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三伏天非常长,长达40天。三伏天是指每年夏季的一段时间,是我国一年中气温最高、最潮湿、最闷热的时期。在刚刚过去的8月19日,是今年三伏天的最后一天,宣告着今年最热的一段时间结束了。
在刚刚结束的40天三伏天里,我国多地遭遇了高温、暴雨、强对流等一系列激烈天气的袭击。比如7月中旬,我国多个地区出现了高温天气,其中,我国西北新疆的三堡乡站记录到了52.2度的极端高温,这创下了该站点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度,这也是三堡乡升至51.7度,这是我国气象系统首次正式记录到52度以上的极端高温!此外新疆的艾丁湖也在7月中旬出现了升格为国家站后的首次50度。
在这个夏天里,我国的大陆高压和副热带高压都很强,导致了一些不同寻常的高温现象——截至8月20日全国省会级城市高温日数排行中福州以44天领跑,石家庄海口位居二三位。在这当中,北京和石家庄无疑是最奇怪的那个,北京站的34天高温已经接近同期的重庆水平,石家庄更是大举来到了第二,这两站都大幅打破高温日数纪录。对比起来,去年8月下旬高温日数已经逼近50天的长江中下游今年高温强度明显减弱。这一现象显示出,今年北方部分地区的高温相当异常,是由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的持续影响所导致的。
中央气象台权威预报指出,尽管今年的三伏天时间较长,但在三伏天结束后,我国的高温将进入一段减弱期——在中期天气预报中,中央气象台表示,8月下旬中东部无明显高温天气。这也让不少网友觉得奇怪:怎么三伏天结束高温就告一段落了,是不是全球变暖减弱了?
其实这并不一定,之所以8月下旬高温减弱,是副热带高压进入一段减弱期——超级计算机的预报中认为,随着西风带活动有所增强,我国陆地上的副热带高压将逐渐崩溃并且退回到海上,同时伴随着降雨活动增多,这样一来,自然高温强度不大。
但这并不能作为全球气候变暖减弱的依据,实际上,在刚过去的7月,被全球多个气象机构确认为史上最热的月份,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全球变暖的持续影响。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数据,2023年7月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一个月,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的水平高出1.5度,超过了2016年7月的纪录。WMO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表示,“这是一个令人震惊和令人担忧的纪录。我们正处于一个不断升温的世界中,每个月、每年都在刷新温度纪录。”他还警告说,“如果我们不采取紧急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们将面临更多更严重的极端气候事件。”
全球变暖是指地球的平均气温在长期内呈现上升的趋势,这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所致。温室气体指的是可以吸收和散发长波辐射的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当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时,部分辐射会被地面吸收,部分辐射会被地面反射。反射的辐射中,有一部分是短波辐射,可以直接穿透大气层返回太空;有一部分是长波辐射,会被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和散发。这样,温室气体就形成了一个保温层,阻止了地表和下层大气的热量散失,从而增加了大气层的温度。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是维持地球适宜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燃烧化石燃料、农业生产、土地利用变化等,导致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使得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这样,温室效应就变得过强,使得地球的平均气温不断升高,造成了全球变暖。
除了温室气体排放外,还有一些自然因素也会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事件是一种由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所引起的全球性气候现象,通常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并持续几个月到一年左右。厄尔尼诺事件会影响全球的风向、水汽、降水和温度分布,从而加剧全球变暖的效应。2023年也是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年,根据WMO的数据,2023年7月,太平洋赤道地区的海水温度比正常水平高出1度,已大幅超过厄尔尼诺阈值(0.5度)标准,这也是导致2023年7月成为史上最热月份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三伏天结束后,我国的高温确定要告一段落,并不意味着全球变暖暂时减弱。事实上,全球变暖仍然在持续并加剧中,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我们要正视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各种天气系统和气候因素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及时获取气象信息和预警,做好防范和应对各种极端天气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