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为人民尽力 不失赤子之心”,这是1947年,浙江省湘湖师范学校校长金海观在一位叫祥祯的毕业生留言册上写下的寄语。短短一句话,饱含着对学生的殷殷嘱托,也折射出这位爱国民主的乡村教育家炽热的为民情怀。
金海观(1897年-1971年,字晓晚,陶行知南高师学生),自1932年起担任浙江省湘湖师范学校校长,前后达25年。湘湖师范是陶行知继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后,于1928年受浙江省教育当局所托,直接参与创办的第二所乡村师范学校,有“浙江的晓庄”之称。
湘湖师范第一任校长操震球(曾为清华大学教育心理系学生、转投考晓庄,成为陶行知学生。后任安徽教育厅副厅长、民盟中央委员和安徽省委副主委)给金陵的信中,总结肯定金海观治校办学:“在湘师创办时遭到多方面的抵制,在方与严同志(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视实践者和最早宣传者。新中国成立后,任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副司长和民族司副司长)离校后,校长多次更易(两年半三任校长)。令尊以长校25年之久,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能以运用生活教育的原理原则,与班级教学和小组活动结合,因时因地,受更多传统观念,结合当时抗日战争与青年自学的要求,他在‘湘湖师范做学教工学制试验班计划书’详细表达了他教育思想和具体措施,原文见‘湘湖生活第三卷第三期’或‘湘湖生活’81年第一期。”
“国事至此而教育界中人似犹未有觉悟,除少数人外大抵作稻粱之谋耳。弟非不欲谋稻粱,但以为人生应更有高尚之理想。教育界中人每好诋张伯伦一派之现实主义,然试反躬自省持理想主义之教育者究有几人?则曷不厚自责而薄责他人耶。甚望兄能持此义以勉励中大与浙大学生”在金陵给父亲生前好友、浙江图书馆原馆长陈叔谅的信中,探讨其父表达理想教育之宏愿的一段话,我们藉此窥得金校长不为稻粱谋的教育理想和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君子风范。
“在抗战迁校时,为了安全起见,全校都向深山挺进,交通工具缺乏,既无车又无船,全靠两脚奔走,每天要赶七八十里山路,每人除携带自己的衣物外还为学校带公物30斤。有的人越走越背不动,结果把自己的衣物丢掉,保全完整的公物达到目的地。同学们爱校的优良品质的精神诚令人钦佩而感动。到了冬天,有些学生少衣缺袜冻得不行,海观同志焦急万分,在家翻箱倒柜寻找旧衣破袜叫我补好给他们御寒……”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金海观校长率师生辗转浙西南8年,在十分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坚持战时教育。其妻陈秀如在他逝世9年后的1980年,写下一篇回忆文章,提到的种种细节感人至深。
抗战胜利后,湘湖师范迁回萧山祇园寺过渡,拟在多方支援下在湘湖西岸东汪村附近重建校舍。这是1948年金海观校长写给松阳古市校友叶芳的信,讲述了筹款建校事宜:“承分头劝募建筑费,至感,至感。除已募者外,可不必再费精神奔走。因乡间经济困难,我们已承古市诸父老襄助多年,此番亦不欲过分惊动彼等。至他地校友,陆续以捐款寄来,数亦不少……”办学之艰难,殊为不易;乡间之体谅,颇为感人。
同时展出的还有金海观的次子、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金湘,于2009年专门创作的弦乐与竖琴作品《湘湖情》的手稿。题记饱含深情:“一首心灵深处的歌!谨将它献给爱国的民主的乡村教育家金海观先生——我深深敬仰的父亲!还有长期为我国乡村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浙江湘湖师范的几代校友们!”
“一缕情思从记忆深处飘来
空蒙山色 潋滟水光
儿歌清脆 书声琅琅
布衣一身 清风两袖
赤胆报国 呕心育人
民族魂魄 湘湖精神
融入历史 光照后人”
特别难得的是当年“龙声华韵——金湘交响作品音乐会”上,弦乐队与竖琴《湘湖情》与交响组曲《原野》等为世界首演,由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奏的《湘湖情》现场录音也将在展厅播放。此次同步展出的还有金湘先生旅美深造期间写给哥哥金陵的信,让您多角度感受这一位从湘湖走向世界的音乐人的深情与执着。
从校友们一页页泛黄的手稿上,你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湘师办学的特色理念与迁校传奇,感受金海观校长严谨治校、身先士卒的动人细节,体会湘师校友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对于相关研究者来说,这批手稿无疑也是宝贵的第一手参考资料。
8月10日,“晓晚吟歌——湘湖师范校友手稿信札展”将在萧山区档案馆开展,欢迎您前来参观。地址:萧山区档案馆(萧山区城厢街道北干山南路427号)一楼展厅;展出时间:8月10日-9月10日。
举报/反馈

杭州日报

6816万获赞 56.6万粉丝
《杭州日报》 官方号
杭州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