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瘀血及其形成”

一、瘀血

瘀血是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属继发性病因,包括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以及因血液运行不物,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具有致病作用的“死血”。在中医文献中,瘀血又称“恶血”“衃血”“蓄血”“败血”“污血”等。“瘀血”与“血瘀”的概念有所不同。血瘀是指人身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瘀滞不通的病机变化,属于病机学概念;而瘀血是病理产物性病因,属于病因学概念。

二、瘀血的形成

血液的正常运行,主要与心、肺、肝、脾等脏的功能,气的推动与固摄作用,脉道的通利,以及寒热等内外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凡能影响血液正常运行,引起血液运行不畅,或导致血离经脉而瘀积的内外因素,均可导致瘀血的形成。

1.血出致瘀

各种外伤,如跌仆损伤、金刃所伤、手术创伤等,致使脉管破损而出血成为离经之血;或因脾不统血,肝不藏血等原因而致出血,以及妇女经行不畅、流产等,如果所出之血未能排出体外或及时消散,留积于体内则成瘀血

2.气滞致瘀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若情志郁结,气机不畅,或痰饮等积滞体内,阻遏脉络,都会造成血液运行不畅,形成瘀血。如《血证论·吐血》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

3.因虚致瘀

气虚则运血无力,阳虚则脉道失于温通,阴虚则脉道失于柔润,皆可引起血液运行涩滞。因此,气血阴阳失调,可导致血液在体内某些部位停积而成瘀血。

4.血寒致瘀

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若外感寒邪,入于血脉,或阴寒内盛,血脉挛缩,则血液凝涩而运行不畅,导致血液在体内某些部位瘀积不散,形成瘀血。如《灵枢·痈疽》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泣通“涩”,闭塞之义),血泣则不通。”《医林改错·积块》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

5.血热致瘀

外感火热邪气,或体内阳盛化火,入舍于血,血热互结,煎灼血中津液,使血液黏稠而运行不畅;或因热灼脉络,迫血妄行导致出血,以致血液滞于体内局部而不散而成瘀血,如《医林改错·积块》说:“血受热则煎熬成块。”

6.津亏致瘀

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故在剧烈吐泻、烧伤等津液大量丢失时,由于津液亏虚,血液黏稠,运行涩滞,亦可导致瘀血。

7. 痰饮致瘀

痰饮亦为病理产物性病因,痰饮停滞,阻滞气机,妨碍血行,则导致痰瘀互结,常见眩晕头痛,心前区憋闷疼痛等症状。

举报/反馈

健康营养师99

8.5万获赞 2.3万粉丝
分享膳食营养,健康保健,公共卫生相关知识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