东半岛南端,黄海之滨,“双碳”智谷落成于此。坐拥北纬37度黄金原生海岸,规划450平方公里地域、1800平方公里海域,公路、铁路穿山跨海,海港、空港商达五洲。
2022年7月20日,海阳市丁字湾智能制造产业园内,一声开工号响,拉开了海阳丁字湾“双碳”智谷开工建设的序幕,掀开了海阳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全省县域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第一、发出全省第一度核电、全省第一度海上风电、实现全国第一次核能“零碳”供暖。
核、风、光、氢要素富集,“四个第一”践行双碳。短短一年,丁字湾“双碳”智谷凭借独特的资源禀赋,勇担国际绿色低碳开放合作先行区时代使命,创树全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01
向蓝海进军
风电新能源产业蓬勃兴起

黄海北岸,一条绿色制造产业走廊绵延千里,一片蔚蓝零碳海岸将享誉国际。

乘风破浪,挺进苍茫大海。一架架巨型“风车”神奇般转出清洁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

2021年12月16日13时58分,国家电投半岛南3号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这意味着,山东首批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半岛南3号、南4号海上风电全容量并网投产,年发电量16.21亿千瓦时,可有效替代标煤48.6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6.4万吨。从此,驶向“深蓝”的海上风电产业在全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如朝阳般蓬勃兴起。

200万千瓦海上风电驭风而行,250万千瓦渔光互补向阳而生,380万千瓦海上光伏向海图强。“首个海上风场落户、首台风电机组下线、首度海上风电发出”,率先实现山东省海上风电“零的突破”。

“总投资65亿元的半岛南5号9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正加速开展前期工作,未来还将积极开发建设总规模2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场。风电装备制造产业正快速膨胀,远景主机已累计在海阳生产183台;中集来福士已形成桩基、塔筒、升压站全系列生产能力;引进中电建二级子公司——中电建海洋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补齐了海上运维施工短板。”海阳市清洁能源中心副主任刁好波说,园区内建成省内首个半岛南海上风电产业园,集聚风电项目15个,为丁字湾绿色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抢抓新能源蓬勃发展的重大机遇,把打造“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城市”作为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的“强引擎”,近年来,海阳利用得天独厚的海域风能资源,加速隆起风电新能源产业板块。如今,一系列重大风电项目的相继落户,为海阳发展风电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勾勒出海上风电产业融合发展的崭新未来。

02
向“零碳”拓路

千亿级涉核产业集群强势崛起
一小时泵出万余吨热水,一个供暖季减排165万吨二氧化碳。
盛夏八月,3.0版本“暖核一号”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三期工程900兆瓦,总供热面积预期会达到3000万平方米,远期会达到一亿平方米。今年9月底之前全线完工,为乳山达到供热分配的能力。”从核能供暖启动至今,海发水务集团董事、副总经理辛张波一直参与其中,他见证了国内核能综合开发利用的每一步飞跃。

2019年海阳先行先试,投运“暖核一号”一期31.5MW核能供热工程,实现了我国核能供热零的突破,供热面积覆盖周边70万平方米。2021年11月9日,二期202.5兆瓦投入运营,供热面积接近500万平方米,海阳城区全域核能供热模式启动,海阳彻底告别燃煤取暖的历史,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今年2月14日,海阳至乳山核能供暖项目拉开建设帷幕,标志着国内首个跨区域核能供暖项目正式启动,即将投运的三期工程能满足约100万人口的取暖需求,供暖区域可达烟台、威海、青岛等地。

从2019年到2023年,五年时间,核能综合利用全面起势,世界首例水热同传同送工程在这里实现;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在这里启幕;山东首个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在这里落户,17家涉核企业链式拓展,千亿级产业集群强势崛起,海阳为我国核能创新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作出了新示范。

“海阳市拥有县级市最大的核电群,全省首座已投运的核电一期工程1、2号机组年发电约200亿千瓦时。我们目前正加快推进总装机容量为250万千瓦的二期核电3、4号机组工程建设,届时,海阳核电将有四台百万千瓦级机组运行,年发电量约400亿度,可满足山东省一半以上人口的居民生活用电。”在海阳市委书记刘海彬看来,丁字湾区绿能充沛,低碳发展空间广阔。山东核电、中核山东双核联动;4种堆型、17台机组聚势赋能,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发电1500亿度、绿电直供158亿度、工业蒸汽1080万吨。每年可节约原煤约17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200万吨,减排相当于种植880平方公里的阔叶林。

03
向绿色转型
新兴增量产业高质量发展

绿水青山间,红瓦屋顶上,一片片晶硅板正“借光生金”。

分布式推进陆上光伏,集中式推进渔光互补,耦合式推进核光同场,丁字湾“双碳”智谷蓄力迎接光伏市场爆发期,海陆光能开发全面崛起,光伏产业新高地迅速隆起。

“已建成新宝新能源、鑫顺2个陆上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6万千瓦,年发电量0.79亿度,减排二氧化碳5.46万吨;正加快开发43.5万千瓦的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据刁好波介绍,总投资200亿元的半岛南27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当前正在加快建设,预计2025年全容量并网发电。国电投海阳核电“核能+光伏”工程机容量1009千瓦,年发电量约126万千瓦时,通过“就地逆变、集中并网”,每年节省标煤414吨,减排二氧化碳1260吨。
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先机,丁字湾氢储能产业也实现破题布局。
总投资5亿元的中石化氢能安全装备项目土建工程已结束,进入设备安装调试、工程验收阶段;全面推动总投资20亿元的海阳氢醇一体化项目开展论证工作,着力打造省内首个集绿电制氢制醇于一体的绿电转化产业基地;加快推动建设绿电制氢加氢综合能源站,聚力打造氢能应用绿色工程示范区。
以核聚产、做强集群。今年,海阳市放大核能供汽优势,国电投采用一期工程机组蒸汽作为热源,与总投资21.8亿元的同邦新材料一期项目达成供汽协议,预计年底开始供汽,开启解决企业用汽需求、降低综合能耗的双赢模式。
未来,国电投、中核集团两大涉核央企,将持续为海阳市内企业供应有价格竞争力的高品质绿电及工业蒸汽。绿电及工业蒸汽将用于制氢储氢、工业供热、核能供暖、海水淡化、新材料高端制造等领域。
海水淡化、核能制氢列入省级发展战略;同邦、富利、福莱、中膜、中基等新材料项目加速集聚,省内首个绿能转化基地应势而成。从风光发电到大规模绿氢制备,氢能产业在这里率先突破;磷酸铁锂、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新型储能蓄势待发;零碳园区、零碳电厂、零碳乡村等样板工程逐步呈现。
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模式高效开发清洁能源、以核能综合利用、绿电转化和电氢替代等模式实现重点领域的化石能源替代、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等供电模式,坚持创新发展和对外开放,丁字湾“双碳”智谷规划充分考虑产城融合,引导存量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绿色新兴增量产业高质量发展,聚力构建“2+4”现代工业体系。清洁能源产业园、零碳湾、起步区等特色园区也提上日程,围绕加快绿电和蒸汽转化应用开展先行先试,力争打造全省首个“绿电生产样板区”、国家首个“零碳”产业示范区、胶东经济圈融合发展先行区、中日韩清洁能源合作先导区。
04
向未来进发

清洁能源产业聚链成群
面朝黄海要未来、绿色转型作典范。海阳市清洁能源产业优势独具,拥有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来自海阳市清洁能源产业服务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海阳市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达到477万千瓦,占山东省6.12%,占烟台市43.12%。其中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分别达到250万千瓦、193万千瓦(陆上82.94万千瓦,海上110.32万千瓦)、30万千瓦、4万千瓦。2022年发电245亿千瓦时,约占全省清洁能源发电的20%,实现年产值133亿元。预计到2025年,清洁能源发电装机总量突破700万千瓦,到2032年,突破3000万千瓦。

东、中、西“三足鼎立”,三大片区各放异彩。丁字湾“双碳”智谷全部建成后,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将达3000万千瓦,年可发电1700亿度、核能工业蒸汽1080万吨、海水淡化处理能力30万吨/日、核能供热面积约2亿平方米,带动核电、海上风电、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实现新增产值近千亿元。

清洁能源产业聚链成群、强势崛起。国家双碳战略、航天强国战略、山东省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烟台市“一谷、一区、一岛”等多重战略叠加;核、风、光、氢、储等多种绿能汇集;要素保障、制度创新、开放合作全方位先行先试,聚力打造“黄海北岸绿色制造产业走廊”和“国际零碳海岸”。

潮涌丁字湾,低碳向未来。“双碳”智谷正汇集零碳智慧,践行双碳战略,一幅精彩的绿色画卷徐徐展开。
举报/反馈

海阳融媒

33.6万获赞 1.4万粉丝
海阳市本地信息服务、热点追踪、关注民生。
海阳市广播电视台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