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新时代平民奋斗天花板。

从中国最底层的农村,考入985名校武汉大学,成为金山话事人,30多岁账上趴着50多个亿资金,后来涉足投资领域,耐不住一颗创业的灵魂,中年创立的小米,跻身世界500强。

笔者有幸就职于小米手机市场部,曾为雷总策划一系列热搜事件,如雷军和苏炳添长得很像,小米平板5官微把密码忘了等,在小米手机市场部的工作经历,受益匪浅。

本期内容整理自雷军的新作《小米创业思考》,本文内容有限,无法全貌展现雷军的商业智慧,但可以供大家了解一二,建议有心人点击下方链接购入此书,深入学习。

说起小米,我们都不陌生,一个率先把智能手机价格打下来的国产品牌。

2010年四月六日,小米在北京中关村成立。2011年8月16日,小米发布了第一款手机,10月底正式上市,当年收入就超过了5亿元。

到了2012年,小米迎来了第一个完整财年,营业收入达到了100亿元。仅仅两年后,也就是2014年,小米的营收又达到了636亿元。那这是个什么概念?如果按照当时的汇率计算,这个数字相当于100亿美元。

在2017年,小米营收突破1000亿元,2019年突破2000亿元,成为了财富世界500强最年轻的企业。而2020年和2021年,小米连续三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排名持续提升,分别为第422位和第338位。

小米的成功被很多人称为小米模式。在小米刚成立不久,雷军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叫做站在台风口,猪都能飞上天。因此很多人就把小米的成功归因于小米把握住了互联网风口。

但雷军自己却认为这是外界对小米最大的误会,它本来的意思是强调创业者在进入新领域、寻找新机会的时候,要把自己当成猪一样,放低姿态,虚心学习,既要埋头苦干,也要把握时机,顺势而为。

这样在风口到来的时候,做好了准备的猪才能飞上天。那么,小米成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2020年是小米成立的十周年,当时雷军和同事们花了大约半年的时间对小米创业历程进行了深入思考与讨论,进行了一系列总结。今天我们要解读的内容是雷军自己对小米成功过程的思考,以及对这些思考进行改进完善的方法。

1

什么是小米方法论?

提到小米的成功,我们绕不开一个词叫互联网思维。雷军自己经常在各种场合说小米就是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方法改造传统产业,那什么又是互联网思维?

从1997年开始,雷军就一直试着把自己对互联网思维的思考进行总结,那这个总结先后有两版,第一版是三个词,分别叫做互联、全天候和快速。

那这里的互联就是要考虑如何整合上下游,如何整合更多的推广资源。前天后事说互联网是无时无刻不在运转的,所以必须确保任何时候业务都能够正常运行。那最后一个词,快速更是互联网的精髓,就是必须快速开发,快速推广,让业务快速成长,反应速度一定要比传统业务快10倍,这样才能有更大的发展机会。

这一版的思考是雷军在自己卖掉卓越网前后总结出来的,但他很快就发现,互联全天候、快速是基于狭义互联网的表征,其实还可以更深入的进行提炼。于是就有了更新一版的总结,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第二版,分别是专注、极致、口碑和快,而这就是小米方法论的核心。

首先是专注。从商业角度看,专注就是要把鸡蛋尽量放在一个篮子里。很多人都觉得这样有些不合理,因为这么做可能风险太大,但雷军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教训发现,这么做反而才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在任何时候,任何商业实体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只有将有限的资源投入足够聚焦的业务线中,才可能形成最大化的竞争力,拿出足够好的产品与服务。

那怎么落实这个专注?

首先,专注就意味着要有清晰的使命和愿景,这里的使命是企业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是企业努力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价值,而愿景是基于这样的使命,企业最终希望成为了样子。今天小米的使命叫做始终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愿景就是坚持和用户交朋友,做用户心中最酷的公司。

其次,想要专注,就一定要克服贪婪。资源是有限的,这时候你选择突破的切口越小,你的突破越有利。所以雷军认为,大到布局公司业务,小到定义一款产品,小米要做的就是一次只解决一个最迫切的需求。比如小米充电宝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获得大容量、质量可靠又便宜的充电宝,这样验证起来也非常简单,解决的问题要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

那接下来是极致。很多互联网创业者对极致这个词都有自己的理解,比如不惜代价投入,做到超乎想象等等。但雷军自己对极致的理解却是,要做到自己能力的极限,做到别人做不到的高度。

在雷军看来,极致首先是一种精神与意愿,表现在心智上,无限投入,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为了获得最出色的结果,就要用极致的主观能动性去探索、发现和总结,在自己专注的核心领域和方向上,从来不要差不多,要的是再努力一把。能不能更好,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始终更高标准,玩儿命更严要求。

举个例子来说,2014年7月,小米发布了小米手机4,第一次在手机产品中加入了不锈钢中框。中框就是手机结构的基本骨架,那当时大部分手机的中框材料都是塑料,有些高端手机会用铝合金。虽然不锈钢的结构强度、耐腐蚀程度以及质感都更好,但是没有手机厂商愿意用不锈钢。因为不锈钢的价格着实不便宜,而且加工工艺难度也提高了好几级。小米手机使用的这个不锈钢中框就要经过40道制成,193道工序,那加工过程长达32小时。

为了类似的这种尝试,小米付出了艰辛努力和巨大代价。但小米的工程师们不在意这些,他们为了提高用户1%的体验,宁愿付出100%。

小米方法论的第三个关键词叫做口碑。我们都知道,用户口碑是所有产品成功的关键因素,但好的口碑从哪来?

雷军的理解是,好产品不一定能带来口碑,便宜的产品不一定能带来口碑,又好又便宜的产品也不一定能带来口碑,那只有超过预期的产品才能带来口碑。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用户在购买产品或者服务的时候,都有一个相对于社会产品或服务价值平均表现的心理预估你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超过了用户预期,那用户才会觉得你的服务好。反过来说,如果一家企业在做产品营销的时候,把用户预期拔的太高了,实际上产品可能就差了那么一点点,那么这个产品也不会有什么好口碑。

那比如小米第一代手机刚发布的时候,当时小米准备的发票不够,结果一周卖了十几万台手机,没有发票,那就有网友投诉小米偷税漏税。后来小米为了能够使用机打发票,跟税务局协调了好几个月,拿到机打发票的时候,已经欠了用户十几万张发票。

后来小米准备了十几台税票打印机,连续打了两个星期,甚至还打坏了。打完这些发票后,小米用EMS快递给用户,还附赠了一张支线卡和贴膜作为礼物,用户收到后非常感动,这种超过了用户预期的服务,其实就会为小米带来口碑。

小米方法论的最后一个关键词是快,那这里说的快并不是指研发进展快、库存周转快或者是资金回笼快,而是公司在业务发展和面对用户反馈时,能不能快速地洞察、反应决策和改善。雷军认为这种快才是一家公司的底层核心素养和能力。那么雷军在小米内部是怎么落实这个快的能力的?

2019年,曾有人出面请雷军做一批超大尺寸的电视机,那雷军马上给相关负责人打了个电话,他发现公司在这方面的技术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而且价格也在客户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于是雷军马上正式立项,这个决策非常快,虽然这种超大电视带来的运输和安装成本会让这项业务在前期出现亏损,但雷军相信,伴随着销量提升,这个产品仍然有机会打平成本并实现盈利。

在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爆发,远程办公需求增长,那需要通过大屏幕进行电话会议的场景越来越多,于是小米的团队在此前工作的基础上加紧开发调试。在2020年3月24日,小米的超大电视上市,那此刻距离客户最早提出需求的时间不过5个月,而这个业务当年就打平了成本,甚至还有一点盈利。

专注、极致、口碑和快,这就是雷军思考并提出的一套小米方法论,它既是抽象的,概括的,也是普世的。在这套方法的指导下,小米在创业的12年里做出了很多具体的探索。

2

小米方法论如何进行实践?

那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小米的这套方法论该怎么落地实践。在小米方法论的指导下,雷军和他的同事们又总结出了四个关键词,分别是技术、用户、产品和效率。这四个关键词的集合就是小米过去、现在,及未来所能获得的所有成绩的来源。

我们先來說說技术。小米方法论在实践中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小米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如果用小米自己给出的完整定义,那就是小米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网络为核心的消费电子和智能制造公司,简单的说就是小米是一家科技公司,技术是公司的第一属性。

在过去很多人认为小米的手机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雷军在这本书里澄清了这一点,他说小米从一成立就拥有了当时业界堪称一流的技术能力,比如当时小米的手机硬件研发团队主要来自摩托罗拉,而软件团队则来自于微软、谷歌和金山这些业界一流的企业。

而在小米多次重大成长跃进的背后,技术研发也一直都是最为关键的驱动力。比如说小米第一代、第二代手机的巨大成功就是来自于对发烧性能旗舰的实现,而小米4的成功则来自于对不锈钢工艺的率先探索,到今天,小米已经建立起一个覆盖极广、跨度极大、深度极深的技术体系,在未来5年内,小米还打算在技术上投入超过上千亿的资金。

那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关键词:用户。雷军认为和用户交朋友是小米提出,也是小米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小米要做的事情就是把用户当成自己的好朋友,帮朋友解决问题。从小米刚开始成立的时候,小米就和用户一起做产品。

雷军自己在内部培训同事的时候就说过,把产品卖给朋友,怎么推荐合适呢?那答案是8个字:感动人心,价格厚道。这里说的感动人心就是说做产品要有超预期的体验,产品不行,价格再低也没有人喜欢。而价格厚道是说定价要有诚意,否则等到需要用户用钱包来投票的时候,他们是不会买单的。所以小米把用户当朋友,给用户极致的性价比,这不是一个竞争手段,而是商业修养,严格的自我要求,以此来表达对用户的诚意。

那第三个关键词是产品。小米一直提倡一切以产品为出发点,打造爆品模式。那什么是爆品?通俗一点讲,如果一个产品的产品力超群,具有一流口碑,最终实现海量长销,那这样的产品就是爆品。

雷军认为,打造爆品首先要有高效的工业化大生产能力,那其次是定价符合大众的消费能力,第三是有产品体验的创新。而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今天的中国企业完全具备这些基础条件,所以今天应该是爆品频出的时代,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产品,都值得用爆品模式再做一遍。

那如何打造爆品?雷军在书中总结说,企业首先要学会洞察未来,你打造的产品要有“明天”属性。就是给用户提供那些代表先进趋势的、令他们向往的全新体验,而这种体验是用户一旦用过就不想放手的。比如说以智能门锁、智能照明为代表的全屋智能系列产品,给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扫地机器人,那都是这类产品。

其次,要洞察用户的精确需求,只专注解决用户最迫切的需求,把这一个需求做透。比如小米做第一款扫地机器人时,就只专注扫得快、扫得干净这一条,那其他的功能如拖地等先放一边。

最后就是要使用大量独特的创新,为用户提供极致的体验,再利用效率更高的营销方法和销售渠道,把产品直接充分地展示给用户。

那我们要讲的最后一个关键词是效率。雷军在书中提出,效率才是小米模式的基石,也是外界大众理解小米模式的一把钥匙,而小米模式的起点就是要提高效率。

这就要从小米成立之前说起,在创办小米之前,雷军发现市场上很多商品的定价采用的都是定倍率模式。那什么叫定倍率?就是商品的价格在成本上乘以一个倍数,比如说一件衣服的成本是100元,那这个行业的定倍率是15,那么这个衣服的价格就是1500元。

这么高的定倍率,主要是因为当时商业世界的效率比较低,大量的中间环节损耗了巨大的成本,而这些消耗的部分在市场终端全部要由消费者来买单。于是在创立小米时,雷军就在想,如果能够有效降低商品的分摊研发成本,就能为用户提供价格又低,质量又好的产品。那乔布斯也说过,相比研发投入的数值,效率才是关键。

那问题来了,怎么提升效率?一种是强制压缩内部的费用,但是雷军认为这种模式的压缩空间有限,而且过度压缩费用未必有利于公司长期健康发展。雷军更倾向而且用得更多的另一种方法叫做模式优化,就是尽可能压缩商业流通领域的中间环节,同时少做事,用最聪明的人去简化流程。

在小米内部,小米模式选择的优化方式就是铁人三项模式,就是把设计精良、性能和品质出众的产品贴近硬件成本定价,然后通过自有或职工的高效新零售渠道直接交付给用户,然后持续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互联网服务。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有一个问题,硬件不挣钱,新零售渠道省下的也是中间环节成本,那小米靠什么挣钱?

雷军开玩笑说,就是靠小米给用户提供的各种增值服务,比如应用分发、游戏阅读、云服务等等,用户使用了互联网服务,就相当于给小米支付一点儿小费,这会让小米能够保持良好的经营和利润的持续增长。

事实上,这笔小费已经让小米过的挺不错了,互联网变现业务提供了小米绝大多数的利润,并且还在持续健康地增长,2021年小米的互联网收入已经达到282亿元。

雷军在这本书的前言中写道,商业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让商业实现最大化的现实意义呢?那答案就是效率,它能给最多的人带来最大化的美好幸福感。而小米自创立至今12年只干了一件事,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方法改造传统制造业实践,丰富互联网加制造,推动商业、社会等效率革命,以实现最大化的用户利益和社会经济运转效率。

举报/反馈

涨涨大叔

842获赞 155粉丝
毕业于985重点大学,曾任小米手机高级营销策划经理、上市国企媒体总监,为你解读政策、经济和商业逻辑,分享好书,提升认知。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