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在晚清年间的朝堂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在新皇尚不能决策朝政大事时,摄政王可谓是朝堂上只手遮天的存在。

但这摄政王也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既然要辅佐皇帝,就必然得是皇族亲信。如此一来,即使是皇帝日后亲政,也得对从前这位摄政王毕恭毕敬。

1908年,满朝文武三跪九叩,恭迎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登基。此时的溥仪尚且只是一个垂髫小儿,按照惯例,理应由隆裕太后垂帘听政。

可向来把权力死死攥在手心的慈禧这次竟选择退出权力的中心,把摄政王的位置给了溥仪的生父醇亲王,也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爱新觉罗·载沣


在众人的议论和猜测声中,载沣走进了权力中心,成为了这个即将覆灭的王朝实际上的掌权者。不过,载沣没能在这个位置上停留太久,还未到而立之年时,他就已过上了退休生活。

虽然光绪没有子嗣,但他的旁系兄弟众多,载沣为什么能从众人之中脱颖而出,继任这个风雨飘摇的王朝呢?慈禧又怎么舍得把监国大权拱手让给他呢?

载沣是“铁帽子王”奕譞的第五子,8岁时便承袭了父亲的爵位。

看到这,各位看官可能会问,自古以来都是立嫡立长,所谓长幼有序,怎么他醇亲王却把爵位传给了自己的第五个孩子?

其实,并非奕譞想要这样做,而是载沣的运气实在“太好”,他的几位兄长们都夭折了,而他的二哥已然成了光绪帝,如此一来,便轮到他这个第五子来承袭家族的爵位。


但想要成为摄政王,光凭运气好是远远不够的,载沣自然也不是只知寻欢作乐的纨绔子弟,他心中始终装着大清。这一点,从他出使德国时的表现就不难看出来。

1901年,18岁的载沣成为了慈禧心目中出使德国的不二人选。此去可并不是为了什么光荣的事,而是德国要求清廷派皇室特使,为之前德国公使被杀一事道歉。

那些平日里吃着朝廷俸禄,满口仁义道德的大臣们此时却都在相互推诿,谁也不愿意领下这么一桩令人蒙羞的差事。他们都还沉溺在从前“天朝上国”的梦幻泡影之中,没人愿意跋山涉水的去给一个“小国”道歉。

载沣此时正好在为朝廷赐婚之事苦恼,便有意自请前去,正好可借此暂时逃避慈禧的指婚。


谁料想载沣远道而来,德国使臣却并不打算以礼相待。他们咬住道歉的礼节不放,非要载沣如叩拜光绪帝那样三跪九叩,叩拜他们的君主威廉二世。

载沣虽然势单力孤,却也并未因此毫无原则的做出妥协。所谓男儿膝下有黄金,载沣自小接受的教育便是只可向天地、父母行大礼,如今又怎么能接受向德皇行礼呢?

面对咄咄逼人的德国使臣,载沣毫不畏惧,以诸葛亮舌战群儒之势,与德国官员交涉了20多天,终于换来了德国方面的妥协。

最终德国官员表示,只要载沣及其随行官员愿意以鞠躬之礼表达歉意,此事便算揭过去了。


经此一事,载沣的名号响彻中外政界,就连不少外媒都对他的义举赞赏有加。

这一趟也让载沣对救国之道颇有感悟,他意识到德国早已是今非昔比,而我国的武器装备与德国实在是相差甚远,以我军之兵器对抗列强,无异于以卵击石。

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西方国家的发展,载沣在完成任务后有了周游列国的想法,而慈禧却在此时下旨让他尽快回国晚婚,无奈之下,载沣只得踏上了归途。

而载沣此番出使,也成为了他登上晚晴政坛的前奏。

回国后,载沣凭借在德国皇室面前的表现成了慈禧跟前的红人,加之他本就是世代承袭的“铁帽子亲王”,满朝文武无不对这个小王爷毕恭毕敬。

不久后,慈禧便下旨为载沣和军机大臣荣禄之女瓜尔佳氏幼兰赐婚,尽管当时载沣已经有了心意的女子,两人也先于赐婚的懿旨缔结了婚约,但慈禧的旨意,载沣是万万不敢违抗的。


生在帝王家,婚姻便成了政治和利益的筹码,自然由不得他们私自做主。虽然婚事没能得偿所愿,但在慈禧的扶植之下,载沣一路扶摇直上,年仅25岁就坐上了军机大臣的位置。

那么,慈禧为何愿意一直提拔载沣呢?

虽说载沣本人的确有一定的能力,但皇室当中子嗣众多,一力提拔载沣这样一个“铁帽子亲王”看起来未必是最好的选择,若是他日后拥兵自重,那慈禧该如何保全自己的荣华富贵呢?

其实慈禧之所以选择载沣成为自己的马前卒,就是因为她认定载沣没这个胆子。多年的朝夕相处让慈禧早已看透了载沣忠厚、软弱的本质,料定他无论如何也不会生出异心来。


后来,慈禧和光绪同时病重,慈禧就马上开始着手准备立嗣之事。光绪皇帝驾崩后,慈禧连下三道旨意,立载沣之子溥仪为嗣皇帝,醇亲王载沣为涉政王,掌管军国大事。

这里我们就要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慈禧怎么就舍得将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大权拱手让人呢?

其实,光绪驾崩后,以张之洞为代表的一派大臣是极力推崇立载沣为帝的,但慈禧怎么可能让这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登上九五之尊的宝座呢?于是便以“不吉利”为由回绝了。

她以前朝同治、光绪都是“兄终弟及”为例,冠冕堂皇地表示如果三代都是如此则会有损龙脉。可实际上,她是考虑到自己即将身为太皇太后,就不能再把控朝政,但若能把载沣牢牢握在手中,溥仪那个三岁小儿又何以畏惧呢?


太监带着圣旨来到王府时,载沣的母亲刘佳氏似乎对朝堂之变早有预感,正跪在佛堂里紧张地诉说着祈求之语,手里的念珠在指尖摩挲,发出“沙沙”的响声。

然而,当一家上下整齐地跪在圣旨面前时,刘佳氏心中那最后一丝希冀也破灭了。

眼看着自己孙子被宣旨的太监抱走,儿媳瓜尔佳氏瘫坐在地哭得梨花带雨,她却如失了魂一般,两眼一黑,晕了过去。整个王府乱作一团,载沣看着院内如无头苍蝇一般来回奔走的小厮,仿佛看到了大清的未来。

然而,就在小溥仪被带进宫的第二天,戏剧化的一幕发生了。

光绪前脚刚驾崩,慈禧后脚也跟着薨逝了。


即便是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慈禧依然放不下对权力的渴望,她死前的最后一道旨意,是为了将晚清岌岌可危的政权传承到自己的侄女——隆裕太后手中。

可人一旦死了,就彻底与这前尘往事无关了。

没了慈禧掣肘的载沣大喜过望,他觉得自己力挽狂澜的机会 终于来了。

可事实却是,他的确如慈禧所说那般难当大任,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坐在龙椅上的儿子如提线木偶一般任人摆布。

他在任摄政王的三年时间里,最显著的监国举措就是不断加强中央集权,而他之所以认为如此便能救国,归根结底还是受从前出使德国时所见所闻的影响。

他错就错在并未结合结晚清年间的实际情况,就盲目地对军队以及官职内部结构做出了所谓的“改革”。


他的行为使得旧官僚满、汉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让原本一心追随自己的“ 立宪派”更加失望,反而“革命派”的呼声一天高过一天。

就连原本坚持君主立宪的梁启超也因为他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改变了想法,开始坚持革命。

时代的车轮一刻也不曾停转,发出的巨响更是震耳欲聋,推动着腐朽的清王朝走向灭亡。


1911年秋末,载沣被迫颁布“罪己诏”,年仅28岁的他自此过上了清闲的“退休生活”,而他自己似乎对这一切早有预料,轻松地对妻子说:“从今天开始,我就在家带孩子了。”

而他也的确“得偿所愿”有了大把的休闲时光,他曾在日记中写到:“自今回府后,即杜门谢客,不干预政事也。”

后来清王朝虽然覆灭了,但载沣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受到影响,他除了不能再把控军国大权外,所有的待遇还是照旧,民国政府每年还要补贴皇室成员四百万银元。

出售王府

1917年,张勋复辟。

载沣亲眼看着自己的儿子又成了受万民敬仰的“皇帝”,只觉得啼笑皆非。12天后,这场闹剧惨淡收场,似乎只是那些不愿跟随时代脚步的顽固之人做了一场光怪陆离的梦。

此后载沣拒绝了一切列强、军阀的鼓动,就安心的守着自己的一方宅院过日子,虽立于乱世,却又好像与世隔绝一般。


晚年载沣以皇族遗老的身份寓居平津两地,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前半生,如今的他再无心力参与任何纷争,只想平静的老去。

新中国成立之际,全国上下欢欣鼓舞,新时代的光束穿过层层围墙照进了阴沉的王府。载沣见新中国形式一片大好,便也想为如今这个焕然一新的中国做点什么。

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将王府以九十万斤小米的价格售给国立高级工业学校。

结语

1951年新春伊始,躺在病床上的载沣到了弥留之际。恍惚间,他好像又看见自己抱着三岁的溥仪参加登基大典,溥仪坐在龙椅上哭个不停,他只得不停地哄着说:“完了,完了,快完了。”

是的,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举报/反馈

妙笔仙紫历史说

252万获赞 3.8万粉丝
看历史,知兴替;知历史,以明鉴。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