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瑾
初夏的清晨,站在咸宁市的潜山高处,极目远眺。随风摇曳的翠竹掩映着林间的红墙长廊。亭台楼台在绿色洋溢的山上露出气势磅礴的飞檐、拱壁,让人感到入诗入画般的雅致。
潜山相传古时因潜有贤才佳人而得此名,至今仍留有不少文化古迹。成片的竹林长满山坡,遮天蔽日。浓荫铺盖下的石子路,弯延向前,沿着一级一级的石阶而上,早有登山者在山间的竹林间里休憩,歇息。坐在木质的休闲椅上,身边那一棵笔直的樟树,伫立在我的身旁,为我撑起一片绿意盎然的大伞。我爱,这满眼的青青翠竹;我爱,这一棵棵开花的树;我更爱,这美丽的温泉城。
一路上,浅红的、火红的、粉红的紫薇花竟相绽放,骄嫩的花朵细密地点缀在枝条上,仍有星星点点的花蕾似开未开,透着少女般的羞涩,还有那一棵棵开满白色的,散发着浓郁香味的树上绽开着不知名的花朵,大片大片的花辨随风落入尘埃,像雪花一样洁白,衬着嫩绿色的叶片,美得让人心醉。
拾级而上,一棵棵碧绿和苍翠的松柏在山石间蔚然矗立,蓬勃生长。石梯上,人影卓约,穿梭而行,阳光在他们举手投足的间灿灿生辉;不远处,一条小溪自山间向下缓缓流淌,让这个躁热的季节多了一份清凉的感觉。雨后的山上已渐渐升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气,绕着山头盘恒、回旋,飘飘渺渺地,就让人有了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如临仙境。仿佛心绪也随之恍惚起来。雾渐浓,用一种近乎纯净的乳白把山顶乃至山腰都隐避了起来,覆盖了青翠欲滴的本来面目。
如诗般的画卷铺天盖地舒展开来。人在景中,景在画中。山在林中,林在雾中,雾在雨中,而雨,又在倏忽间融进山中。呵,这一幅错综交错的情景啊,突然间让我在恍惚间似曾相识,细想之下却又不明所以。雨后的阳光格外明亮起来,小心翼翼地伸出手臂,任一缕柔情清清浅浅地倾泻下来。空气中带着花草的清香,瞬间让所有的躁动渐渐安宁下来。
如此随意轻松,让人忘却了世间纷至沓来的困惑与喧嚣。时间,如果在这时静止,这山,这树,这人,也许会凝固成一幅经典山水画。不是游乐图,而是回归图;是心灵的回归,是人本性的回归。像是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生命境地。
当你转身而过时/那飘落一地的春花啊/朵朵都是我前世的期盼……吟咏着这些美丽的诗句,再凝望这些开在寂寞中的山花,感觉人生如花,那么的美好而短促。走在竹林里,阳光像千万条金丝线从叶片的缝隙中倾泻下来,给斑驳的枯叶镀上了一层金粉。一颗颗晶亮的水珠从竹叶、笋尖,和着繁花杂草往下滴。
一直坚信:内心充满信念与阳光,生命就一定充实、滋润、幸福。因为,心有多亮,世界就有多亮。穿行在阳光下的竹林里,竟然让我有种说不出的感动。
不断有老者,健步如飞地从我的身边走过,并面无惧色地向着陡峭的山上攀登,一眼望去,山坡上布满了大大小小人工挖成的“阶梯”,顺着这些坑坑洼洼的土“阶梯”,便可直接到达顶峰。望着老人们骄健的步子,想着自己早已酸涨的双腿,年少时的激情与勇气哪里去了?或者生命于我,是需要一种支撑着人生的信念,从而越过艰难,才能真正意义上抵达理想的境地。登山,于我不也是一样的考验么?于是一咬牙,扶着两边的树干,攀越向上。
自潜山拾级而下,我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感悟:人生无绝境,只要肯攀登。潜山,每一次的登临,每一次的感动,都让我受益良多。让我的心灵最终沉静下来,摒弃世俗的一切浮躁,回复到恬淡宁静的初时状态。这才是我向往和一直苦苦追求的境地,潜山,教会了我的,不仅仅是登山。
登临高台,再俯瞰温泉城,一块块的田地在城的一角,大小分明,色彩斑阑。明镜般的水田,放射出明媚的光亮。月亮湾那清澈的河水像玉带似的从城中弯延而过。一排排高楼大厦,密集地分布在群山绿水间,隔着层层叠叠的苍松翠柏,透露出迷蒙的远景,也印证着温泉城的变迁。
自山顶徒步向下,便可看见掩映在苍松翠竹丛中的潜山古寺,九重十三殿,碧瓦衬着红墙;经历千载风雨侵,屡遭兵燹殃。如今修缮一新,成为善男信女祈福之所,禅音悠悠。伴时光流转。
潜山寺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到明代,寺庙已发展到九重十三殿,气势恢宏。相传宋代枢密参政知事的冯京、明朝侍部朱延立早年就读寺中,清代咸宁知县陈焕世曾留有“潜山寺怀古”的诗句。至今,潜山仍流传着“三台八景”。三台即为观音台、梳妆台、读书台,八景即为书台夜色、丹牡晴岚、温泉沸波、石洪飞渡、频溪烟雨、瀑布腾声、龙漂秋色、狗井松涛。
潜山陆续修建的桂竹园、百竹苑、桂竹亭、梅竹亭、松竹亭等人文景观,以及百尺竿头、胸有成竹、孟宗求笋、湘妃望夫等雕塑伫立在山石翠竹中,流连其中,不禁让人浮想阡翩。
责编:王苒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