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2年第13期

“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

——追忆我的爷爷杨靖宇

采访、整理-本刊记者 屈舒鹤

口述-马继民

杨靖宇
1937年,毛泽东同志为陕北公学成立题词时说:“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
杨靖宇就是其中的一位。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2月生,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人,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40年2月,牺牲在英勇抗击日寇、争取国家解放的斗争中。
郭沫若写下《咏杨靖宇将军》赞颂他:“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杨靖宇将军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冲锋的一生、革命的一生,无愧为中华民族的好儿女、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
英雄垂千古,吾辈正当时。新时代、新征程,新一代先锋分子站在了中国青年运动的新起点,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正汇聚成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
今天是日本战败投降78周年纪念日,为引领广大团员青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特发布杨靖宇将军的孙子马继民接受《中国青年》记者专访时口述的文章,让我们共同缅怀为抗日胜利英勇牺牲的英烈们!
以下是他的讲述——
白雪埋忠骨 铁血铸英魂
如果问我英雄是什么样子,那就是爷爷的样子。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陆续侵占东北三省,对东北人民开始长达14年的奴役和殖民统治。自那时起,爷爷杨靖宇始终积极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1934年,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成立,杨靖宇任总指挥,同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1936年7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1937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治委员,同年,任中共七大准备委员会委员。
他是伟大的军事家。那时,东北抗日联军相当于“站在敌人的心脏上作战”,向西的沈阳和向北的哈尔滨都是日军把守的重镇,东边鸭绿江的对岸是沦为日本殖民地的朝鲜,但爷爷杨靖宇通过采用“敌进我退,敌疲我打”的游击战术,作战灵活多变,分散游击,牵制了大量的日军敌人。
他是伟大的战略家在冰天雪地里作战,活下来是第一紧要的事。那时东北抗联将士的武器装备较差,很多士兵也没经过系统的作战训练,加之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作战愈加困难。为了使将士们先生存下去,爷爷组织大家建了很多“密营”,为在严寒中生存储备了粮食和武器装备。
他是宁死不屈的抗日英雄。爷爷杨靖宇指挥得当、作战灵活,他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多次给日军和日伪军造成重创,威震东北,日军下令重金悬赏,缉拿杨靖宇。1940年1月,杨靖宇率警卫旅转战于江一带,因叛徒出卖,最后只身与敌人周旋五个昼夜,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直至弹尽粮绝。
1940年2月23日,零下20多摄氏度,北风呼啸,冰雪漫山遍野,筋疲力尽的杨靖宇被敌人层层包围。面对敌人的劝降,他斩钉截铁地拒绝,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战斗,壮烈牺牲在冰天雪地中。
杨靖宇生前死后都得到了日军的极大敬畏。他牺牲后,日军想知道他是靠什么坚持到最后的,便残忍地解剖了他的尸体,发现胃里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当时伪通化省警务厅厅长的日军头目岸谷隆一郎感慨,虽为敌人,目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实乃真英雄。
白雪埋忠骨,铁血铸英魂。爷爷杨靖宇牺牲前的100天里,共作战57次,直至牺牲前仍拼死击中30余名敌人。他用坚定的理想信念、视死如归的勇气、赤胆忠心的英雄气概,在亿万人民心中树起不朽的丰碑。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岸谷隆一郎在自杀前的遗书中写道:“中国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杨靖宇的名字,是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一面旗帜,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噩梦,也是中国军人铁骨铮铮、英勇顽强的象征。我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杨靖宇这样浴血保家卫国的先锋战士,他的精神永远镌刻在史册中。
可敬可亲的人
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全国,年仅14岁的杨靖宇果断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斗争中;1923年,他进入河南省开封纺织染料工业学校学习,其间阅读了《新青年》《向导》等大量进步书刊,学习马克思主义。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起义,成立河南省第一个县级工农政权……面对敌人随时可能降临的屠刀,杨靖宇始终毅然决然地冲锋在革命运动的最前线。
爷爷曾说,他上过两所大学,一所是“社会大学”,一所是“监狱大学”。从事革命工作以来,他曾5次被捕入狱,受尽酷刑折磨却坚决不透露共产党的情报。
1929年,爷爷杨靖宇离开家乡赴任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领导工人运动。东北全境沦陷后,杨靖宇率东北抗日联军英勇对抗敌人的军事行动、经济封锁和政治诱降。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回顾爷爷的成长史,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积极投身革命运动,用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踏遍雪原的青年之躯铸就了中国军人的坚定信仰,一步步成长为农民运动的英勇领袖、赴险救国的热血志士、顽强斗争的杰出将领、无畏献身的人民英雄。
爷爷可敬,亦十分可亲。
据《松柏常青——纪念杨靖宇同志逝世二十周年》一书记载,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冯仲云在新中国成立后回忆第一次见到杨靖宇的情形时说道:“他(杨靖宇)约摸有三十岁左右,长方形的脸,穿件大棉袍。眼睛是大的,两道浓浓的眉毛下的大眼发出炯炯的光彩。从目光中间可以看出来他的坚强、有毅力和久经考验的性格。他穿的大棉袍又旧又破,头发也是不整齐的……我们不期然地紧握了手。他的手掌是大的,握得有力量而且热情。”
身形高大,浓眉大眼,双眼似炬,有人格魅力,是战友们对爷爷的印象。爷爷总是随身带着从中央红军那里传来的几本游击战争小册子,经常阅读研究。他最喜欢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还常常用《孙子兵法》里“声东击西”“出其不意”“兵不厌诈”“围魏救赵”等谋略来总结经验教训,教育干部和战士。
爷爷的生活作风一贯艰苦朴素,从不因为自己是将领就“搞特殊”,衣服破了就自己缝补,睡觉时枕着军用挎包倒头就睡,对待老百姓像亲人一样,帮群众挑水、扫地、干零活。
平日里,爷爷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笑声,部队开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他会写歌作曲,为了激励战士们的斗志,他写了《西征胜利歌》《抗联第一路军军歌》,还创作了剧本《王二小放牛》。
爷爷还会吹口琴,每当队伍走累了休息时,爷爷就会从怀里摸出那把口琴,吹给抗联的将士们听。
琴声悠扬,英雄长逝,每当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爷爷的口琴声仿佛还在林海雪原的上空盘旋,守护着白山黑水……
“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追忆我的爷爷杨靖宇马继民(后排左二)和家人共同祭奠杨靖宇将军。前排右二为大姐马继先,二排左一为二姐马继传,后排左三为大哥马继光,后排右二为二哥马继志
不能忘却的纪念
找到爷爷并不容易,爷爷原名马尚德,因革命工作需要化名为杨靖宇。直至爷爷牺牲后,我的父亲才得知,原来大名鼎鼎的抗日英雄杨靖宇就是我的爷爷。
1958年,我的父母从爷爷牺牲的靖宇县带回来一块桦树皮,这是爷爷当年和东北抗联将士用来果腹的,更是爷爷精神的象征。
父亲一直小心翼翼地保存着这块桦树皮,母亲也总是教育我们,爷爷当年就是吃桦树皮战斗的,我们是爷爷的后人,不能给爷爷抹黑。
从此,“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成了我们的家训,代代相传。几十年来,桦树皮成为我们的“传家宝”,我们全家从未以爷爷的名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现在不会,以后也永远不会。
1964年,我的父亲马崇云因病离去,留下四个哥哥姐姐和还在娘胎里的我。我们五人的名字里都有一个“继”字,大哥马继光、大姐马继先、二姐马继传、二哥马继志,我叫马继民,这个“继”字就是希望我们几个能继承爷爷的遗志,不忘爷爷的精神。
我和哥哥姐姐都是普通的工人,我们没有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业,但我们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在生活中正直做人。英雄的后代,也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在这个和平伟大的时代,我们始终立足本职工作,踏实服务大众,无私报效国家。
2016年,我们获得了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的荣誉,二哥马继志代表全家去北京领奖,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这个消息,我多想告诉天上的爷爷,让他知道,我们始终深切地怀念他,始终在他的精神指引下继续奋斗。
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孙子,每年我都会带儿孙们祭奠爷爷,给他们讲我爷爷的故事,告诉他们要本分做人,踏实工作,不能给我爷爷抹黑。
曾经,爷爷面对凶狠的敌人,有过撤退到苏联的机会,但他说:“我杨靖宇举起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不能让旗帜倒下!”
现如今条件好了,我们身处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不需要再吃树皮、啃草根了,但仍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的初心使命,把自己的青春与汗水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
我相信,新时代的先锋分子,必能无愧于英雄的献身,无愧于领袖的嘱托,在祖国的土地上燃起生生不息的光和热!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刘晓 刘博文
编辑:黄莲蕊(实习)
举报/反馈

中国青年杂志

4683获赞 1320粉丝
中国青年杂志官方账号
中国青年杂志官方账号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