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5月27日下午,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内和往常一样,正在举行一场普通的会议。

人声嘈杂中,一群全副武装的东北军警突然破门而入。一阵紧张的突击搜查后,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及中东路苏方人员等39人悉数被捕。

4个月后,年轻的少帅张学良或许没有想到,他的这一贸然之举竟然触发了中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武装冲突——中东路事件。

中东路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是什么?蒋介石、斯大林和张学良又分别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最终武装冲突的结果是怎样的?今天,就让各位读者跟随着笔者的脚步,走进这一场中苏之间的武装冲突,探访革命年代的最真实的历史记忆。

张学良像

一、事件发生前:张学良与斯大林的初次交手

清末甲午战争之后,沙俄诱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两个不平等条约,并在中国东北修建了一条长约2500公里的铁路,史称“中东铁路”。

沙俄政府宣称,这条铁路是两国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交通运输线路,但实际上,他们的目的不过是利用这条铁路控制远东,方便对中国的掠夺和侵略。

当时,清政府和沙俄签订的条约中,有“铁路附属地”一条,其大致意思就是,以铁路这条线为基准,铁路两边十到十五公里的地区都归沙俄政府管。不仅如此,铁路沿线有很多站点,以站点为圆心,周围的大片领土也归沙俄政府管。

中东路

这样,铁路所到之处,周围的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沙俄都可以随意开采。也就是说,这条狭长的铁路及其周边地区变相成了他们的殖民地。

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曾经发表《第一次对华宣言》,主动提出清理前俄国政府侵华的历史遗留问题。苏俄政府宣布废除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和利益,其中就包括中东铁路。但由于当时国际形势尚不明朗,北洋政府对此未予以回应。

直到1924年,张作霖与苏联政府签订了《奉俄协定》,中东铁路才改为中苏合营。

斯大林像

但说是中苏合营,实际上仍由苏方把持,中东铁路2700多名职员,中国职员仅仅400人,且多为翻译或低级职员,财务问题也是由苏方主导,中方没有发言权。办公行文上,以俄文为正式文字,中方多次要求改用中文,但都被苏方拒绝。

苏方对中东路的把持,令张作霖、张学良这两代“东北王”感到极其不满。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死,东北军同样是元气大伤。

东北易帜后,为让奉系尽快走出困境,新上位的张学良决定彻底解决中东路问题,并试图以此树立自己的威信。

张作霖像

张学良按照1924年《奉俄协定》要求苏方将中东铁路上附属的电信、农场、矿山、学校等设施移交中方,但苏方一直以种种理由拒不交接。

1929年初,张学良派人强行收回了中东路沿线电话权和气象观测站。对此,苏方除了提出补偿要求外并未做出什么激烈反应。

之后,张学良再次提出交涉,苏方再次退让,并答应将商务、机务、车务等6处正处长职位让予中国人担任。由此,张学良认为苏联态度软弱,并不可怕。

此时,尚有一小段插曲。当时负责对俄外交的哈尔滨特区教育厅厅长张国忱向特区行政长官张景惠报告,说从俄方得到确切情报,苏联正在发生大饥荒,国内人心惶惶,国际上又被欧美各国封锁孤立,如能趁机将中东路一举收回,不但苏联无力反抗,欧美列强也会举手赞成。

张景惠像

对此,中东路督办兼中方理事长吕荣寰也表示同意,在张景惠等人的怂恿下,张学良更是坚定了一举收回中东路的决心。

恰逢此时,张学良收到了蒋介石从南京发来的一封紧急密电。大意是,苏联领事及中东路苏方人员宣传“赤化”,并勾结冯玉祥叛乱,情况危急,要求立即派人搜查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并查找相关证据。

得到这个电报后,张学良认为机会难得,随后命令东军警突袭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于是便发生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在次日行动中,东北军警搜查到苏方人员一些来不及焚毁的文件,后来这些文件也被当成宣传“赤化”的证据送到了南京。

中东路事件中的苏军坦克

领事馆事件发生后,苏联外交委员向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和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严重抗议,要求立即释放中东路被捕人员,并送还查抄的文件物品。但令苏联不快的是,张学良与南京方面对此均没有做出回应。

抗议无效之下,斯大林也颇为头疼,一方面,中东铁路按协定属于中苏合营,但中方权益没有得到保障也是事实。另一方面,俄国人经营中东铁路30余年,最近几年的平均年收入都在3000万元以上,盈利也高达上千万元。如果不对本次事件做出强硬反应,张学良可能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届时苏联在中东铁路乃至东北的利益势必不保。

但此时的斯大林在莫斯科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当时苏联国内的问题较多,斯大林正在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而1928年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迫使斯大林不得不调整政策。

1928年的苏联

在这一过程中,又有反对派不断与斯大林进行斗争,可以说,这时的斯大林并没有太多精力去顾及远东边陲的事务。

权衡再三后,斯大林决定采取两手准备,他一方面以缩小中东铁路苏方局长权限作为释放被捕人员的交换条件,另一方面,又命令苏军向边境增兵,准备以武力作为谈判的后援。

在此微妙态势下,张学良同样不甘示弱,他随后派出东北军开往满洲里一带,做出想要对苏联进行武力威胁,强行收回中东路利权的样子。至此,中苏边境空气骤然紧张,战争似乎一触即发。

以上就是中东路事件发生前张学良与斯大林的初次交手,事件之后会以怎样的态势继续向下发展呢?您请接着往下看。

斯大林像

二、事件发生中:蒋介石与张学良的盲目自信

南京方面,蒋介石向张学良明确表态,苏联暗中支持冯玉祥,证据确凿,东北方面也应该尽快收回中东路,以防止“苏俄”赤化东三省。

蒋介石特别强调,以苏联在国际上的孤立状态,不必担心中苏开战,就算开战,中央也会出手对张学良进行援助,届时,甚至出兵十万、拨款数百万都根本不是问题。

老蒋怂恿张学良在中东路这一问题上采取比较强硬的态度,其实也是存有一定私心的。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老蒋的地位并不稳固,当时还有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地方实力派的挑战,支持收回中东路可以拉拢张学良,同时将奉系扯向自己一边。这样,不仅可以用来防范苏联,还可以利用张学良打压自己的其他反对派。

蒋介石像

得到蒋介石的保证后,张学良十分开心,屁颠屁颠地返回了东北,准备强行接收中东路。1929年7月10日,张学良单方面宣布,由于苏方违反《奉俄协定》中不得在中国宣传“赤化”等项目规定,中方被迫收回中东铁路管理权。

当时,东北军开入中东铁路沿线各地,军警人员四处接收沿线各站并查封苏联商船公司、贸易公司、火油公司等,苏联的路局职工会、青年团、妇女部等被强令解散,苏方局长叶木沙诺夫等高级职员全部被免职,200余人被逮捕,震惊中外的“中东路事件”由此正式爆发。

当时的张学良,年少气盛,他并不甘心日、俄在东北地区特权的继续。在他看来,当时中国虽然打不过日本,却未必对付不了苏联。

中东路事件照片

如果把中东路收回并增强了自己的力量,再转而对付日本,东北的事情就好办得多,正如他在回忆录中承认的,当时“很想施展一下子”,“想把东北的地位提高,就必须打一仗,而且还要打赢”。

在张学良强行收回中东路后,斯大林勃然大怒,随后发出强硬的回复,要求中方立即取消对中东路的一切命令,并立即释放所有被拘捕的人员,停止一切针对苏联国民和机关的行动。

照会要求三日内作出答复,形同最后通牒。为显示事态的严重性,由黑龙江齐齐哈尔发往瑷珲等县的公文邮件均被苏军扣留。

与此同时,乌苏里铁桥也被苏方破坏。除此之外,苏联驻华各领事馆人员、海关职员及大量侨民相继回国。中东铁路约600名苏方员工也集体请辞,准备返回苏联。与此同时,中国驻苏联领事馆人员也陆续从欧洲转道回国。至此,中苏彻底“断交”。

中东路事件地图

蒋介石本以为苏联会就中东路事件进行谈判,而绝对不会采取强制措施,但斯大林的态度却完全出乎了蒋介石的意料。

不过,蒋介石仍然认为苏联只是恐吓而决不会出兵,他特别致电张学良,称各国间签订的《非战公约》即将生效,国际舆论向往和平,而且苏联在国际上十分孤立,绝不敢对中国开战,即使挑衅,中央也有全盘考虑,全国军队可以随时增援,以继续给张学良打气。

但让蒋介石感到失望的是,尽管英、法、美等列强对苏联持敌视态度,但他们也不认同中方在中东路事件上的做法,因为这一事件一旦成为先例的话,将会损害英、法、美列强的在华特权。

《非战公约》签字仪式

其实,早在北伐战争前,蒋介石就曾考察过苏联的军事,他心里也清楚,如果真的爆发战争,东北军队或者说中国军队都会非常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蒋介石和张学良当时都有些投机主义。但这一次,他们都低估了斯大林的决心。

在苏联宣布断交后,张学良似乎也明白过来,中东路这事没有想象中的那般简单,已经由一个地方事件升级为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不但中苏两国为此断交,而且还极有可能在自己的地盘上引发战争。届时,不仅东三省会生灵涂炭,老帅张作霖留给自己的家底恐怕也会被败光。

其实,在中东路事件爆发前,东北当局内部有两派意见,一派以张景惠等人为首,要求强行收回中东路;另一派以老资格的“辅帅”张作相为首,反对对苏采取过于激烈的措施。

张作相像

张作相曾对张学良说,收回中东路是好事,但这事非同小可,进兵接收,势必要打仗,在目前情况下,就是用全国力量对付苏联,也未必能打胜;光靠东北军,恐怕不能收回中东路,反而会惹出事端;另外,还要防止虎视眈眈的日本趁虚而入。

果然,在中东路事件后,由于担心张学良会采取不利于南满铁路的行动,日方随后也迅速作出反应。7月底,日本关东军向南满铁路增兵5000余人,同时在长春大规模修建陆军营房。

内部的反对意见和日方的蠢蠢欲动让张学良有了一丝警醒,他开始谋求与苏方的私下交涉,但这引起了蒋介石的不满。

原来,蒋介石当时正在发动一场旨在废除列强在华特权和不平等条约的“革命外交”,在此之前,南京政府已就关税自主、收回列强在华租界及领事裁判权等问题与列强展开交涉,并与意大利等国家签订新的通商条约。

南满铁路像

国民党宣传部长叶楚伧代表国民党中央发表讲话,称中东路主权原属中国,苏方不履行中俄协定,收回乃是理所当然之事;如中东路尚且不能恢复主权,废约问题就更谈不到。

也就是说,南京方面企图以中东路事件为突破口,以进一步推动与列强的改约谈判,而张学良的私下交涉很可能会打破蒋介石的外交策略,当然,这也是蒋介石公开宣称的理由。

老蒋还有另外一个小心思,那就是彻底打破张学良与苏联的关系。其实俄国也好,日本也罢,蒋介石都害怕他们与张学良关系融洽,一旦张学良在东北“挟洋自重”,那么张学良就完全有了与南京国民政府抗衡的实力。

在蒋介石的考量下,东北军势必要与苏联刚一波,中东路事件逐渐演化为中东路战争,那么战争的结果如何?战争又会对远东地区的国际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请您接着往下看。

叶楚伧像

三、事件变为战争:斯大林出兵与张学良溃败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于8月10日发表了《告东北将士书》,要求全体东北军将士服从中央命令,捍卫东北边陲,并要求普遍组织国民对俄交涉后援会。在此引导下,北平、天津、上海等地相继举行大规模的反苏大会,高唱积极对苏备战。

8月19日,蒋介石发表公开演讲,其大意是,俄国侵略中国是自古以来就经常发生的事件,本次中东路事件,是其侵略中国不成而施行的武力恐吓,但我们政府决不会被苏俄帝国主义的暴力所屈服。

蒋介石的公开宣言和国民的反苏示威游行实际上将张学良推上了风口浪尖,张学良的私下交涉失败后,苏联的挑衅态势也愈发严峻,并由少量的边境冲突提升到局部战争的边缘。

中东路事件对战图

中东路事件一个月后,苏联于1929年8月6日成立“特别远东集团军”,下辖三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师,一个蒙古骑兵营,总兵力约四万余人,特别远东集团军装备精良,有大量飞机、坦克、重炮等重型武器,并且还装备了苏联当时最新型的坦克。

1929年9月18日,苏联对外发表声明称与张学良方中东路交涉毫无结果。此举也意味着苏联将对东北军发起大规模进攻,形同宣战。

而在此时,苏联已经在东北边境集结了近十万兵力,随时可能发起攻击,在苏联特别远东集团军成立10天后,张学良也于8月15日下达作战动员令,兵力总计5万人,分东、西两线驰援边境,后再次增派兵力至十万余人,东北军在兵力上略占优势。

张学良与蒋介石

然而战争爆发后,东北军战事失利,张学良一时阵脚大乱,只好向南京紧急求援。

而此时的蒋介石正在河南许昌指挥讨逆作战,那些原来态度激昂的国民党军政要人此时也陷入了沉寂。胡汉民称病,谭延闿推诿,戴季陶躲起来念佛,就连之前态度强硬的孙科、张继等人,此时也都默不作声。

原来,中东路战争爆发之时,冯玉祥正在华北向蒋介石发起挑战,汪精卫、阎锡山也为之遥相呼应,此时的老蒋尚且自顾不暇,对东北战场更是有心无力,蒋介石非但未发一兵一卒,而且一度还厚着脸皮向张学良借重炮营用来帮他打内战。

正当张学良苦等南京救援之时,苏军再次出动重兵进攻西线满洲里一带。11月17日,西线苏军步兵、骑兵、炮兵四万余人在布留赫尔的命令下分两路向满洲里和扎兰诺尔发起猛烈进攻,激战数日后,东北军几乎被打散。满洲里和扎兰诺尔两地均被苏军攻占。

中东路事件战争形势图

满洲里之战是中东路战争中最为惨烈的一仗,其中防守满洲里一线的第17混成旅完全被击溃,经此一战,东北军西线全面崩溃,密山、海拉尔相继失陷,中东路枢纽所在地哈尔滨危在旦夕。

据事后统计,除旅长韩光第及两名团长阵亡外,东北军团以下官兵在满洲里一战中阵亡高达两千余人。另外,旅长梁忠甲及参谋长、团长以下被俘数千人,并被送往苏联境内。

事实上,东线守军第15旅及第17旅已经形同全军覆没,而苏军只付出了伤亡不到一千人代价。

东北军与苏军的战斗力相差如此悬殊,背后原因其实并不复杂。1929年的苏军尚未遭受30年代的大清洗,军队中有很多优秀的将领,苏联工业的发展也提供了强大的武器装备,如飞机、坦克等,这都是东北军所不具备的。

1929年的苏联军队

惨烈的战争给当地带来了巨大损失,作为主战场的满洲里,战后更是一片狼藉。战争中,满洲里车站一带被完全焚毁,车站的机器车辆、电机材料、无线电台等均被炸毁或被苏军席卷一空,战区煤矿与矿区也被炸成焦土,存煤被焚毁。

由于当时正处隆冬时节,市面上煤炭米面供应链连连告急,当地居民流离失所,饥寒冻馁之状随处可见,正当各方以为苏军要扩大战果,继续向哈尔滨甚至沿中东路向南部进军时,苏联却突然停止了进攻的步伐。

原因很简单,前面说过斯大林在莫斯科的日子并不好过,除了要解决国内纷乱的事务外,还要应付来自西线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力。而对于东线来说,斯大林的主要敌人并不是张学良和蒋介石,而是对东北虎视眈眈的日本。

当时的东北军

如果斯大林在东北继续扩大战事,难保日本不会插足进来,一旦日本涉足,苏联将会面临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有鉴于此,斯大林并未命令苏军继续追击这让张学良暂时缓了口气。事已至此,张学良也顾不得南京方面的反对,决定单独向苏联谈判媾和了。

1929年12月22日,东北地方当局代表蔡运升受张学良委派,与苏联代表谈判,达成《伯力议定书》。

1930年初,中东路事件基本平息,苏联恢复了原有的一切权益。

从出发点上来说,中东路战争是一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之战,在蒋介石推行“革命外交”的大背景下,收回原属中方的合法权益不仅是正确的,也是可行的。

中东路事件遗址

但蒋介石对斯大林的态度判断错误和对张学良怀揣私心的唆使,以及张学良盲目的爱国主义和意气用事等,都使该事件没有得到完美的解决。

而且在一开始,苏联的退让并不是斯大林害怕东北军,而是怕盘踞在东北的日军,张学良和蒋介石却误以为斯大林陷于国内动乱和西线压力,不会对东北用兵,从而坚决对苏联采用强硬手段,最终酿成了中东路战争中东北军的惨败。

结果,东北军在中东路战争中一触即溃的表现令日本方面摸清了张学良的底细,从而对张学良更加轻视。中东路战争结束后,日方认为苏军令人可畏,而东北军简直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由此,暂避苏联,先打中国成为日本军方的共识。

从以上意义上说,中东路战争可以堪称日军侵华的前奏,也为日后的九一八事变埋下了祸根。

参考文献:金满楼:《中东路战争里的张学良、斯大林与蒋介石》

举报/反馈

花馄联盟

3.3万获赞 2573粉丝
喜欢奇闻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