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到李训、郑注发动的甘露之变之前,有必要交代一下,宋申锡谋除宦官的冤案。

宋申锡字庆臣。少时家境孤贫,有文学之才。进士及第后,多次被节度使府聘用。穆宗长庆初年,任监察御史。

长庆二年(822年),提升为起居舍人。敬宗宝历二年(826年),改任礼部员外郎,不久,任翰林侍讲学士。

在长庆、宝历之际,社会风气败坏,朋党大兴,宋申锡在朝廷为官,清慎廉洁,不参与党争。

文宗即位后,宋申锡任户部郎中,知制诰。大和二年(828年),正式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复为翰林学士。

1、唐文宗第一次谋除宦官

唐文宗忧虑宦官的权势过于强盛,自宪宗元和至敬宗宝历年间屡次发生宫禁之祸。

这时,杀害唐宪宗、唐敬宗的凶手仍有在文宗左右侍从。

神策军中尉王守澄尤其专横跋扈,招权纳贿,文宗无法驾驭。

但是,唐文宗不甘心受制于家奴,总想物色一个合适的大臣,与之商议诛除宦官的大计。宋申锡当时在内廷,文宗观察他是一个忠厚的人,可以委以大任。

一次,文宗秘密地召见宋申锡,对他谈及宦官专权的问题,宋申锡认为应当逐渐翦除宦官的势力。文宗认为宋申锡性情深沉宽厚,忠正谨慎,可以信任依靠,于是,令他与外廷大臣密谋诛除宦官,并答应任命他为宰相,宋申锡顿首向唐文宗表示感谢。

大和四年(830年),唐文宗提拔宋申锡为尚书右丞。七月,癸未(十一日),任命宋申锡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文宗和宰相宋申锡密谋诛除宦官,宋申锡推荐吏部侍郎王璠为京兆尹,并把文宗打算诛除宦官的意图透露给他。

王璠竟然将文宗的意图泄露给郑注,郑注转告王守澄。王守澄得此密报,急忙与郑注商议对策。郑注想出一计,先发制人,令神策军都虞侯豆卢著诬告宋申锡阴谋拥立漳王李凑。

漳王李凑是文宗的弟弟,德才兼备,很有声望。

大和五年(831年)二月,戊戌(二十九日),王守澄把豆卢著诬告宋申锡阴谋拥立漳王李凑的信交给文宗。

信中说,十六宅宫市典晏敬则,朱训与宋申锡亲吏王师文同谋不轨。

朱训对王师文说:

“圣上多病,太子年幼,若立兄弟。依次应是漳王。”

为了事先结托,王师文送给朱训白银五铤,绢八百匹;晏敬则从十六宅宫拿出漳王的吴绫汗衫一件,熟线绫一匹,以报答宋申锡。

这完全是由郑注策划、编造,由豆卢著出面诬告宋申锡的不实之词。但是,唐文宗却信以为真,大为恼怒,当时命令王守澄立即查讯此事。

2、宋申锡冤案

王守澄随即要派二百个骑兵去靖恭里屠杀宋申锡全家。

飞龙使马存亮,虽然也是宦官,倒有些天良,他一再劝阻王守澄说:

“宰相宋申锡罪状还不明显,马上就加以杀戮,岂不要引起众怒!这样,京城肯定要大乱,如何应付?最好还是召集其他几位宰相一起商议这件事。”

王守澄无言以对,这才作罢。

这一天,正值宰相休假,文宗派宦官召集全体宰相到中书省东门。

宰相到齐后,宦官说:“皇上召集宰相的名单上没有宋申锡。”

宋申锡这才明白自己被人诬告得罪,于是,眼望延英殿,手执笏板叩头后回到家中。

宰相李宗闵、牛僧孺、路隋等进入延英殿后,文宗拿出王守澄的奏折让宰相看。

宰相们大吃一惊,面面相觑,很久才说:

“此事非同小可,请陛下确实查明,方可给宋申锡定罪。”

文宗命令王守澄派人逮捕豆卢著所诬告的管理十六宅官员晏敬则、朱训及宋申锡的亲信侍从王师文等人,押到宫中由宦官审讯。

王师文得知消息后逃跑。

三月,庚子(初二),宋申锡被革除宰相职务,担任太子右庶子,从宰相到文武百官,几乎没有人敢上书为宋申锡申辩,只有京兆尹崔琯、大理卿王正雅接连上书,请求将宫中审询的结果交付御史台复核。

于是,宦官对此案的审理才稍微放缓。晏敬则等人承认豆卢著所诬告的全是事实,并声称确是宋申锡派王师文向漳王李凑转达他的意向,将要拥立漳王李凑为皇帝。

这是晏敬则等人被抓到神策军监狱后,经过多次严刑逼供,屈打成招的结果。

3、冤案的善后

审讯结束后,壬寅(初四),唐文宗召集太子太师,太子太保以下官员,以及御史台、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大理寺的官员当面询问审讯的情况。

快到中午时,左常侍崔玄亮、给事中李固言、谏议大夫王质、补阙卢钧、舒元褒、蒋系、裴休、韦温等人再次请求在延英殿面见文宗,乞请将此案交付御史台复审。

唐文宗说:“此事我已经和朝廷大臣们商议过了,不要再多言!”

于是,多次让这些谏官退出,崔玄亮等人坚决不退。

崔玄亮一边给皇上磕头,一边哭泣着说:

“孟子说过,众人都说可杀,尚不可以杀;卿大夫都说可杀,尚不可以杀;天下所有的人都说可杀,然后还要再进行调查,才可以依法惩处。现在是至圣的朝代,杀掉一个普通的百姓,还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何况无辜杀掉一个宰相呢!臣为陛下珍惜天下之法,的确不是为宋申锡辩护。”

文宗的怒气逐渐缓解,说:“我再和宰相们商量商量。”

唐文宗再次召集宰相来延英殿。

宰相牛僧孺说:

“作臣下的地位再高也不过是宰相,现在,宋申锡已经官至宰相。假如他真地想拥立漳王而谋反,那么,他又能得到什么呢?我认为宋申锡决不会傻到这种地步!”

牛僧孺不谈宋申锡一案的具体事实,而以人之情理、行为动机委婉地劝说文宗,使文宗有所醒悟,并且使王守澄、郑注等诬告者闻之丧胆。

郑注担心此案交付外廷复审会揭穿他们的阴谋,于是,劝王守澄见好就收,奏请文宗尽快结案,只将主要案犯贬黜,以免引起大乱子。

癸卯(初五),唐文宗贬漳王李凑为巢县公,贬宋申锡为开州司马。

晏敬则等近百人因宋申锡一案牵连而被判处死刑或被流放。

飞龙使马存亮明知宋申锡被冤枉,而自己又无法为他申辩,同时憎恨王守澄等人的专横跋扈,于是,他当天提出辞职,以示抗议。

4、唐文宗第一次谋除宦官为何失败?

唐文宗不甘心受制于家奴,遂与心腹之臣宋申锡谋诛宦官,主观动机是积极的。

但是,自唐玄宗以来,宦官在朝廷中的势力逐渐膨胀,神策军中尉和枢密使掌握了朝廷的军政大权,手握重兵,口衔天宪,凌驾于皇帝之上,甚至可以生杀废立皇帝。

由于唐朝中后期宦官势力已经根深蒂固,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轻言翦除宦官,冒然采取行动,犹如以卵击石,没有不失败的。

唐文宗只以宋申锡正直、忠厚,很少与朝官交往,便骤然提拔他为宰相,交付他诛除宦官的非常大任。殊不知宋申锡的分析判断能力很一般,只是一个平庸之辈,绝非可图大事之才。

而宋申锡又不会用人,误以王璠为心腹,提拔他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并把文宗谋诛宦官的意图透露给他。

王璠在穆宗朝是李逢吉的党羽,此次宫拜京兆尹是由于宰相宋申锡的提拔,以后,他又倾心于李训、郑注,甘露之变被宦官所杀。

王璠完全是一个政治投机分子,反复无常的小人。当他得知唐文宗与宋申锡密谋诛除宦官的消息后,立即向郑注告密,致使王守澄、郑注事先有所准备,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诬告宋申锡与漳王李凑谋反。

结果,唐文宗与宋申锡谋除宦官的计划尚未付诸施行,就遭到失败。

唐文宗用人不当,宋申锡知人不明,王守澄、郑注指使豆卢著恶人先告状,导致这场谋诛宦官的计划流产。

宋申锡一介儒生,仅凭唐文宗的密旨,手无一兵一卒,冒然就欲诛除宦官,必败无疑。王璠知其必败而见风转舵,实属意料之中的事情,不足为奇。

遗憾的是唐文宗既然想要诛除宦官,而又轻信宦官的诬告,实在是太愚昧无知了,可悲可叹!如果不是由于马存亮、崔玄亮等人犯颜谏诤和宰相牛僧孺的婉言相劝,漳王李凑和宰相宋申锡很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5、漫漫平反路

当初,宋申锡虽然被诬告得罪,但他问心无愧,神态自若不以为意,从中书省回到家中,止于外厅,穿上素服,等候皇上的处置。

他的妻子走出来对他说:

“公为宰相,人臣位极于此,为什么还要辜负天子而谋反呢?”

申锡说:

“我从一个书生,得到皇帝的恩典,被提拔为宰相,不能锄去奸人乱党,反而被人罗织罪名陷害,夫人,你看我难道是谋反的人吗?”

说完以后,夫妻抱头痛哭。

宋申锡自从到内廷任职,直到做宰相,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洁身自好,尤以公正廉洁为已任,四方贿赂之物,一无所受。得罪后,被有关部门审查,多获其四方受领所还贿赂之状,朝廷内外的人都为之叹息。

大和七年(833年)七月,宋申锡病死于开州。

文宗下诏说:申锡虽不能周慎,自抵宪章,闻其亡殁遐荒,良用悲恻。宜许其归葬乡里,以示宽恩。

大和八年(834年),夏季,唐文宗因为久旱不雨,下诏征求祈雨的方法。

司门员外郎李中敏上表认为:

“现在连年大旱,并非陛下的品德不高尚,而是由于前宰相宋申锡被贬的案件太冤枉,郑注的行为奸邪不轨。因此,现在求雨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处死郑注为宋申锡平反昭雪。”

李中敏的奏章被留在宫中,没有得到答复。因此,李中敏以身体有病为借口,辞职回到东都洛阳。

大和九年(835年)正月,巢县公李凑去世,朝廷追赠他为齐王。

开成元年(836年)九月,丁丑(十一日),宰相李石上言文宗,认为前宰相宋申锡忠厚正直,被奸臣诬陷,贬逐死于荒远的边地,至今未蒙平反昭雪。

文宗听后低头无语,沉默了很久,心里非常难过,泪流满面,说:

“这件事我很早就知道宋申锡受到冤枉。当时奸臣逼迫我,我从国家利益的大局出发,连自己的亲兄弟李凑几乎都保护不了,何况宋申锡呢!

最后,也就仅仅保全他的性命而已。当时,不仅宦官诬陷宋申锡,外廷百官也有人帮助宦官。这个冤案都是由于朕不贤明所造成的,假如宋申锡遇到汉昭帝,肯定不会如此冤枉而死!”

郑覃、李固言也一同称宋申锡冤枉,文宗感到十分痛心,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

庚辰(十四日),唐文宗下诏恢复宋申锡所有的官职和爵位,任命他的儿子为成固县尉。

开成三年(838年)正月,丁卯(初八),唐文宗可怜漳王李凑被诬陷,至死未得以平反昭雪,追赠已故齐王李凑为怀懿太子。

6、唐文宗二次谋除宦官的计划

当宋申锡被贬官后,宦官更加骄横凶暴。唐文宗虽然表面上不露声色,但内心已愤怒得不能容忍。

李训、郑注既然深受文宗的宠爱信任,揣摸了解文宗的心思。

于是,李训利用进宫给文宗讲解经典的机会,曾多次用敏感的言辞,试探打动文宗的心意,暗示文宗应下决心诛除宦官之事。

文宗看出李训反应敏捷,才能干练,能言善辩,认为可以和他商议诛除宦官。

同时,又因李训和郑注都是大宦官王守澄推荐的,估计和他俩商议大事,不会引起宦官的猜疑,于是,诚恳地把自己的意图秘密地告诉了二人。

文宗还担心宦官猜忌,让李训为《周易》注疏五条经义,颁示群臣,有能与李训解释不同的人,给予奖赏。文宗这样做只不过是掩人耳目,让朝廷的人认为文宗以老师、朋友的名分对待李训。

李训、郑注因此以诛除宦官为己任,二人相互依赖,昼夜商议对策,所提出的任何建议,文宗无不采纳。声势喧赫,震动天下。

郑注经常留在宫中,有时休假在家,也是宾客盈门,他接受别人的贿赂财物堆积如山。外人只知道李训和郑注依靠宦官的权势擅自作威作福,却万万没有料到他们竟跟皇帝进行密谋诛除宦官。

7、诛杀权宦王守澄

李训、郑注为文宗拟定治国平天下的大计:第一步先铲除宦官,其次出兵收复西部河、湟失地,最后扫荡河北的割据藩镇。经营的方法及实施步骤,经探讨分析都有具体方略。

文宗十分欣赏,对二人的宠爱和倚重,一天比一天增加。

宦官集团也并非铁板一块,他们内部也为争权夺利而勾心斗角。唐文宗与李训、郑注正好抓住宦官的这一弱点,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以毒攻毒,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当初文宗被推上皇帝的宝座,右领军将军、身为宦官的循州兴宁县人仇士良曾经出力有功,可是,受到王守澄的压制,二人从此结怨。

这时,李训、郑注替文宗设计,提拔仇士良以便分割王守澄的权力。大和九年(835年)五月,乙丑(二十一日),唐文宗任命仇士良为左神策军护军中尉,王守澄大不高兴。

左神策军护军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在宫中当权,与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王守澄因争权夺利,发生冲突。

李训和郑注乘机劝文宗贬杨承和为剑南西川监军,韦元素为淮南监军,王践言为河东监军。八月,丙申(二十三日),唐文宗下诏斥责剑南西川监军杨承和当年曾祖护宋申锡的罪行,而淮南监军韦元素、河东监军王践言和前宰相李宗闵、李德裕在朝廷内外相互勾结,接受他们的贿赂。

因此,都应加重处罚:

杨承和流放驩州,韦元素流放象州,王践言流放恩州命令西川、淮南和河东分别派人,给他们加上脚镣手铐,装入囚车,押送到监管地区。

不久,文宗又派宦官追踪而至,命杨承和、韦元素、王践言自杀。

前枢密使崔潭峻已死,命剖棺鞭尸。

当年唐宪宗突然死去,宫中侍从都传说是宦官陈弘志谋杀的。现在,陈弘志担任山南东道监军,李训建议文宗召陈弘志回京。

陈弘志走到陕西兰田县南青泥驿,九月,癸亥(二十一日),文宗派人携带刑杖,把陈弘志乱棍打死。

戊辰(二十六日),唐文宗任命右神策军护军中尉、行右卫上将军、知内侍省事王守澄为左、右神策军观军容使,兼十二卫统军。

这是李训、郑注为文宗筹划的策略:

表面上提拔王守澄担任荣誉性的最高级军职,以表示对他的尊崇,实际上却是把他架空,削夺了他的实权。

李训、郑注又秘密地向文宗建议,请求诛杀王守澄。

十月,辛已(初九),文宗派遣宦官李好古送一瓶毒酒到王守澄家,命王守澄服下自杀。

追赠王守澄为扬州大都督。他的弟弟王守涓时为徐州监军,召还京城,行至河南中牟县,被朝廷派人诛杀。

李训、郑注都是依靠王守澄的栽培提拔,才有今天高位,结果王守澄竟死在李训、郑注之手,所以,朝廷百官都为王守澄之死而拍手称快,同时对李训和郑注的阴险狡诈,忘恩负义,也至为痛恨。

这样,元和末年年谋害唐宪宗的叛逆宦官几乎被诛除干净。

唐文宗与李训、郑注密谋消灭了元和末年叛贼逆党,反对宦官的斗争取得了初步胜利。

为了进一步打击宦官势力,将宦官集团一网打尽,唐文宗与李训、郑注又密谋发动一场更大规模的诛除宦官的斗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

举报/反馈

小猴子说情感

1.9万获赞 2247粉丝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