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广州日报】;
市民袁女士对记者表示,8月3日,她在某电商平台上购物时,结算页面出现了“顺手买1件”的促销商品,一件连衣裙仅售9.9元。然而,几天后她发现,商品被寄到了另一个地址并显示已签收,联系平台客服才得知自己遭遇了店家虚假发货。(8月16日《工人日报》)
不知从何时开始,大量电商平台增设了“顺手买一件”的营销模式——消费者下单结算前,支付页面会推荐一些换购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在线下购物中优惠换购、凑单满减等形式并不少见。用优惠价换购所需产品,不仅性价比高,更可参与商家满减获得更多优惠,不少人因此乐在其中。然而,当此类换购营销转移到线上平台,情况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因淘到价廉好物,认为“顺手买一件”提供了实在便利;但也有不少人如袁女士一般,被电商平台的“顺手买1件”挖坑,遭遇虚假发货、货不对板,造成财产损失。
“顺手买1件”何以成为雷区?或可从平台设置的推荐内容中窥见一二。以某平台为例,在“顺手买1件”的推荐栏中,用户只能看到相关产品图片、名称和金额三个内容。对比常规商品,推荐产品既不支持大图浏览,也不能跳转到产品简介的详细页面,这意味着消费者与该产品在支付前只有“一面之缘”,消费者没有看清商品细节匆匆下单,就给了部分商家投机获利的空间。
诚然,在上述平台中,用户支付后可以从个人主页看到相关产品内容,但这种付费解锁的方式,也对消费者知情权造成侵犯。与此同时,一些不良商家也在平台机制的漏洞中“钻空子”。比如,部分商家操作发货后下架商品链接,让消费者收货后无法作出对比取证。对此,平台应立足用户需求,优化机制算法,为用户保留产品查看的机会,以此降低货不对板的可能。
长期以来,由于“顺手买1件”等换购产品价格较低,很多人在遭遇营销欺骗时,往往会在权衡维权成本后选择自认倒霉。这种“小事化无”的心理也助长了一些商家的投机心理。因此,平台既要及时补上相关监管短板,更要畅通取证、投诉通道,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 (刘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