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影视剧中,描述过这个场景:主角在纠结如何选择的时候,脑袋中的小天使和小恶魔就会跳出来左右主角的想法。这个小天使和小恶魔其实就是内在的自言自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出现自己跟自己对话的现象,不过尴尬的是有时候不自觉就将脑袋中想的心里话说出来了。

更尴尬的是?没错,旁边还有人!

图源:TED-Ed动画《对自己说话是正常的吗?》

就像这个场景一样:大家很正常的在乘坐电梯,突然一个莫名的声音扯来一句:“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大家一脸问号地看向说话者的时候,恐怕只能实话实说:“抱歉,我在自言自语。”

明明只是在自言自语,在他人眼里却好像显得精神不太正常。

那么自言自语是一种病吗

我们说的自言自语是自己可以主动控制开始和停止,是自我内在对话的一种延伸,这是正常的现象。但要注意,这不包括精神疾病导致的自言自语,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时候会自言自语,那是他们可能出现了幻听这个症状,正在与虚假的声音对话。

被别人撞见自言自语可能会感到些许尴尬,不过到了该转变观念的时候了!

TED一个小短片《对自己说话是正常的吗?》给我们解答了为什么要和自己说话以及说这些话重要性,感兴趣的话点击下方视频看看吧~

05:03

因此,自言自语并不应该成为一件可笑的事,相反,它的好处多多。这种内在的对话对认知和心理健康都很有益处,帮助我们组织想法、制定计划、巩固记忆及调节情绪,甚至在日常激励我们,总之能让我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英国班戈大学开展的一项研究中,Alexander Kirkham等发现,出声的自言自语可以提高个体在任务中的控制能力,效果显著优于不出声的自言自语。研究者给予28名受试者一组书面指令,要求他们默念或读出声来,并测定了这些受试者的注意力及任务表现。结果显示,出声时上述两个指标均更为理想[1]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出声的自言自语使我们更加专注,提高任务中的控制力,降低出错率。

其次,自言自语作为思维活动的外显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正如德国作家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在《论演讲中思想的逐渐形成》(1805年)一文中表达的观点一样,有时候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但在说话的过程中会突然顿悟,也就是自言自语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有助于理清思路,找到答案。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认为不是思想产生了语言,而是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过程,它也可以产生思想[2]

来回踱步,边想边说,思考的效果也会更好。有研究表明,运动可以增强思维和学习,两者激活大脑中同一部位,运动对数学任务相较于混合任务、阅读和拼写来看帮助更大[3]

运动对不同任务类型的影响

最后,自言自语也有自我安慰、自我暗示的作用。

激励性的、建设性的自言自语不仅提升专注力、增加自尊感,还能够调节情绪,能够安抚自己,让人感到放松和安全感。

2014年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上的一篇论文显示,当人们用第二或第三人称跟自己说话的时候(“鹿小葵,你可以的”),会比使用第一人称的时候(“我可以的”)情绪更平和、压力更小,而且同伴也认为他们最终的表现更好。用局外人的眼光看待自己时能更客观、更理性地思考[4]

总之,自言自语根本不是病,反而能够产生很多积极作用。

在思考复杂的难题时,可以正大光明地边走边自言自语,别害羞。如果别人不理解你,就把这篇文章转给他看看!

发布这篇文章前,小疆深深叹了口气,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到大家。于是,为了给自己增加点心理建设:“加油!小疆,你可以的!”

好像是有点作用~

参考资料:

[1]Paloma Mari-Beffa. Is talking to yourself a sign of mental illness? An expert delivers her verdict. The Conversation. May 3, 2017.

[2]Nana Ariel.Talking out loud to yourself is a technology for thinking.Psyche.Dec 23,2020.

[3]Leisman G, Moustafa AA, Shafir T. Thinking, Walking, Talking: Integratory Motor and Cognitive Brain Function. Front Public Health. 2016 May 25;4:94. doi: 10.3389/fpubh.2016.00094. PMID: 27252937; PMCID: PMC4879139.

[4]Kross E, Bruehlman-Senecal E, Park J, Burson A, Dougherty A, Shablack H, Bremner R, Moser J, Ayduk O. Self-talk as a regulatory mechanism: how you do it matters. J Pers Soc Psychol. 2014 Feb;106(2):304-24. doi: 10.1037/a0035173. PMID: 24467424.

(文章图源:TED-Ed动画、网络

举报/反馈

IBT无疆科技

200获赞 90粉丝
POWER BRAIN,POWER LIFE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