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更迭,山雄海阔,丁字湾浪潮澎湃。
黄海北岸,一条绿色制造产业走廊绵延千里,一片蔚蓝零碳海岸将享誉国际。
乘风破浪,挺进苍茫大海。一架架巨型“风车”神奇般转出清洁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
2021年12月16日13时58分,国家电投半岛南3号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这意味着,山东首批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半岛南3号、南4号海上风电全容量并网投产,年发电量16.21亿千瓦时,可有效替代标煤48.6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6.4万吨。从此,驶向“深蓝”的海上风电产业在全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如朝阳般蓬勃兴起。
200万千瓦海上风电驭风而行,250万千瓦渔光互补向阳而生,380万千瓦海上光伏向海图强。“首个海上风场落户、首台风电机组下线、首度海上风电发出”,率先实现山东省海上风电“零的突破”。
“总投资65亿元的半岛南5号9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正加速开展前期工作,未来还将积极开发建设总规模2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场。风电装备制造产业正快速膨胀,远景主机已累计在海阳生产183台;中集来福士已形成桩基、塔筒、升压站全系列生产能力;引进中电建二级子公司——中电建海洋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补齐了海上运维施工短板。”海阳市清洁能源中心副主任刁好波说,园区内建成省内首个半岛南海上风电产业园,集聚风电项目15个,为丁字湾绿色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抢抓新能源蓬勃发展的重大机遇,把打造“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城市”作为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的“强引擎”,近年来,海阳利用得天独厚的海域风能资源,加速隆起风电新能源产业板块。如今,一系列重大风电项目的相继落户,为海阳发展风电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勾勒出海上风电产业融合发展的崭新未来。
2019年,海阳先行先试,投运“暖核一号”一期31.5MW核能供热工程,实现了我国核能供热零的突破,供热面积覆盖周边70万平方米。2021年11月9日,二期202.5兆瓦投入运营,供热面积接近500万平方米,海阳城区全域核能供热模式启动,海阳彻底告别燃煤取暖的历史,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今年2月14日,海阳至乳山核能供暖项目拉开建设帷幕,标志着国内首个跨区域核能供暖项目正式启动,即将投运的三期工程能满足约100万人口的取暖需求,供暖区域可达烟台、威海、青岛等地。
从2019年到2023年,五年时间,核能综合利用全面起势,世界首例水热同传同送工程在这里实现;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在这里启幕;山东首个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在这里落户,17家涉核企业链式拓展,千亿级产业集群强势崛起,海阳为我国核能创新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作出了新示范。
“海阳市拥有县级市最大的核电群,全省首座已投运的核电一期工程1、2号机组年发电约200亿千瓦时。我们目前正加快推进总装机容量为250万千瓦的二期核电3、4号机组工程建设,届时,海阳核电将有四台百万千瓦级机组运行,年发电量约400亿度,可满足山东省一半以上人口的居民生活用电。”在海阳市委书记刘海彬看来,丁字湾区绿能充沛,低碳发展空间广阔。山东核电、中核山东双核联动;4种堆型、17台机组聚势赋能,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发电1500亿度、绿电直供158亿度、工业蒸汽1080万吨。每年可节约原煤约17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200万吨,减排相当于种植880平方公里的阔叶林。
分布式推进陆上光伏,集中式推进渔光互补,耦合式推进核光同场,丁字湾“双碳”智谷蓄力迎接光伏市场爆发期,海陆光能开发全面崛起,光伏产业新高地迅速隆起。
来自海阳市清洁能源产业服务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海阳市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达到477万千瓦,占山东省6.12%,占烟台市43.12%。其中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分别达到250万千瓦、193万千瓦(陆上82.94万千瓦,海上110.32万千瓦)、30万千瓦、4万千瓦。2022年发电245亿千瓦时,约占全省清洁能源发电的20%,实现年产值133亿元。预计到2025年,清洁能源发电装机总量突破700万千瓦,到2032年,突破3000万千瓦。
清洁能源产业聚链成群、强势崛起。国家双碳战略、航天强国战略、山东省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烟台市“一谷、一区、一岛”等多重战略叠加;核、风、光、氢、储等多种绿能汇集;要素保障、制度创新、开放合作全方位先行先试,聚力打造“黄海北岸绿色制造产业走廊”和“国际零碳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