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国内的绿氢项目得到快速进展。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报告指出,绿色氢能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驱动力,同时氢能产业也面临着挑战,包括成本高、工艺复杂等问题,导致国内绿氢生产和消费占比较小。当前,绿氢的主要制备方式为电解水制氢,其所用设备电解槽是氢能产业链上游的核心装置。从各技术路线发展看,碱性电解槽、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占据主流地位。其中,质子交换膜电解水技术(PEMWE)有望与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协同工作,将多余的电力转化为储存在氢键中的化学能。
然而,由于较高的过电位,PEMWE 器件的制氢效率受到阳极处缓慢析氧反应(OER)的严重限制。尽管 Ir 基催化剂代表着活性与稳定性之间的最佳平衡,但其具有低质量活性和 Ir 稀缺性等缺点。同时,高电解电压(>1.6 V)和严苛的酸性腐蚀条件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结构变形与钝化。因此,实现 3 A cm-2@1.9 V 和 80,000h 的实际工业化目标仍然是一项艰巨的挑战。为同时提高催化活性与稳定性,深入分析 OER 机制与催化剂的构效关系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邢巍、葛君杰、王颖等作者设计出一种新型反向掺杂策略,即通过将 Ti 原子级掺杂至表面 IrOx/Ir 基体中以研究 Ir-O-Ti 组分对 OER 过程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在 IrOx/Ir 基体中仅 1.92 wt% 的 Ti 掺杂即可显著提升 OER 活性,实现 10 mA cm-2 电流密度的过电位低至 254 mV,且可以稳定运行至少 100h。研究发现,Ti 位点可提供电子以削弱 Ir-O 相互作用,从而通过吸附析出机制(AEM)触发 Ir 位点的活性,同时晶格氧机制(LOM)中 O–O 键的形成受限与 Ir 组分稳定区域的加宽则有助于增强稳定性。
日前,该研究以“Inverse doping IrOx/Ti with weakened Ir-O interaction toward stable and efficient acidic oxygen evolution”为题,在线发表于 Chem 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