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读书君的《读古今人物——学会人生处世之道)》大课堂,我们致力于共同学习,一起成长,本专栏很重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这世界上,最常见的有两种人,一种偏激型,一种退缩型,这两种人都犯了同一个错误:做事失衡,很容易将事情搞砸,将良好的人际关系闹僵。
真正厉害的,极高明的人,做事一般都是恰到好处,善于平衡各种方面,避免事情走向极端。
这种处世方法,与孔子的“中庸处世之道”不谋而合,早在几千年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应该是至高无上了,可惜人们缺乏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这句话放在今天,似乎更加显著。
认真观察我们的生活,会发现很多人做事都是一种失衡的状态。
很多人在权贵面前,为了利益、地位、酒肉而折腰;在底层人民、弱势群体面前,又自视清高,自傲狂妄。这都是“过度退缩”或“过度狂妄”的表现,都体现了一种“过犹不及”的思想,而超过了或不足都是不健康的。
中庸强调的是做事不偏不倚,即“中”“适中”“中立”。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人将其理解为“庸”,将“中庸之道”视为是贬义词,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正确地说,普通的,常见的,无作为,不改变才叫“庸”,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不变”。比如我们知道熬夜伤身,规律作息很重要,但是由于熬夜现象太常见了,很多人都忽视了健康的重要性,直到突然有一天因为熬夜过度伤身进了医院,才发现作息规律是如此重要。这里的中庸的“庸”,指“中”的道理很常见,但是却是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道理。
中庸处世之道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处世方面要把握适度和平衡,既不过分,也不偏激,即在两极当中取中间。当然,这里的“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两种极端的中间动态的平衡。
在西方,也有类似的思想,比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推崇“命中中间”,做事强调把握一个度,就像天平,两边平衡,稍有一边重,都会做出倾斜调整。
中庸不是平庸和世故、油滑,而是一种灵活处世的方式。知通权变,不墨守成规,才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中庸,即能够做到随时而中,不肆意妄为,不极端偏激,能够根据环境、时势等来灵活变通。
孟子也讲“权”,有人曾经问他,嫂子掉水里了,要不要救?孟子回答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嫂溺不援,豺狼也”。
作者:读书文史
专栏简介:本专栏通过古今人物的事迹,辅以生动的故事 ,从为人、修身、处世等多角度,去全面、客观地探讨了如何做人做事,通过学习、借鉴和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