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杨荣松,出生于1977年7月,中共党员,居住在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瓮蓬村大瓮蓬二组,现任水田镇翁蓬村村支书,1997年于云南蒙自县武警部队入伍,服役2年,其间因表现优异,获得了云南省武警部队预提班子“优秀学员”、云南省武警部队司令部“嘉奖”等荣誉。
退役后,他主动挑起“兵支书”的担子,带领村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进,为当地乡村建设、产业发展、乡风文明打造等多方面贡献力量,获得乌当区水田镇“优秀共产党员”、乌当区委“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贵阳市“脱贫攻坚优秀党务者”称号、乌当区“脱贫攻坚优秀党务者”称号。
2018年,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的一枚加重手榴弹,杜富国向身旁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的壮举,让同为扫雷排爆兵的杨荣松深深触动。
20世纪90年代当兵时,杨荣松所在部队驻地距离边境并不远,几十年前因战争埋下的地雷还未完全清除,仍有可能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危险。根据国家安排,他所在部队并未接到排雷任务,因而没能像杜富国一样真正深入一线。
2023年,杨荣松(左一)带领两委班子、村民参加森林火灾灭火。
“但他那种以血肉之躯护战友安全的血性本色,也时刻提醒着我,‘军人就是要随时准备为国家和人民牺牲一切,哪怕退役了也一样,我们的本色从未改变’。”杨荣松笃定地说。
人如其言,在役期间,他强练精神体魄,荣获嘉奖无数;退役之后,亦主动作为,返乡助力乡村建设,以雷厉风行之姿当好“兵支书”,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带领百姓奋力前行。
乡建路上的“筑梦者”
1999年从云南退役后,杨荣松历经社会磨炼,做过电工、跑过车、送过餐,靠着自身勤奋,日子虽也过得有滋有味,但随着年纪增长,思乡之情也越发浓厚。
“还是为家乡做点什么。”带着这样的信念,在外漂泊多年后,他选择回乡发展,并于2013年民主选举时,因诚实可靠的人品、灵活变通的能力和强大的责任心,被推选为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瓮蓬村副支书,三年后又挑起该村支书重担。
杨荣松(右)向老百姓宣传农村五治工作。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他将雷厉风行的作风一以贯之,说到做到;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村里娃”,全心全意为乡亲的信念根深蒂固,热情满腔。
“我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搭建好村委班子。”在杨荣松看来,就如在部队一般,只有打造一支有纪律、有凝聚力且充满战斗力的队伍,面对困难才能战无不胜、无坚不摧。
精心打造班子团队中,有四个人与他一样都是退役老兵,杨荣松像是“老班长”,哪里有难题,带领大家群策群力、攻坚克难。
卫生意识不够强导致的垃圾乱堆乱放、露天秸秆焚烧问题,长期影响着村容村貌。为此,他与成员们不仅制定村规民约、增加多个大小公共卫生处理点,更是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大力改善了村居环境卫生,全面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2023年,杨荣松(右一)勘测石板寨产业路修建工作。
面对群众呼声最高的“基础设施不足”现状,他更是以项目报批、村委出资、村民自筹等方式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加装数十盏路灯、增添2个8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增加了多个公厕……彻底改变夜晚“打电筒”出行现象,极大丰富茶余饭后的休闲生活,提升全村的富美宜居的乡村生活质量。
深知“一路通百业兴”的道理,杨荣松又积极组织解决困扰当地几十年的“断头路”难题。这1.5公里的路段,以前只是50公分宽的小毛路,杂草丛生,重新扩张修建后,极大提扩路面质量,顺利打通瓮蓬村周家寨和罗庄村之间上百户村民人、车出行不畅难题。
一桩桩、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实事让广受群众好评。而面对夸奖,他却挠了挠他,略带羞涩且质朴地说:“我们为群众办事,就是要实在,不搞虚的。”
乡亲致富的“大管家”
基础环境打造好,杨荣松又在思考该如何带富村民。
“我们村自然条件不差,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才是硬道理!”几年前的一次村委会上,他开始谋划集体式抱团发展想法。
有了思路,说干就干!
2019年,杨荣松(右一)带领两委班子在瓮蓬村石板寨种植大葱。
2018年10月,行动力极强的杨荣松带领村委会迅速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并采取土地和股金入股的方式,动员、吸引了50户村民入股,逐渐形成发展合力。“我们的村民除了原始的股份分红外,种植、采摘环节也能增加其务工收入。”
很快,村委牵头在石板寨试种植大葱种植了100亩大葱,并与当地的食品加工厂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其提供大葱原料。2019年,每亩产值约为4000元,合作社总收入约30万元,经济效益初显。
但一段时间后杨荣松发现,七八个村委班子成员本就人数不多,既要负责本职工作又要管理产业相关的各种事宜,精力有限,实在分不开身,“长此以往,不利于村集体发展。”
杨荣松2023年森林防火巡查。
为此,他与大家商议后决定“借船出海”,向外招来有经验的种植大户,在技术、管理方面加一层“保险”。
有了靠谱的合作伙伴,杨荣松更是放开膀子干。今年,在他的牵头下,村里又打算把农田扩展到1000亩,打造野生菌的种植基地和果蔬采摘园,并借此机会发展乡村旅游。
“我们村离贵阳城区不远,现在基础设施越发完善,无论是经济作物的‘向外输出’,还是果园采摘的‘向内引客’,都是促进提升大伙收入的好方法。我也相信,在全体村民齐心协力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生活一定越过越滋润!”他笑着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雅萌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栏目主办贵州天眼传媒
栏目协办 贵阳警备区政治工作处
编辑 刘娟
二审 李劼
三审 庞博
举报/反馈

天眼新闻

1129万获赞 102.2万粉丝
国家一类新闻资质网站。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