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我当时没有太多的想法,就是想把水患治理好,可以让子孙后代少受点水害之苦。哪里的工程需要我,我就去哪里。”6月27日,在六安市皖西大道健康苑小区,今年已是92岁高龄的葛春华老人回忆起那段波澜壮阔、史诗般的水利工程大建设历史,依旧刻骨铭心。他向大皖新闻记者讲述“淠史杭”的往事时,坚毅的目光里饱含着曾经的决心和信念。

葛春华

两次负伤未痊愈又上工地

葛春华是淠史杭工程的第一代建设者。1932年出生于蚌埠市怀远县,因为靠近淮河,幼年时家乡年年遭水患,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7岁开始,葛春华从乡里的青年委员做起,开始参与治淮工作。1951年,他先后参加了佛子岭水库、梅山水库、磨子潭水库等工程的建设。

作为一名普通的土建技术员,葛春华三进磨子潭、四进佛子岭,修大坝建电站。1958年,淠史杭灌区工程开工后,葛春华从安徽省水电厅机械安装处被正式调往六安地区水电工程队,又投身于灌区的工程建设。自此,直到1993年从淠史杭总局退休,葛春华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水利事业。

修建于大别山区淠河上游的佛子岭水库是早期治淮工程中著名的大型山谷水库,不到两年半就建成的佛子岭拦河坝成为当时国内水利工程界的奇迹。“没有机械,运石头运土全靠人抬肩挑,脚板都是血泡,肩膀的皮都磨掉了,但我们心里想的是不怕苦,尽量多干,一心只想着把工程建好。”葛春华回忆,在参与佛子岭大坝建设的过程中,他曾两次腿部负伤。

“从山上摔下来,腿摔折了,几次都是死里逃生。”葛春华说,因为当时技术工人力量不足,作为土建八级建筑工的他两次负伤都还没痊愈,就不顾医生劝阻,立即赶往工地,辛苦程度不言而喻,但是,他们怀揣着“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信念,再苦再难也无法磨灭斗志,反而越战越勇。

边干边学成为“土建专家”

葛春华说,佛子岭水库工程开始时,他们的技术水平很低,曾经参加过或参观过大坝施工的人可以说绝无仅有。大坝施工设备也很缺乏,需要的建筑材料如水泥、钢筋、木材都缺少大量供应。

“我们边建边学,白天施工,夜里学习,在实践中摸索。”葛春华回忆,虽然他们那一批参加建设的劳动者们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很多人都肯学习、爱工作,不懂就学,学以致用。当时的水利专家、淮河工程部部长汪胡桢担任佛子岭水库大坝的总指挥,还给青年工人们上过课,葛春华就是在“佛子岭大学”中成长起来的水利技术员。大坝竣工后,他又分别参加了梅山、磨子潭、白莲崖等水库的建设,成为淠史杭工程的“土建专家”。

“这是我们自主设计的大坝,用混凝土加钢筋浇筑的,我们的技术好,洪水也冲不垮。”谈起当年修建大坝的情景,葛春华非常自豪。此后,他还参与了将军山渡槽、打山渡槽、红旗沟泄水闸等工程的建设。

将军山渡槽是淠史杭灌区最有名的一座渡槽,修建在杭淠干渠上,横跨舒城和六安的丰乐河。在那个缺少大型机器的年代,渡槽施工全靠人力完成,难度可想而知,重达几吨的石头靠人力拖拉到河边,用的是十字镐、独轮车这样的简单工具。“我参与的工程从来没有返工的!”葛老激动地回忆,为了赶工期,他们经常吃住都在工地,靠村民送饭,三班作业不分昼夜,克服种种困难,把工程建好。

希望全社会都爱护淠史杭

“当年是真苦真累!但是我可以很自豪地告诉大家,我不后悔!”回忆当年的建设场景,葛春华神情激动地说,老一辈的人在一起讨论时常说,当年缺资金、缺技术、缺物资,不建淠史杭有一百个理由,但要建淠史杭,那就只有一个理由:灌区人民太需要这项工程了。

昔日赤地千里的江淮大地,变成今天的“江淮大粮仓”,生态宜居的幸福之乡。“回想过去,我们这里经常不是旱就是涝,给我们带来了多少伤害?现如今,有了淠史杭,我们不担心水多受淹了,也不担心水少干旱了,还喝上了干净的水。”葛春华说,就像一首歌唱的那样,“淠史杭水滚滚流,流来幸福流去愁”,这一切都归功于安徽人民的牺牲奋斗。

葛春华说,淠史杭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是越来越好,对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对整个安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给灌区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满足了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作为第一代参加淠史杭工程的建设者,葛春华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淠史杭,让老一辈创下的工程基业长青,希望新一代的淠史杭管理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老区精神,努力把淠史杭灌区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大灌区。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刘旸 余康生 摄影报道

编辑 蒙国锐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举报/反馈

大皖新闻

6032万获赞 157.6万粉丝
追寻真相,传递真情,探求真理
新安晚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