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孕育着众多悠久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礼仪规范。在人际交往中,针对不同关系,具体称谓也有所不同。

对父母可称作:“双亲”、“二老”、“爹娘”、“高堂”等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夫妻之间的称呼也随着时间不断变迁。历史上,相公、夫君、官人、郎、老爷等称谓广泛使用。在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民国时期,一些人开始将老公称为先生。此外,民间也有许多通俗的称呼,如我男人、当家的、掌柜的、我家那口子、孩儿他爸等。

良 人

先秦时期,妻子称呼自己的丈夫“良人”,好听吧!如《诗·秦风·小戎》中:“厌厌良人,秩秩德音。”良人,有贤者、善良的人之意。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古代丈夫们光辉高大的形象,古诗里就有“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

“良人”一词显示不出男女性别,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亦为“良人。从这儿可以看出当时男女地位大抵还是比较平等的,但这种不加区别也给夫妻间称呼带来很多不便。

所以后来就根据“说文解字”,在“良”字音义上加以区别;在“良”右边加“阝”,变成“郎”;在“良”左边加“女”,衍成“娘”。

“郎”就代表丈夫,李白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义山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又隔蓬山一万丛",花间词中有"问郎花好侬颜好"。"郎"多亲切的称呼啊!

值得一提的是,自秦朝以后,朝廷设立了郎中令一职。大多数担任这一职务的人很年轻,因为从古到今,公务员一直备受青睐。因此,郎官往往成为许多父母在择婿时优先考虑的对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郎”这个词逐渐演变成了对男子的一种称谓。

郎 君

古人认为单音节词似乎太甜腻了,当时大约除了个别人如郑袖,钩弋之流,众多良家妇女们在人前还是羞于叫出口。

她们开始使用一个小技巧,即在双音词的前后加上一个字,例如在"郎"字后面加上"君"字,在"娘"字后面加上"子"字,这样就形成了表示亲密关系的新词"郎君"和"娘子"。值得注意的是,最初"娘子"一词仅用于形容青春妙龄的少女,而到了唐代则成为妻子的称呼。因此,妻子称丈夫为"郎君",是对丈夫的雅称,而丈夫称妻子为"娘子",是对妻子的亲昵称呼。

官 人

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在夫妻间的称呼上,由于当时的宫庭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于是有了“官人”这一称谓。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或许就是《新白娘子传奇》中白素贞对许仙的称呼吧。

有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至今,民间仍对新婚夫妻戏称为“新郎官”、子”。从这个称呼也可看出随着宋代理学的兴盛,男人的家庭地位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官人是管人嘛,那家里的官人当然就是管家里的老婆了哦。

外 子

外子在宋代,妻子也有称自己的丈夫“外人”的,再文雅点的就叫称做“外子”,丈夫则称自己的妻子的除“娘子”外,还称“内人”。

在别人面前,对妻子的谦称还有“贱内”;这都是那时的小资和伪小资们最喜欢喜欢的叫法了。潘金莲称西门庆一定是甜甜的一声“偶官人":但李清照称赵明诚则一定是“外子”。

相 公

看过京剧,越剧,黄梅戏的话,你一定会对里面不时就有的,拉长了声音的一声娇呼“相--公--",印象深刻。由此可见这个称呼古时之流行。这比 “官人”又进了一步,已经不仅是“官”,而且是最高的官“相”了。

男人的家庭地位由此达到极盛。然而泰极否来,近代以来,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愈演愈烈。男人的地位也是每况愈下,从对丈夫的称呼中也可明显看出。

先 生

近代以来,也称"丈夫"为先生 .有本意,有引申意,也有通假意。有特指,也有泛指。《辞海》"先生"目下载:"《礼记;曲礼上》: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也引申为对年长有德业者的敬称。

有时,也泛用为对人的敬称。"由此可见,这一称谓,除指某些特定身份,如丈夫等对象之外,是隐含着职业、年龄方面的因素的。换言之,所谓先生,主要指有一定学识而又年庚较高的人。

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带有仰慕尊崇的意思。如《孟子》中:“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从中尤可见男性的尊严。至今在海外华人中和港台地区还在广泛使用。而丈夫亦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彼此之间温润有礼,可谓相敬如宾。

爱 人

"爱人"这一称谓最早出现在新文学作品中。20世纪20年代初,郭沫若的诗剧《湘累》中就有"九嶷山的白云哟,有聚有消;洞庭湖的流水哟,有汐有潮。我的爱人哟,你什么时候回来哟。"这样的句子。虽然在小说和情书中也有出现,但在当时并不常用于对配偶的称呼。

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解放区一些受新文化运动熏陶的知识分子开始用"爱人"这一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不再使用如"屋里的"、"做饭的"等有歧视色彩的称谓;而解放前在国统区使用的 "先生"、"太太"、"小姐",又显出"资产阶级"的色彩。

于是"爱人"便被广泛地使用起来。但是,海外华人拒绝使用"爱人"称谓。一位朋友说,他去英国留学,每当他说起自己的妻子时,使用国内的称呼"我爱人",使得人家以为他在谈论"情人", 因其直译lover就是"情人"的意思。而且在日语中汉字"爱人"也是指"情人"。

丈夫

最初并不单指已婚女性的配偶的。因为,从古代文献中我们发现,丈夫还有如下含义:

其一,男孩。如,《国语·越语上》:“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这里的丈夫就是男孩。这里说的是生孩子后的礼仪,如果生的男孩儿,得送两壶酒一条狗为贺,如果生的女孩儿,得送两壶酒外带一头小猪为礼。古人都是讲规矩的,如果送礼,送多少都是有讲究的,所以,中华民族才被称为礼仪之邦。

其二,成年男性。如,《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男人都了二十岁就得举行成人礼,此后就可以称丈夫了。成为丈夫后,相应的生活待遇都会随之提高。

《管子·地数》:“凡食盐之数,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妇人三升少半,婴儿二升少半。”古代由于物资匮乏,有些紧俏产品,也是计划供应的,单就吃盐这件事上,成年后比成年前,每月就可以多吃三升。

其三,成功男士。犹言大丈夫,代指有所作为的人。如,孟郊《答姚怤见寄》诗:“君有丈夫泪,泣人不泣身。”鲁迅《答客诮》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那么,丈夫一词怎么又成了老公的代用词呢?

在古代,我国的许多部落都有抢婚的传统。因此,女性在选择伴侣时,通常会考虑男性的身高和体型,以身高一丈(约七尺)为标准。只有身材高大的男子才有可能抵御他人的抢夺。因此,达到这个身高标准的男性被称为“七尺男儿”。当时的已婚女性也会习惯性地称呼自己的丈夫为“丈夫”。

那是发生在母系氏族时代的事情了,成年男子可是部落的财富啊!男子到了婚配期,要嫁到女方的村子(最早的倒插门现象),与女方一起住在事先安排好的“洞房”里。为防止被别村人抢婚,家长就将他们关在一起磨合一段时间,以培养夫妻感情。在此期间,男子要承担女子要干的家务及该女子在村子里应尽的义务。同时,村落里还规定,已婚男子无论手头在做什么,都必须与妻子保持最多不能超过“一丈”远的距离,以便随时接受妻子的监控,不致被他人抢走。

老 公

这个词有多重意思。

1、老年人的通称

《三国志·魏志·邓艾传》:“七十老公,反欲何求!”《宋书·萧思话传》:“既久废射,又多病,略不能制之,便成老公,令人叹息。”

2、古代对父亲的别称

《北史·高昂传》:“及次同(昂父)死,昂大起冢。对之曰:‘老公!子生平畏不得一锹土,今被压,竟知为人不!’”

宋 范成大《读唐太宗纪》诗之五:“嫡长承祧有大伦,老公爱子本平均。”

3、太监。古代官名称为寺人、黄门、貂珰。尊称内官、内臣、中官、中贵;卑称内竖、阉宦、太监、阉人。

后来才指丈夫。

《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你在京中娶了一箇小老婆,我在家中也嫁了箇小老公。”

元 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我老公不在家,我和你永远做夫妻,可不受用。”

《水浒传》第五回:“那大王叫一声:‘做什么便打老公?’鲁智深喝道:‘教你认得老婆!’”

明冯梦龙 《喻世明言》第一卷:“约莫半酣,婆子又把酒去劝两个丫鬟,说道:“这是牛郎织女的喜酒,劝你多吃几杯,后日嫁个恩爱的老公,寸步不离。”

《西游记》第三五回:“这样个寳贝,也怕老公,雌见了雄,就不敢装了。”

老公的由来还有另一说法。相传此称呼最早出现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

唐朝时,有一位名叫麦爱新的读书人,他考中功名后,觉得自己的妻子已经年老色衰,于是产生了嫌弃老妻,再纳新欢的想法。他甚至写了一副上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

恰巧,这副对联被他的妻子看到了。妻子从对联的意思中觉察出丈夫有了弃老纳新的念头,于是提笔续写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这句对联以“禾稻”对“荷莲”,以“新粮”对“老藕”,不仅巧妙贴切,而且富有创意、通俗易懂。同时,“新粮”与“新娘”谐音,更增添了趣味性。

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爱心所打动,便放弃了弃旧纳新的念头。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不忘旧情,乃挥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也挥笔续写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

这个带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很快流传开来,世代传为佳话,从此,汉语中就有了“老公”和“老婆”这两个词,民间也有了夫妻间互称“老公”和“老婆”的习俗。

随着思想的解放和男女平等观念的普及,人们开始更加自由地表达爱意,因此“爱人”这个词汇也逐渐流行起来。从这种称呼中可以看出社会和性别角色的变化。夫妻双方应该相互尊重,不论经济状况、家庭背景、智力和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都应该在人格上平等对待。无论是婚前还是婚后,两个人相处,都应该用礼貌和真诚来对待对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长久的幸福。

举报/反馈

小刘撩故事

4.8万获赞 3684粉丝
民间故事汇,精彩天天更,每天更不停!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