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图片

太行川寨王硇


图片
作者:李振旭 寇金星
图:冀彤军

王硇地处太行山东麓,距离107国道45公里,太行山高速公路册井道口5公里,属沙河市柴关乡管辖。该村有耕地900余亩,山场沟谷面积近5平方公里,有人口800余人,全部为王姓氏家族成员。据王氏家谱记载,王硇先祖王得才本是四川成都府两岗村人,明成祖修建北京城时为朝廷押送“皇纲”进京,行至邯郸黄粱梦一带遭响马打劫,因面临灭门之灾,而辗转迁移到王硇隐居。

图片坐落在山岗阳坡的王硇全景



村落选址特点


太行山余脉隆起的山岭、凹陷的沟谷遍布王硇村四周,形成一道道大自然的绿色屏障。村落北靠莲花山,南眺红枫山,西依举官山(鸡冠山),东瞻青龙山,一条季节性河流从村南绕到村东。村落形状恰如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其头颈为村东“神兽石”和河谷,南北山峰犹如翅膀,村庄和村西的层层多彩的梯田就是其身体和尾翼。展翅欲飞的凤凰和植被繁茂、形似腾龙的青龙山正好符合了古人龙凤呈祥的堪舆风水文化观。古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在选择立地生根的村落时,必须考虑阳光、水源和土地状况。按照《周易》中的观念,水体动,为阳;山体静,为阴。王硇村的地理形势正好符合“负阴抱阳”、“枕山襟水”的尊贵格局。不仅如此,王硇村先祖为使子孙后代生活在三水环抱的环境中,增强村落地气环境的“旺脉”,还曾在村东挖了一个水塘,建起了三龙庙,在村东南方凿出一眼水井。光源充足,土地广阔,水源较为便利,自然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当然,对于王硇立村先祖来说,最重要的是安全。王硇的山川地势确实是隐蔽的绝佳之地,行人从柴关川进入王硇地界,即使走到村东山硇下,也窥不到村落;但王硇人攀上沟沿向东眺望,进入柴关川的人马车辆一览无余。




石楼建筑特点


王硇人生活大山之中,他们勤劳节俭,世代积累,到清朝道光年间,几支家族的富裕程度在柴关川初露头角,所建石楼已经形成群体聚落。光绪年间,王氏家族中的创业者在武安邑城等地购买了大量的“外庄田”,还有人在册井槽碾街开设了货栈,只有60户人家的小山村,藏粮千担以上的富户达七、八户,涌现了十多户家蓄万金的大财主,王硇村内也建起了最高的18米石楼,形成了上院、南院、北院、大西院的石楼排列格局。因为先祖的军旅和劫难经历,加之因重视文化教育而提高了人文素养,王硇人历经500余年所建起的石楼群颇具防御功能、文化特色和审美情趣。

王硇古石楼具有很好的防御功能。石楼多为两层或三层,现今仍处于完好状态的约130处,房屋2000余间,建筑面积72,000多平方米,占全村现有建筑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王硇村中有东西主街三条,小街10条,南北小巷13条,最长街道800余米,最长的巷道270余米。为防止弓箭射击而将街巷全部设计成30-50米一拐弯的曲尺形,在街巷交叉要道口的临街石楼上几乎都建有碉楼(村人称之为耳房),耳房面向街巷的墙体上设有瞭望孔。一座座碉楼如壁垒森严的碉堡高耸于各个街巷口,望之令人震憾和惊叹!院落形式多为套院,有一进两套院(村民称之为“全院”)、三套院、四套院甚至一进五套院、七套院。多处院落留有暗门、暗道,院院相连,村内外沟通。个别院落凿有水井,安装着石碾、石磨,建有牛羊圈;有些家庭的门后还设置暗闩,建藏狗洞。在冀南太行山一带,像这种全面系统设置防御功能的村庄实不多见。

图片

高耸的碉楼

图片

院院相连王硇民居院落

王硇古石楼具有明显的川寨特色。成都人王得才因劫难在王硇落地生根,也把成都一带的建筑风格带到了太行深处。王硇石楼墙体所用石材为当地出产的红色丹霞岩石,石块相互交错咬合,形成类似木工中的“卯榫”结构;厚度为80—120公分,分内外两层,外层用较为工整的条石垒砌,内层填料主要为碎石。石楼内冬暖夏凉,保温效果很好。石楼起脊,青瓦覆顶,飞檐翘角,五脊六兽。站在高处眺望,只见红墙黛瓦,鳞次栉比,似云若霞,蔚为大观;片片青瓦又如颗颗珍珠撒满农家屋顶。碉楼和瓦房体现的是四川民居的建筑特征,厚厚的红色石头墙则是太行山民居的符号,王硇石楼是太行山建筑风格和成都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王硇人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王硇古石楼极富传统文化特色。在王硇,一种较为普遍的院落形式是缺少东南角——民间叫“有钱难买东南缺”。这句话在冀南地区广为流传,只不过其他地方建房时不会故意把院落的东南角留在街巷中,而是遇有各种自然和人为原因,院落的东南角实在不方正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王硇人则是故意而为之。这一观念来源于“八卦”中的“巽”卦。古人认为,“巽”对应东南方位,代表“风”,为顺畅、平安之意。遭遇劫难的王得才后人,自然比别处百姓更加期盼顺畅,向往平安和顺的生活,他们把人生的美好愿望砌进了墙体,筑成了特有的院落造型。王硇村的院落朝向一般是坐北面南,主房高(当地称之为上房),东屋次之,西屋更低;如果北屋建筑时间早,后建的东屋西屋比北屋高了,就在北屋靠院子一侧的前墙上接建数层围栏式山墙,村人称之为“接星”。这种建筑形式和古代的“阴阳”、“风水”理论有关,从科学角度分析,这样做有利于阳光照进整个院落,有利于杀菌和消毒,有利于居住者的健康。另外,碉楼的下部为方形,顶部多建为圆弧形,这符合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图片典型的东南缺院落巷子

王硇古石楼宏伟、凝重、古朴,但门楼造型气韵生动,具有审美效果。王硇村各户门口的台阶不多,也许是村民整日上山劳动,上山下山已够疲劳,不愿建高大的台阶徒增攀登之苦。从大门之上的横梁到木枋、挂落等木雕饰件,占据了宅门三分之一的高度,木枋和挂落所用木板阔大厚实,木枋上彩绘古装戏曲人物和荷花莲子图,线条流畅,疏密相间,颜色浓丽,荷叶垂露欲滴,荷花含苞待放,人物情态逼真,形象生动。挂落雕刻多采用透雕技法,图案有万字不到头、松、竹、梅等,表达院主人的精神追求。门楣之上的户对多为纱帽翅形,门前的门当有方形(象征书本)亦有石鼓形,表明王硇人崇文重武的优良传统。门墙墀头上砖雕“天犬望月图”,神犬回首仰望天空,天空位置浮雕着几枚星星和半轮明月。这则神话故事大意是说二郎神因有急事飞向月宫,他所养的猎犬为了守候主人的门户,一直忠诚地呆在家中,思念主人时,就弯着脑袋,深情地遥望遥远的月宫。雕刻表明了王硇人崇尚忠诚、礼赞信义的道德观念。

图片颇具审美趣味的民居门楼



深明大义王硇人


王硇人注重修房造屋、建筑石楼,也向往教育和文化。进入清朝以后,富裕起来的人家争相为子弟宴请塾师;清末民初,大户人家积极将子弟送入学堂,让下一辈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努力把年轻人培育成有文化、有见识,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在这种浓厚的重视文化教育的氛围中,一些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两人自费赴东京留学。然而,卢沟桥的枪声,打碎了王硇人发展致富的梦想,侵略者烧杀抢掠的恶行,也唤醒了王硇人奋起反抗的坚强斗志。1938年,王硇村建立了党支部;沙河独立营营部常驻王硇,抗日县委、县政府曾在王硇办公;刘伯承、邓小平到此指导工作,朱德总司令曾在王硇住宿。1942年年关,八路军新十旅旅长范子侠将军率部反“扫荡”中在柴关附近英勇牺牲,其遗体停放王硇祠堂近两个月。王硇是名副其实的抗日根据地红色堡垒村,八年抗战中,日本鬼子一次也未能进入村中。村内首富王清沂向抗日军队义捐粮食十万石(一石为90斤)。在日留学的王树楠回到家乡,发明脚蹬多轮多轴抽线纺车,以实际行动支持本村妇女为八路军纺纱织布,大大提高了纺纱效率,为抗战胜利做出了特殊贡献。王硇村有39人参加了八路军,先后有23人为国捐躯。漫步村中,好几处人家大门口悬挂“为民立功”、“人民功臣”、“保卫治安”、“售粮光荣”等英模牌匾。

图片王忠信烈士故居


图片抗日独立营营部

入夜,如水的月光洒向王硇的石楼和街巷,村头广场响起了音乐声,三三两两的村民走出家门,跳起了健身舞,在该村写生的中央美院学生也加入了舞者的行列。王硇村合着时代的节拍,走进了现代生活。

- END -

举报/反馈

邢台文旅

2.9万获赞 1.3万粉丝
邢台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邢台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