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对于蒋中正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他基本上平定了各地的军事割据,随后开始按照资历和地位进行分封,这就是授予衔级的仪式。这一过程让军政部铨叙厅繁忙非凡,因为全国范围内的军人都需要获得相应的衔级,特别是那些有影响力的大佬们。他们的经历、派系和资历都错综复杂,幸好最终任务得以成功完成。

除了蒋中正本人被授予特级上将,成为军事的最高领袖,还有28名陆军上将获得了衔级。其中,有8人被授予一级上将,20人被授予二级上将,这28人代表了不同的派系。

以阎锡山为首的晋军在这一年通过授衔事项,无论是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得到了显著的认可。晋军被授予一级上将1人,二级上将4人,上将的比例高达17.9%,确实是一个庞大的派系。

即使有商震脱离,晋军依然保有相当的实力。到了1936年,由阎锡山掌握的晋军拥有19、33、34、35四个军以及一个骑兵部队,还有若干独立旅。在全国范围内,较大的派系部队来看,东北军因为前期战斗导致实力大受削弱,在1936年西安事变前还在保持一定的实力,有4个军和一个骑兵军,还有西北“剿匪”司令部直属的东北军。川军刘湘领导的21军因编制过大,被改编为第21、23、44军,还有一些独立部队。桂系则在这个时期只拥有第7、48军两个军。平津地区的西北军虽然只有第29军一个番号,但编制相当庞大。

其他派系的部队要么投靠蒋中正,成为半中央军部队,要么在较小的编制内艰难维持,实力上都难以与之前提到的部队相媲美。

那么晋军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山西陆军新军

在晋军的发展历程中,它起源于山西新军,成立了一个混成协(旅),编号为43,这可以视为晋军的雏形。

最初的山西新军总共有两个标(团),共六个营,还有骑兵营、炮兵营和工程、辎重营,这种编制相当于一个小型步兵师。从火力配备的角度看,这个部队的火力要超过民国时期的步兵师,这主要是因为步兵编制的问题,而不一定意味着其先进性。另外,前清时期最大的新军步兵单位是镇(师),再往上就没有了,更大的军事单位只能临时组建。

山西新军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迅速反叛,阎锡山作为日本留学归来的年轻军事家,自信满满。1911年11月29日,山西新军发动起义,推选阎锡山为山西军政府都督。随后,山西军队抛弃了“新军”标签,自立门户,将两个标改编为四个标。

在这一过程中,晋军与仍然忠于清朝的北洋新军爆发了冲突。北洋新军是清廷的主力部队,尽管无法管辖南方,但对山西这样的北方地区却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晋军并不是北洋新军的对手。这时,晋军与隶属于北洋军的第3镇在山西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交错态势。

在这其中也涉及到了袁世凯的一些算计。由于山西地处华北,能否占领山西与北洋势力的地盘问题密切相关,袁世凯一直对山西虎视眈眈。

直到1911年底的南北议和时期,清帝退位、袁世凯上台后,事情才开始有所转变。尽管袁世凯在南北议和中占了便宜,但他并没有成功夺取山西。最终,山西被承认为一块起义的省份,北洋军最终从山西撤退。

自阎锡山接管晋军开始,晋军始终保持着独立性。老阎在成为山西都督后,借鉴了他在日本的经验,对晋军进行了改革,同时进行了整编,将整个晋军编制为一个师、两个旅、四个团,还有骑兵和炮兵团。在表面上,晋军的编制看起来已经相当完备。

那么,晋军究竟有多少人呢?从1912年6月老阎发给北京陆军部的电报中可以得知具体情况:晋军拥有陆军一镇和一混成协,骑兵拥有13个营,炮兵有1个营,另有蒙古队两个营,巡防步兵有19个营,总计26400人。

综上所述,晋军在经历了起初的山西新军,通过阎锡山的改革和整编,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支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军事力量。

晋军的第一次扩编

晋军的发展历程相对来说颇为顺畅,没有像其他省份的军队那样频繁的变动和分裂。1914年9月,晋军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取消了原本的陆军第9师,重新编组为13、14混成旅,同时之前独立的第1混成旅也被整编为12混成旅。有趣的是,后来13、14混成旅再次变动,成为陆军第1、2混成团。可以看出整个山西正规军的编制有了一定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一旅两团的结构。这或许反映了老阎的治军哲学,即各自发展,但各自为政。

虽然山西是老阎的地盘,但也不得不面对袁世凯的影响,尤其是山西靠近北京,为了维护面子,北洋政府在行政和军事上都安排了人员。在此情况下,老阎选择了相对低调的态度,避免与中央政府发生冲突,甚至在一些情况下表示妥协,以维护自身权力。这种“闷声大发财”和“熬死你”的哲学,使得晋军得以相对稳定地发展。

在1917年9月,北洋政府正式任命老阎为山西省长,这一举措使得他的“军民兼治”的理念得以实现。同时,当时的北洋政府内部存在着“府院之争”,而黎元洪罢免了段祺瑞,各省开始宣布独立自治,山西的自治地位也得到了确认。这为晋军的扩展创造了重要的机会。

在此背景下,晋军在1917年8月进行了第一次扩军。两个旅的实力被扩充为四个旅,其中第1至第3旅各有两个团,第4旅则成为纯嫡系部队,拥有四个团。此外,晋南和晋北两地的镇守使分别辖有1混成团,督军直属骑兵团、工兵团以及特殊兵种营也都加入其中。总体而言,晋军的编制规模已经相当庞大,兵力超过5万人。

然而,晋军的武器装备并不充足,尽管有了新的编制和番号,但实际上的步枪、重机枪、火炮等数量仍然不足。特别是在武器损毁后,无法及时补充,造成了武器装备的短缺。此外,晋军曾试图向外发展,商震率部前往打桂军,但最终被全体缴械,这是一次重大的损失。

然而,老阎的明智策略使得晋军始终保持中立,不受北方乱局的影响。山西作为老阎的基地,始终坚守中立原则,不轻易被牵扯入外部纷争。这种稳定的立场,使得晋军得以在北方动荡时期持续发展壮大。

总之,晋军的发展历史中体现了老阎的谨慎策略和山西的中立地位。尽管武器装备上存在不足,但晋军仍然通过各种手段维护了自身的稳定,并在时局变迁中逐步扩充了实力。

第二次扩军

1924年直奉大战期间,由于直系将领冯玉祥在北京政变,老阎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毅然率领晋军翻越太行山,进入了华北大平原。这一战略决策使得晋军获得了丰富的物资和资源,也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1925年,晋军进行了第二次扩军。

这次扩军中,晋军将10个步兵团升级为12个旅,并额外成立了2个步兵师。此外,还新增了2个骑兵团和2个混成团。这其中涵盖了不少被吸纳的直系军阀部队,进一步壮大了晋军的规模。

晋军的纸面战斗力得到了明显提升。步兵团下辖3个营,每个步兵营包括3个步兵连和一个机枪连(装备4挺机枪和2门迫击炮)。这次调整使得营级单位的火力得到加强,然而,晋军在班排火力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尤其是机枪配置。炮兵团下辖3个营,每个炮兵连装备4门火炮,这些火炮并非迫击炮。晋军还成立了一个迫击炮团,下辖6个营,这为火力支援提供了更多选择。

此外,晋军还成立了一个旅称为“手掷弹旅”,并新增了9个“手掷弹营”。尽管对于“手掷弹兵”的具体武器装备没有详细说明,但这显示了老阎创新的军事思维。这个兵种或许在扔手榴弹方面有所特殊,不过“手掷弹旅”随后也逐渐消失,相关情况尚待进一步研究。

总体而言,此时的晋军总人数已达约10万人,已经在军阀的中上层发挥重要作用。老阎的精明决策和战略调整,使得晋军在人数、编制和武器装备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为其在华北地区的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扩军

1925年的扩军为老阎带来了安全感,使他专心致力于经营山西。在此期间,山西的军工业也初步建立起来,尽管产品质量稍有欠缺,但至少能够应付日常需要。老阎对于红尘的情愫渐渐消退,他将精力投入到了山西的发展之中。

然而,看破红尘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周边的局势变幻莫测,各种隐患重重。山西不能孤立地谋求自身的利益,否则可能陷入危险境地。在华北地区,各种势力相互交织,军阀们开始强化“命运共同体”的思维,导致局势混乱,各方势力之间频繁交战,尤其是与其他势力对抗冯玉祥的情况最为突出。

然而,这些变故对于晋军来说却是有益的。晋军的势力逐渐扩展至绥远地区,迈向了“晋绥军”的时代。老阎在此过程中收编了大量人员,他们成为山西的“客军”,受老阎调遣。

到了1927年,晋军进行了第三次扩军。整编后的兵力组成包括:17个步兵师,8个炮兵团,主要配备太原兵工厂生产的“一三式山炮”。

值得一提的是,这17个师构成了晋军的纸面兵力,但大多数步兵师仅有一旅编制,实际兵力虚高,有些过于张扬。晋绥军的扩充阶段就到此为止,接下来的第二阶段将是响应北伐的挑战。在这个时期,晋军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局势和任务

北伐投入原始股,一步登天


到了1927年6月,随着国民政府对部队的整编,晋军终于获得了“军”级别的编制。老阎抓住了这个机会,一口气编组了10个军,并且被任命为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在全国响应北伐的部队中,共分为四个集团军。尽管晋军的实力尚不足够突出,人数也不占优势,但老阎终于成功跻身一流军阀的行列。

对于晋军这10个军的兵力,有必要做一些介绍。其中,第3军由徐永昌部组成,作为客军,辖3个旅,而第8到第10军则是骑兵军。

在1927年到1928年期间,晋军的实力得到显著扩张,部队的收编数量众多,导致番号数量的变化不太稳定。然而,随着北伐战争的结束,1929年的编遣会议取消了军级别的番号(尽管并没有完全执行),全国范围内共编组了63个师。老蒋采取了一些策略,晋军的主要部队被缩编为13个师,其番号从32到43以及47,这也是晋军第一次参与全国部队整编后的番号。

然而,这个编制并没有持续太久。1929年,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老阎和老冯联合起来与老蒋发生了严重冲突。在这场冲突中,老阎再次扩充了晋军,并设立了方面军级别的番号。然而,总体上这些部队的战斗力并不能令人满意,因为部队番号过多、扩编过急,有些部队只能充当门面。

这些部队放弃了之前的编遣番号,晋军的编制变为10个军、4个保安纵队、1个骑兵师以及7个炮兵旅。

除此之外,在山西省内建立了许多兵工厂,晋军的装备能力得到了提升。

中原大战让老阎韬光养晦

中原大战可谓老阎的一次冒险举动,然而他善于谋划,颇具一些狡黠的特质。晋军在战后的整理清算方面要比西北军做得好得多,后者几乎丧失了所有地盘,而晋军则在山西依然保有一席之地,这可谓天壤之别。

战争结束后,部队的重新编遣进行了调整。西北军几乎被完全解散,只留下了宋哲元一脉(编为29军)和孙连仲部的26路军。而晋军则被编组为4个军,分别是32军至35军,各军的军长分别为商震、徐永昌、杨爱源和傅作义。这时晋军的四大天王开始崭露头角,并在1935年被授予二级陆军上将军衔。

然而,晋军在1931年发生了分裂,当年客军商震脱离,导致晋绥军分成了三个军。商震的32军保留了原来的66、67两个师的番号,而晋军则重新编制了32军,下辖第139、141和142三个师。

晋绥军的番号逐渐趋于稳定,全部编制成了3个军,共8个师。然而,老阎并不满足于现状,他继续扩充晋军,截至1936年,晋军还获得了原粤军第19路军第19军的番号。随着抗战的爆发,晋军还新成立了骑兵第1军和第61军,总计6个军。另外,由于67师和中央军的18军的番号重叠,晋军将67师的番号更改为101师。

老阎在这一时期新成立的军下辖部队的番号是如何分配的呢?一般来说,军会下辖师,但老阎认为这并非必要,他将师拆分成旅,将这些旅直接归属到师下面,造成了一个独特的情况:每个军下辖一个师,同时还直接管辖其他步兵师拆分出来的步兵旅,这导致部分师长只能指挥留下来的旅。以第19军为例,它下辖第72师、第205旅以及独立的第5旅,而第205旅原本隶属于69师。

此外,晋军还设有独立步兵旅,这与步兵师不同,它与步兵师构成了一个不同的指挥层级,需要做出明确区分。当时全国共有43个独立步兵旅(大多仅有番号),而晋军的5个独立旅则装备齐整。

晋军在抗战爆发后继续成立新编师,但这已超出本文范围,截至时间为1937年8月。这些演变构成了晋军在这一时期的军队发展历程。

举报/反馈

与刘兄谈历史

4.4万获赞 3287粉丝
有趣的,未知的,隐藏的历史与细节故事!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