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跨越时空的回信》是一档以“跨越时空,对话英烈”为主题,以红色家书为切口的怀念英烈的节目。

在2019年的第八期中,节目组邀请到一位老人,他的名字叫袁振威,是一名海军少将,他这次来是为了给他的父亲写回信。

袁振威老人的父亲是战争时期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烈士。父亲牺牲的时候,他只有2岁,根本记不清父亲的样貌,但多年来,他一直生活在父亲的光辉下,一直思念着父亲。

出生之日,父子生死离别之时

儿时的袁振威对父亲几乎没有印象,只是偶尔从奶奶口中得知父亲的零星一点的消息。

自他记事起,就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母亲,身边只有照顾他的奶奶。有一次,同村的小伙伴指着他说:“你的爸爸妈妈已经死了。”从未感受过父母之爱的他被这童言无忌伤害到了,他回去之后就哭着问奶奶:“我的爸爸妈妈是真的死了吗?”

当时他的父亲确实已经牺牲,母亲仍在为革命工作,但国内正在抗日,国民党又在暗中迫害共产党人,他的奶奶不能说实话,只能安慰他:“你的爸爸妈妈还活着,他们在外面做生意。”

袁振威还记得,当时奶奶为他擦干泪水,代替他的父母,在他的脸上一边一个吻,左脸是妈妈亲的,右脸是爸爸亲的。

那时的袁振威还不懂,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带着他一起走?为什么要与他分离?可是,当他长大后才明白,如果不是家国仇恨,谁又愿意抛下自己的孩子呢?

多年后的某一天,袁振威才终于得知,在他还未出生之时,父亲就对他充满了期待。

袁振威的乳名叫“浣郎”,是他父亲为他起的。“浣郎”是湖南话“皖南”的谐音。之所以给儿子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在袁振威出生前几个月,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故意制造摩擦,并捏造了新四军七十二条罪状,以此召开师以上军官的会议,要新四军领导去回答问题。

这是赤裸裸的鸿门宴,如果不去,就会让人以为是新四军心虚,如果去,则危险巨大。在这举棋不定的时刻,袁振威的父亲袁国平站了出来,决定代表新四军参加会议。

袁国平并不怕死,甚至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不过,这时他的妻子邱一涵已经怀孕八个月,孩子即将出生,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们母子两个。

一向坚强的邱一涵听说丈夫要执行这么危险的任务,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袁国平擦掉她的眼泪,平和地告诉她:“只要国民党让我讲话,我就能回来。”接着,他又顿了顿,嘱咐说:“孩子如果生下来是个女孩,就让她学音乐,如果是男孩,就让他当兵,名字都叫皖南。”

袁国平这样嘱咐妻子,是已经做好了迎接最坏的打算。他是想,如果自己真的回不来了,孩子也能通过名字,记住皖南,记住皖南人民,记住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新四军。

好在新四军这场危机顺利度过,袁国平平安回到了妻子身边,不久,袁振威就出生了,在袁振威两个月大的时候,袁国平夫妇带他照了相,并在相片上写下了“浣郎”二字。

可是,好景不长,新四军的处境越来越艰难,不仅要与日军斗争,还要时刻提防国民党的明枪暗箭。在形势逼迫下,袁国平夫妇只能忍痛将只有八个月大的袁振威送到了乡下奶奶家。

就在袁振威两岁的时候,袁国平英勇牺牲,消息传到了乡下。袁振威的奶奶得知后,因伤心过度哭瞎了眼睛,从此祖孙两人靠乞讨度日。

在节目中,袁振威在说起父亲的时候满眼泪光,从他的目光中,能清楚地感受到他对父亲的思念。这个花甲老人,仍旧渴望父亲的爱。在说到父亲为他起的乳名叫“浣郎”时,他的表情是骄傲的,是幸福的,因为他能明白父亲的用意,感受到了父亲为革命可以牺牲一切的精神。

袁振威感叹地说:“我对父亲没有任何印象,是因为我在八个月大的时候就被送到了奶奶身边,而在我两岁的时候父亲就牺牲了。我的出生之日,实际上就是我父子生离死别之时。”

十年之后,得知父亲牺牲真相

袁振威最开始对父亲的感受是通过奶奶的安慰,在这之后的许多年,他一直认为父亲还活在世上,他也一直期盼着父母能回来接他一起生活。

直到1946年,袁振威被母亲接到了上海,但他仍然没有见到父亲,这让他很是伤心。每当他问起父亲的时候母亲总是说:“你爸爸在外面做生意,暂时不能回来。”同时,邱一涵告诉儿子:“你爸爸很聪明,爱读书,待人好。”

这是袁振威第二次听到关于父亲的事,由于母亲不忍心告诉他真相,他一直坚信父亲还活着。直到十二岁的时候,一个小朋友突然告诉他:“你的爸爸是自杀的。”袁振威震惊了,他不敢相信,急忙跑回去问母亲。

他以为母亲会马上否定,但是母亲眼角的泪告诉他,小朋友说的是真的。他迫切想知道真相,央求母亲一定要把真相告诉他。邱一涵看着儿子焦急的神情,终于说出了真相。

在袁振威出生的前两年1937年,新四军成立,经毛泽东亲自推选,袁国平担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

袁国平到任后,把加强对新四军的领导列为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在他的努力下,新四军党的建设逐步推进,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敌后抗战部队发动群众,坚持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树立起了新四军为民的口碑,打造出了一支“铁的新四军”。

袁国平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和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在日军侵略中国大地时,亡国论甚嚣尘上,袁国平深入展开宣传工作,为战士干部树立“最后定可战胜日本”的信念,为新四军建立信心。

1941年,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突然遭到国民党军队8万余人的包围和袭击,正在积极抗日的新四军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国民党竟然会趁着这个机会对新四军痛下杀手。

新四军在震惊之余奋起反抗,然而由于不利的地形以及人数、装备的差距悬殊,他们很快遭受了巨大的人员损失,部队多数被打散。

在与敌人交战七个昼夜的时候,新四军军长叶挺冒死与国民党谈判,不料却被国民党扣押,而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杀害。

就在新四军群龙无首的时候,袁国平挺身而出,带着剩下的战士突围。在突围的过程中,袁国平被流弹击中,疼痛让他立刻昏死过去。警卫员陈阿金误认为袁国平已经牺牲,继续带队突围。

直到晚上8点多,新四军特务团卫士连副连长李甫带领战士突围至周家大山带,在山洼中发现了奄奄一息、满身是血的袁国平。

此时袁国平尚有一口气息,他在昏暗中似乎听到了战友们的呼喊声:“袁主任、袁主任。”袁国平用尽浑身力气睁开眼睛,有气无力地说:“不要管我了,快走。”袁国平在部队中威望很高,战士们哪里人忍心抛下他不管。

李甫仔细检查了袁国平的伤情,发现其全身有四处负伤,左肩胛骨一处,右腿一处,其他部位两处,虽然血在不停地流但是只要及时止血,再找医生治疗一下还有生还的机会。于是,在没有担架的情况下,战士们轮流背着袁国平突围。

由于敌人不断在搜寻,他们要一边打击敌人,一边突围,还要保护袁国平的安全,行军速度非常慢。

1月14日凌晨,李甫带着大家走出40多华里,感到了青弋江畔的章家渡。就在大家在章家渡调整休息的时候,一小股敌人不知何时赶到了这里,子弹突然射击过来,一场激战瞬间展开。

李甫心里非常着急,要是在天亮之前他们还不能够渡河的话,那突围就没有了希望。李甫一面组织火力还击,一面组织强渡,他让几名战士抬着袁国平过河,但是敌人子弹就像长了眼一样,负责抬人的战士相继中弹倒下。

袁国平跌落水中好几次,每一次掉进水中,就会有一名战士重新将他救起。战士们不顾危险一个接一个地在他眼前牺牲,袁国平心如刀绞。强渡用了四十多分钟,造成了很大的伤亡,原本近百人的部队强渡之后只剩下了三四十人。

抢渡成功后,队伍在一处破庙中稍作休息,大家围在一起相互取暖,突然听到袁国平充满愧疚地说:“是我连累了大家,你们快走不要管我了。”此时袁国平的声音断断续续,已经没有多少力气了,他艰难地从衣服中掏出7块大洋,说:“这是党费,替我交齐,找到部队之后,还请你们帮我作汇报。”

战士们都不肯收,猛烈摇头表示不会放弃他。就在战士们低头伤心的时候,袁国平从衣服中掏出一把枪,向自己的头部扣响了扳机。

在战士们眼前,袁国平用手枪里最后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不想成为同志们的累赘,不想再有战士为他牺牲。

袁国平就这样英勇牺牲,战士们围着他的遗体泪流满面,他们又似乎想起了袁主任阵前动员时说过的话,他说:“如果有一百发子弹,要用九十九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绝不做俘虏。”袁国平最终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享年35岁。

邱一涵对袁振威说:“你爸爸在危急关头,宁愿举枪自尽,也不愿拖累战友,不愿意影响部队行动,他是英勇自尽,是烈士。”

听到父亲的英勇事迹后,袁振威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天晚上他失眠了,他只要一闭上眼睛,脑海里就会不停地想到父亲。他无法想象父亲当时的心情,无法体会父亲的处境,但父亲在他心目中的形象逐渐高大神圣起来。

精神继承,生活在父亲光辉之下

或许,在得知父亲牺牲真相的那一刻,袁振威还不能完全感受父亲的精神力量,但在之后的日子里,他才真正理解了父亲。

在袁国平的所有遗物中,有一照片非常特殊。这张照片是在北伐战争时期,部队整装待发之际,袁国平给母亲寄去的照片,照片背面有一句话,完全体现了袁国平对待革命,那种奋不顾身的精神。

他说:“我愿拼热血头颅,战死沙场以搏一快。万一凯旋生还,再睹此像,再谈此语,其快乐更当如何耶!”在袁国平看来,只要革命需要,生和死都是快乐的事情,他愿将最后一滴血,贡献国家,贡献民族。

看到父亲的这段话后,一种热血在袁振威的全身流贯开来,他可以清楚感受到父亲那种置身革命,就要以牺牲一切为代价的精神。

邱一涵告诉儿子:“革命是要付出牺牲的,是以牺牲党的好儿女为代价的。”邱一涵是想告诉儿子,他父亲的死是光荣的,他们应该为父亲最后的壮举而感到骄傲。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父亲,袁振威还找了很多父亲的战友,在长辈们的回忆中,父亲的形象在他心中更加清晰了起来。

袁振威首先找到的是周恩来。周恩来与袁国平的感情很深,当他看到袁振威的时候,似乎从他的脸上看到了曾经的战友,他告诉袁振威:“你的父亲是政治工作的专家,对军队建设贡献很大。”

最后,周恩来嘱咐袁振威:“你要继承他的事业,不要迷失政治方向。”

袁振威找的第二个父亲的战友,是一直跟随父亲从延安到新四军的顾鸿将军。顾鸿将军谈起他父亲的时候更是情不自禁,往事的片段在他脑海中不断浮现,他立即向袁振威讲起了过去的故事。

在繁昌之战的时候,顾鸿将军陪着袁国平到五团开会,他从这次会议真正感受到了袁国平口才的力量,只见不到一刻钟的时间,全场激奋,有的战士甚至把枪抛到了空中。袁国平讲报告,非常有感染力,要人笑的时候人人都会笑,要人哭,没有一个不流泪的。

在找寻父亲事迹的时候,袁振威从堂哥手中得到了父亲在抗战时期写过的一封家书。上面写道:

振鹏贤侄如见:敌愈深入愈困难,兵力分散,交通延长,后方空虚,地形不利,而我们前有正规军顽抗,后有游击队积极行动,必使敌人之泥足越陷越深。你应告诉家里,中国抗战前途很好,最后定可战胜日本,此刻我身无分文,无法帮助家里,因为我们都是以殉道者的精神,为革命,为国家民族服务的。或许有人要说我们是太“不聪明”了,然而,世界上,应该有像我们这种“不聪明”的人。

看着父亲的亲笔信,袁振威泣不成声,他的父亲是如此的光辉伟大,他反复思考,如果没有一批像父亲这样所谓“不聪明”的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因此,我们要好好珍惜眼前,好好珍惜用先烈们的鲜血铺成的光明大道。

在母亲和父亲战友的谆谆教导下,从孩时起,袁振威就在懵懂中学着做像父亲母亲那样的人,因为他从父母身上,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品格,逐渐认识了中国共产党。

在上中学的时候,袁振威加入了党组织,母亲去世后,他以父母为榜样潜心读书,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读书期间,袁振威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是共产党人,是党的儿女,他不知疲倦地学习,磨练自己的意志。

毕业后,袁振威被分配到海军部队中,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46岁时,袁振威转行任教,许多工作需要从头开始,年近半百的他充满精神,用加倍努力的勤奋弥补着自己的不足。他带领着本室的教研人员置身于作战指挥研究领域的前沿,不计名利,不甘落后,开创了崭新的中国海军作战指挥理论体系。

为培养出新一代优秀海上作战人员,袁振威倾注了无数汗水和心血,由于他的讲课内容不能公开,他也被誉为“没有获过奖的功臣”。

但袁振威并不在乎功与名,他只在乎是否能和父亲一样为革命奋斗,为民族奋斗,中华民族之崛起是他的无限动力。

袁振威虽然一生都没有得到父爱,却在一生中无时无刻受到父亲的影响。父亲是他的榜样,他会将父亲的精神永远传递下去。

举报/反馈

奇葩历史观点

16.2万获赞 2.5万粉丝
欢迎大家关注奇葩历史观点
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