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白馒头、3元豆花饭、10元套餐、15元牛肉面……社区食堂里食客络绎不绝,品种丰富、好吃不贵,备受老年人和居民们欢迎。
一家社区食堂如何服务辖区老年人?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做法?7月6日,重庆市民政局开展“渝悦养老·幸福食光”社区老年食堂建设行动推进会,上游新闻记者走进石马河街道养老服务中心食堂、华新街桥北社区食堂,为你一探究竟。
豆花饭3元、牛肉面15元,品种丰富好吃不贵
上午11点过,桥北社区食堂里,就飘出牛肉面的香味,师傅们已经做好了出餐准备,食堂里人来人往。
“这里的价格合理,品种丰富,我们不想做饭的时候,下楼就能吃现成的。”华新街桥北社区居民胡光华今年70岁,她最喜欢社区食堂里的碗碗菜、豆花饭和牛肉面,社区老人价豆花饭3块,牛肉面也才15元,味道也很不错。
记者看到,与传统的社区食堂不同,这里就像是一个小型美食城,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餐厅内宽敞明亮,开放式厨房提供特色面食、碗碗菜、豆花饭、手工饮料、套餐、冒菜等。
除了品种丰富,菜品质量也有保障。华新街桥北社区食堂负责人龚洪明介绍,食堂引入集特色面馆和就业培训于一体的餐饮企业——重庆董渝生餐饮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桥北社区老年食堂,每天采购新鲜的食材,食堂的主理人是烹饪大师、原重庆饭店技术总监董渝生,几位主厨掌门人均取得了专业烹饪资格证书。
在张贴的价目表上可以看到:大白馒头2元,社员价1元,老人社员价1元;小面7元,社员价5元,老人社员价3元;豆花饭7元,社员价5元,老人社员价4元,周日3元……许多老年人堂食完之后,还会打包一些酱肉大包、花卷等食物回家。
龚洪明介绍,为了让辖区老年人吃上有营养、有温度、方便实惠健康的热汤热饭,食堂积极探索“公益+市场”的运作机制,创新形成了“社区食堂+1+X”经营模式,其中,“社区食堂”是根本,承载的是公益性和社会性功能;“1”是关键,涵义为“特色产品或服务”,凸显了从“输血”到“造血”的积极转型;“X”是赋能,意为“衍生服务”,包括“社区食堂+党建”“社区食堂+网格”“社区食堂+刚需人群”“社区食堂+学堂”“社区食堂+就业”“社区食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具体形式。
荤素搭配有营养,还能送餐上门
与桥北社区食堂的人潮如织不同,位于江北区盘溪三支路的石马河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内,一盆盆新鲜炒制的菜陆续出炉,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分餐盒,老人们则在一旁的课室内阅读、写书法、听讲座……
“在这可以耍大半天,上午来看看书写书法,然后等吃饭,吃完再回家,很方便……”社区王大爷是食堂的老熟人了,自从有了社区食堂,他便很少在家买菜做饭。
红烧肉、炒肉丝、炒莲白……根据每位老人的不同需求,午餐盒里的菜品搭配也不尽相同。“老人们可以到食堂来堂食,也可以自取回家,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由网格员、党员志愿者等送餐上门。”石马河街道养老服务中心院长丁松介绍,老年人通过现场站(点)登记、网站线上的方式预订套餐,根据荤素搭配,单份套餐有6元、8元、10元三种选择,“中央厨房”根据订餐数量进行制作、分装、打包,打包完成后,配餐工作人员将餐食放进保温箱,再由配餐车送到各站(点)。目前,中心日均助餐服务超500人次。
据介绍,中心采取“中心带站联点”方式运营,构建了“1+X+N”养老助餐服务模式,依托“1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中央厨房”,整合辖区“15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助餐点,在有条件的居民小区拓展设置“N个”配餐点,延伸助餐服务触角,打造“一刻钟”养老助餐服务网络。
开展试点,各区县至少建成1家老年食堂
近年来,市民政局围绕老年人人员聚集、需求强烈的地区,立足前期工作基础,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新建城区建设等项目,通过放开养老服务机构食堂、积极引入社会餐饮企业、推广数字助餐模式、做好困难老人助餐帮扶等方式,加快老年食堂建设,采取多种方式与周边居家老年人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餐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价格优惠、品种多样的老年餐。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渝悦养老·幸福食光”社区老年食堂建设行动目标任务,今年8月底前,重庆将按照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易到难要求,结合现有基础,选择条件适合、老人助餐需求强烈的社区,通过改建、扩建等方式,开展老年食堂建设试点,各区县至少建成1家老年食堂,争取建好一家食堂、服务一片老人。
9~12月,重庆将全面推开老年食堂建设,实现老年食堂服务场景多元化、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模式数字化、服务质量优质化,重点补齐农村、远郊地区助餐服务短板,切实巩固主题教育成果,不断扩大助餐服务受益面。
市民政局表示,为扎实开展“渝悦养老·幸福食光”社区老年食堂建设行动,市民政局联合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残联印发了《老年人照顾服务计划实施方案》和《2023年重庆市养老服务工作要点》,组织考察调研,探索助餐模式,在全市养老服务领域开展城市社区养老助餐、助浴、助医行动,解决老年人就餐难的问题。
上游新闻记者 李舒
编辑:夏洪玲
责编:蒋艳
审核:吴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