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环唑,是一款优秀的三唑类广谱内吸性杀菌剂,20世纪80年代由瑞典开发,属于典型的甾醇类抑制剂。它的杀菌机理是:干扰真菌类类固醇的生物合成,从而抑制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而麦角甾醇如果合成受阻的话,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就会受到严重的损坏,导致细胞质的外流,最终导致菌体死亡。
丙环唑有超强的内吸效果,可以通过根、茎、叶等多个部位吸收,然后通过木质部在植物体内上下双向传导,在植物体内形成保护膜。可用于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所引起的病害,特别是对小麦根腐病、白粉病、颖枯病、蚊枯病、锈病、叶枯病、大麦网斑病、葡萄白粉病、水稻恶苗病等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对卵菌病害无效。
丙环唑在植物体内非常稳定,在施药后的30分钟内即可被植物吸收,持效期长达一个月。另外,丙环唑还具有独特的气相分布,即使喷药不均匀的话,药液也可以在叶片组织中均匀分布,这一点对保护新生叶片和提高防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丙环唑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它能够通过抑制作物体内的赤霉素的合成,降低赤霉素和吲哚乙酸的含量水平,消除植物顶端优势,使作物矮化不长,茎秆变粗,所以也用来控旺。在马铃薯上,经常搭配甲哌鎓,调环酸钙等一起控旺,实现马铃薯的膨大增产。
丙环唑防病又治病,还有靓叶保鲜的神奇功效。在适当的时候,使用丙环唑生产出的蔬菜叶片浓郁厚实,后期不易腐烂,保存的时间也比较长。
丙环唑复配性也是比较强的,几乎可以和所有的杀虫杀菌剂互配而不发生药害。比如苯甲丙环唑是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复配,两者都是三唑类杀毒剂,复配使用可以增加作用位点,扩大杀菌谱。
常见配方:
一、丙环唑+苯醚甲环唑:防治水稻纹枯病。
二、丙环唑+咪鲜胺:防治水稻纹枯病、水稻稻曲病、水稻稻瘟病。
三、丙环唑+醚菌酯:防治玉米小斑病、香蕉叶斑病、玉米大斑病。
四、丙环唑+三环唑:防治水稻倒瘟病、水稻纹枯病。
五、丙环唑+多菌灵:防治香蕉叶斑病。
丙环唑是三唑类杀菌剂,对作物生长有抑制作用,在推荐剂量下使用,对作物安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也常常出现药害,那么丙环唑药害的症状表现是怎样的呢?丙环唑造成药害主要表现是幼嫩组织硬化、发脆、容易折断,叶片变厚、叶色变深,植株生长滞缓、矮化、组织坏死、褪绿、穿孔等。如果种子处理的话,会引起种子萌发延缓。
丙环唑为什么会引起药害呢?这里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就是它作为化合物本身所具有的生理化学特性。丙环唑具有一定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能够通过抑制作物体内的赤霉素的合成,降低赤霉素和吲哚乙酸的含量水平,消除植物顶端优势,使作物矮化不长,茎杆变粗。第二个就是使用方法不合理,咱们大部分农民朋友在施药时会习惯性的加农药的使用量,总感觉多加点效果会更好,但过量使用就容易产生药害。
丙环唑的药害有四个特点:第一个不同作物对丙环唑的耐受力、忍耐性有很大差异,禾本科作物对丙环唑的耐受力要比阔叶作物对丙环唑的耐受力要强很多,比如小麦对25%丙环唑乳油的耐受率在800-1000倍,而辣椒的耐受率只有3000倍。第二,丙环唑在作物的不同时期给作物造成的药害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容易发生药害的时期有种子萌发期、嫩梢抽发期、苗蔓伸长期、花期和幼果期。尤其是花期和幼果期,如果出现药害的话,就会造成减产和品质下降的后果,而且比其他时期要更严重。第三,不同厂家生产的工艺、采用的原药、添加的助剂都是不一样的,出现药害的程度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第四,丙环唑对大部分作物的药害只是暂时的,抑制作用一般不会超过10天。但是对个别作物的个别品种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特别是某些双叶子作物,还有葡萄和苹果的个别品种。
使用丙环唑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种物的苗期,尤其是蔬菜类作物,是甾醇类物质合成的高峰期,这个时候一般不建议使用丙环唑,否则会幼苗僵化抑制生长。
第二,在花期、幼果期、嫩梢期,这几个时间段,需要酌情降低丙环唑的用量,容易灼伤花和果实,影响产量。
第三,低温阶段植物生长缓慢,抗性比较差,这个时间也要酌情的降低用药。
第四,丙环唑高温下非常不稳定,所以28摄氏度以上不建议使用。
希望大家能充分了解丙环唑,合理使用丙环唑,实现农业种植的高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