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成书于西汉,就其性质来说,《礼记》诸篇是《礼》的记文,故被称为《礼记》。《礼》即传世文献《仪礼》,又称为《礼经》,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其中所记多为先秦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徐渊 整理
《礼》至迟在西汉初年已经成书。西汉除今文《礼》十七篇以外,还有古文《礼》五十六篇。西汉时代治礼最有名的是一对叔侄:戴德与戴圣,叔叔人称大戴,侄子人称小戴。戴德选编的礼学读本后世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的礼学读本后世称为《小戴礼记》,《小戴礼记》即是今天大家熟知的《礼记》四十九篇。东汉末年,郑玄受业于马融,为《周官》六篇、《古经》十七篇(即《仪礼》十七篇)、小戴《礼记》三种礼书作注。郑玄将小戴《礼记》诸本相互参校,并为之注,形成今日所见的郑玄《礼记注》的面貌。
东汉以至于三国时期,郑玄之学大盛,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统计曹魏所立十九博士,除《公羊》《穀梁》《论语》三经外,其余七经《易》《书》《毛诗》《周官》《仪礼》《礼记》《孝经》皆以郑学为宗。《礼记》首次与其他诸经共立于学官,郑玄作注功不可没。隋代统一中国后,经学也从南北分立的局面重归统一。隋代继承南北朝时期的学术传统,《三礼》学仍以郑学为宗。
《后汉书·郑玄传》给予郑玄很高的评价,称其“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隋书·经籍志》说郑《注》问世之后,“唯郑《注》立于国学,其余并多散亡,又无师说”。自从郑玄注《三礼》之后,小戴《礼记》便与《周礼》《仪礼》鼎足而三,成为礼学的重要经典,郑玄注也由此成为了历代《礼记》注释本中最权威的注本。
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著名经学大家。曾入太学受业今文《易》和公羊学,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并从马融学古文经。聚徒讲学,弟子多至千人。因遭党锢之祸,遂潜心著述,遍注群经,另著有《天文七政论》《鲁礼禘祫义》《六艺论》等。
徐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同济大学经学研究院副院长、同济大学古代文学与语言学研究所副所长。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中心特聘研究员(外聘)。上海儒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员。著有《两周秦汉礼典相关出土文献考疑》《〈仪礼·丧服〉服叙变除图释》,整理古籍杜预《春秋释例》、郑玄《礼记注》等,参与点校《春秋公羊礼疏(外五种)》(获华东地区古籍整理二等奖)。执行主编《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春秋学研究》(第一辑)。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类项目多项。

《曲禮》曰:毋不敬,[一]儼若思,[二]安定辭。[三]安民哉![四][三]審言語也。《易》曰:“言語者,君子之樞機。”[四]此上三句,可以安民。説《曲禮》者,美之云耳。[一]狎,習也,近也,謂附而近之,習其所行也。《月令》曰:“雖有貴戚近習。”[一]謂己有蓄積,見貧窮者,則當能散以賙救之,若宋£樂氏。[二]謂己今安此之安,圖後有害,則當能遷。晉 舅犯與姜氏醉重耳而行〔一〕,近之。臨財毋苟得,[一]臨難毋苟免。[二]很毋求勝,分毋求多。[三][三]爲傷平也。很,鬩也,謂爭訟也。《詩》云:“兄弟鬩於牆。”[一]質,成也。彼己俱疑,而己成言之,終不然,則傷知。[二]直,正也。己若不疑,則當稱師友而正之,謙也。
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选目以《四部丛刊》所收汉魏古注为基础,辅以其他宋元善本,期望为读者呈现一套全面的古籍注释佳本,无论是专业读者还是大众读者,都能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