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遗产的名录上,在世界文明史的脉络中,良渚遗址的重大发现,点亮了中华5000年的文明之光,如今这束光穿过舞动的身影照亮舞台。今明两晚,由浙江演艺集团浙江歌舞剧院出品的舞集《良渚》将在上音歌剧院-歌剧厅上演,这是该作品首次亮相上海。
图说:舞集《良渚》剧照 主办方供图 (下同)
文明是人类靠双手创造的,文物记载了创造的过程。舞集《良渚》自宝贵文物和非遗文化中汲取灵感、收集素材。创作初期,主创团队数度前往良渚博物院作了大量采风调研,反复观看珍贵的出土文物,并与良渚考古学家多次座谈。
“由于没有文字记载,考古学家是通过考古发掘的各种遗迹和出土文物,经过多年努力才逐渐解读出了5000年前良渚的面貌。”因而,总导演黄亦川没有选择用传统舞剧的方式来呈现,而是以独特的舞集形式表达。
何为舞集?在他看来,舞集就是用舞蹈的肢体语言所传递的视听感受,如同诗集、散文集或画集。舞蹈的美学价值在于它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黄亦川说:“每个人眼里看到的良渚或许都不同,我们想用舞蹈来表现我们眼中的文物,以最本真的方式传递最深切的感受。”
舞集《良渚》分为展陈与展演两部分,以《序》《谷物》《基石》《黑陶》《玉琮》《符号》六个篇章将谷物、水利、玉琮、黑陶、基石以及象形符号等意象贯穿整场演出。舞蹈语汇融合多媒体,运用山水幻化、诗画乐歌等多元形式,让观众了解、体验良渚文化。
黄亦川相信,良渚遗址里出土的陶片、陶器所反映的远古时代先民的制陶工艺,与宋瓷、浙江龙泉青瓷等有着源远流长的传承关系。他说:“先民的生活和技艺,其实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至今仍值得学习。”
舞集《良渚》描绘了江南温婉秀丽的古典风韵之美,这美也蕴藏于服饰中。服装设计师杨易以古人常用的麻织面料,展现了一种神秘和神圣感。剧中,“印”所戴头饰以纱质面料制成,一层一层圆弧状代表了年轮;“我”,咖啡色麻制衣服上的木质装饰品,通过雕刻、刷色,缝制出不同纹样;“玉”纯净质朴,看似简单的白衣实则用三四种不同的纱以复合手工的方式裁剪成羽毛形状,然后一片一片缝制,舞动起来飘逸空灵。
音乐的呈现上,旋律与音效的多层布局,远近交替,时行时止,更是将这股来自远古时代的神秘气息层层渗透到观者的心中。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取之不竭的创意灵感,唯有以文化人、以艺通心,才能让年轻一代感受中华文明的璀璨。了解过去、面向未来,舞集《良渚》引发人们去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曾经历过什么?未来还能创造什么?(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举报/反馈

新民晚报

4140万获赞 196.4万粉丝
阅读上海的第一选择,你在上海的生活助手
新民晚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