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国内的绿氢项目得到快速进展。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报告指出,绿色氢能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驱动力,同时氢能产业也面临着挑战,包括成本高、工艺复杂等问题,导致国内绿氢生产和消费占比较小。当前,绿氢的主要制备方式为电解水制氢,其所用设备电解槽是氢能产业链上游的核心装置。从各技术路线发展看,碱性电解槽、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占据主流地位。其中,质子交换膜电解水技术(PEMWE)有望与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协同工作,将多余的电力转化为储存在氢键中的化学能。


然而,由于较高的过电位,PEMWE 器件的制氢效率受到阳极处缓慢析氧反应(OER)的严重限制。尽管 Ir 基催化剂代表着活性与稳定性之间的最佳平衡,但其具有低质量活性和 Ir 稀缺性等缺点。同时,高电解电压(>1.6 V)和严苛的酸性腐蚀条件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结构变形与钝化。因此,实现 3 A cm-2@1.9 V 和 80,000h 的实际工业化目标仍然是一项艰巨的挑战。为同时提高催化活性与稳定性,深入分析 OER 机制与催化剂的构效关系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邢巍葛君杰王颖等作者设计出一种新型反向掺杂策略,即通过将 Ti 原子级掺杂至表面 IrOx/Ir 基体中以研究 Ir-O-Ti 组分对 OER 过程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在 IrOx/Ir 基体中仅 1.92 wt% 的 Ti 掺杂即可显著提升 OER 活性,实现 10 mA cm-2 电流密度的过电位低至 254 mV,且可以稳定运行至少 100h。研究发现,Ti 位点可提供电子以削弱 Ir-O 相互作用,从而通过吸附析出机制(AEM)触发 Ir 位点的活性,同时晶格氧机制(LOM)中 O–O 键的形成受限与 Ir 组分稳定区域的加宽则有助于增强稳定性。


日前,该研究以“Inverse doping IrOx/Ti with weakened Ir-O interaction toward stable and efficient acidic oxygen evolution”为题,在线发表于 Chem 期刊上。


第一作者:王意波
通讯作者:邢巍葛君杰王颖
通讯单位: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DOI: 10.1016/j.chempr.2023.05.044
材料合成与结构表征


该研究来源于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即原本打算采用被广泛研究的乙二醇还原策略将硼化钛(TiB)作为载体以负载 Ir 颗粒。然而,尽管观察到 OER 活性的增强,但所制备的样品中 TiB 却完全消失。因此,作者仔细观察了在反应温度(即 160 °C)下,TiB在乙二醇中的结构演化过程。有趣的是,由于 TiB 的溶解,首先会形成显著的多孔结构,随后在 3h 反应后颗粒完全消失。将溶液旋转蒸发后可获得褐色粉末,XRD 表明非晶结构。随后,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样品的螯合结构,可明确观察到 Ti-O 的弯曲振动和 O-R 的拉伸振动,表明 TiOR(R 代表有机基团)的形成。


图1. 催化剂形貌与结构表征。


随后,深入研究了最终获得催化剂(即 Ti-IrOx/Ir)形成过程中的动态反应过程。由于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Ir 纳米颗粒(∼3 nm)在最初的 2 分钟内通过氯铱酸还原分散于 TiB(∼10 μm)表面。伴随着 TiB 溶解,Ir 颗粒脱落并组装为更大的聚集体(~70nm)。这种连续溶解会导致在其完全消失之前形成多孔 TiB 结构。


如图 1 所示,多晶球形 Ti-IrOx/Ir 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为 73 nm,Ti 主要以原子级的形式分散在 IrOx/Ir 的表面。




电催化性能测试


如图 2 所示,Ti-IrOx/Ir 催化剂表现出显著提升的 OER 性能,在 10 mA cm-2 电流密度下的过电位仅为 254 mV,分别比商业 Ir 和 IrO 催化剂低 40 和 73 mV。同时,48.0 mV dec-1 的低 Tafel 斜率与显著降低的电荷传输阻抗(0.89 vs. 4.59 Ω cm-2)进一步表明 Ti-IrOx/Ir 催化剂的快速 OER 动力学。此外,Ti-IrOx/Ir 催化剂在 350 mV 过电位下具有高达 338 A gIr-1的质量活性,分别为未掺杂(154 A gIr-1)和商业 IrO(103 A gIr-1)的 2.2 和 3.3 倍。在 100h 的恒电流测试过程中,Ti-IrOx/Ir 催化剂的过电位仅增加 36 mV,优于 IrOx/Ir 催化剂(70 mV)。通过监测 Ir 的溶解,计算出 Ti-IrOx/Ir 的稳定数(S 数)为 2.84×105,比 IrOx/Ir((1.0×104)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图2. 在酸性电解液中的 OER 催化性能。




实验测试分析 Ti 的关键作用


如图 3 所示,高分辨率 Ti 2p XPS 谱表明仅存在稳定的 +4 价态 Ti 组分。此外,Ti 2p 谱显示出 Ti 掺杂至 IrOx/Ir 中的正位移,与 Ir 4f 谱的负位移一致,该结果证实从 Ti 至 Ir 的电子传输,路径为 Ti→O→Ir。值得注意的是,Ti-IrOx/Ir 中位于的 1.93 Å 的主峰可归属于第一壳层 Ir-O 背散射路径,比 IrOx/Ir(1.74 Å)更长。Operando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进一步证实 Ir-O 相互作用的减弱。具体地,在 Ti-IrOx/Ir (0.83–1.83 V)测试电位窗口内,位于 341 cm-1 左右的信号(β 峰),即与高价 Ir 和高 Ir-O 共价性相关的典型散射贡献(Ir-O 弯曲振动)完全不存在。然而,IrOx/Ir 催化剂在 1.43 V 以上的电位下表现出逐渐增强的 β 峰值信号强度。


图3. Ir-O-Ti 组分提升 OER 性能的机制分析。




理论计算分析Ti的关键作用


为简化计算,采用 Ti 掺杂的金红石 IrO 作为代表性模型表面结构以研究 Ti 对 Ir-O-Ti 组分的影响。利用 Ti 取代一个五配位的 Ir(5Ti-IrO(110))以研究 Ti 掺杂效应,因其是热力学上最稳定的掺杂构型(形成能为 −4.82 eV)。相比之下,4Ti-IrO(110)的形成能为 −3.99 eV。此外,在 Ti-IrO 费米能级附近 Ti 3d、O 2p 和 Ir 5d 之间的明显重叠表明 Ir-O-Ti 组分的存在。而且,Ir 5d 和 O 2p 之间的重叠减少表明 Ir-O-Ti 组分中 Ir–O 键共价性的降低,使得晶格氧反应难以发生。电荷密度差分图显示出从 Ti 至 Ir 和 O 的电荷耗散,进一步证实 Ti→O→Ir 的电子转移路径。


图4.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为酸性 OER 催化剂设计提供指导


本文设计出一种逆掺杂的 IrOx/Ti 作为模型催化剂,深入研究了 Ir-O-Ti 组分在 OER 过程中的反应性。得益于表面上 Ti 的原子级掺杂,Ti-IrOx/Ir 催化剂中可以形成丰富的 Ir-O-Ti 组分,从而表现出优异的 OER 性能,其本征活性与稳定性分别提高 3.6 倍和一个数量级。


通过一系列非原位和原位测试结合理论计算,揭示出 Ti 在 Ir-O-Ti 组分中的作用。结果表明,Ti 可以有效削弱 Ir–O 键并提高 AEM 活性,也通过增加反应能垒以抑制 LOM 机制的参与。此外,如 Pourbaix 所示,Ti 还可以进一步抑制表面 Ir 位点的过氧化。


该研究有望对未来兼具高活性和稳定性的 OER 催化剂设计提供有效指导,以满足其在腐蚀性严苛条件下的应用。




作者介绍


邢巍,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先进化学电源实验室主任,吉林省低碳化学电源重点实验室主任,吉林省化学电源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学会电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电化学会会员,《电化学》编委。研究兴趣为可再生资源制备氢能与燃料电池,包括聚合物电解质(SPE)能源系统,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含直接醇类燃料电池,DMFC)、小分子催化分解制氢、闲置风电电解水制氢技术,先后主持过数十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如:“十二五” 863 主题项目“先进燃料电池发电技术”首席专家;科技部对俄专项“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关键技术”负责人;科学院纳米先导项目中“水电解低铂催化剂” 课题负责人;主持基金委重点基金项目“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基础研究”(2004-2008)、“多组分协同团簇基新型 PEMFC 催化剂研究”(2017-2021)及多项面上基金;吉林省组织部重大科技项目研发人才团队带头人等。多次参加中组部、科技部、基金委等国家级项目的会评工作。作为通讯作者已在包括 Nature Commun.,Angew. Chem. Int. Edit.,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 Nano Energy, Chem.Commun. 等发表 SCI 论文>300 篇,他引>8000 次,多篇被选为高被引论文,专利 50 余项。





葛君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高层次人才计划研究员。研究兴趣为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获省部级奖励两次,任“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cience”理事、IEEE电力与能源协会中国区储能技术委员会常务理事等,担任《应用化学》、Frontiers in Chemistry 编委,《电化学》、Nano ResearchChinese Chemical LettersChemcial Synthesis 青年编委。聚焦氢能与燃料电池低\非贵金属催化剂、关键部件、膜电极、电堆研究,创制了酸体系制氢的催化局域结构共价键调控新策略;发现了酸体系 M-N-C 氧还原系列活性中心新结构并揭示了构效规律;首创了燃料电池发电过程中选择性消除 CO 的抗毒新路径;在大幅度降低贵金属用量的前提下,提升了燃料电池与电解水性能,工作以通讯作者发表在 Joule, Chem, NSR,PNAS, JACS,Nat. Com.,EES,Angew.Chem.,Sci.Bull 等。





王颖,1979 年 12 月生于辽宁,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材料计算机辅助设计。2007 年 7 月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2007 至 2012 年于日本名古屋大学理学部和高等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曾获得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三等奖。




声明:本文仅供科研分享,助力科学传播,不做盈利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In Science We Trust#
小程序/APP:络绎科学
官网:https://www.luoyikexue.com
举报/反馈

络绎科学

3915获赞 1157粉丝
络绎科学是一个专注产学研交流的科研社区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